APP下载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中西医诊疗的研究现状

2019-12-08张欣荣

医学新知 2019年1期
关键词:内脏腹痛脾胃

张欣荣 张 雷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属于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表现以腹痛或是腹部不适为主要的症状,而且为排便后可改善,常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包括腹胀、腹痛、大便性状改变、黏液便和排便次数增多,以上症状为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缺乏可以用来解释这些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学方面的异常。目前患病率逐渐上升,在我国流行病学相关调查结果显示,IBS患病达10%~20%[1]。总体而言,IBS目前尚缺乏药物治疗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 IBS方面显示出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2]。中医中并无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of diarrhea type,IBS-D)的说法,它属于中医中的“泄泻”、“肠郁”的范畴,它的发病与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外邪侵袭、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等有关,因此可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应用中医治疗IBS-D[2]。

1 IBS的西医研究现状

1.1流行病学及发展趋势 IBS为全球性的疾病,目前各国患病率的差异比较大,如:亚洲国家为5%~10%,西方国家为8%~23%,大洋洲国家为11%~17%,非洲国家为10%[3~9]。在我国目前采用同一诊断标准来对普通人群进行的调查显示IBS患病率为0.82%~5.67%,尚不清楚这是由于区域差异还是其他的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10]。罗马Ⅳ的四种分型中,IBS-D占有较高的患病率和发病率。

1.2IBS发病机制的认识 目前,IBS的病因病机尚不非常明确,现代医学普遍认为IBS属于多种病因导致的生理以及心理疾病。其主要的病因为胃肠动力的紊乱、内脏感知的异常、肠道菌群失调、肠道感染、内分泌及脑-肠轴异常、精神及心理因素,也可能为遗传或环境因素。

1)胃肠道动力异常。关于IBS病因的研究,最开始是集中于肠道运动异常,即使在目前它也仍是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胃肠动力的异常表现包括两个方面——广泛性及高反应性,表现为对于各种生理以及非生理的刺激时的反应增强,它可以累积整个消化道,如结肠、小肠、胃、食管[11]。IBS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之一为排便习惯的改变。国外相关研究报道,IBS-D的患者结肠高幅度的收缩传递运动增强显著,在餐后的改变更为明显[12]。

2)内脏敏感性增高。内脏高敏感是IBS的核心发病机制,在IBS症状发生和疾病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中的推荐级别:A+(非常同意)为60.7%,A(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为39.3%[13]。众多研究发现,IBS患者内脏存在高敏感性。实验显示,通过采用母子分离的方法制作大鼠模型,会造成大鼠的内脏敏感性增高,此后予以药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高敏状态,这与临床无器质性病变却有着相应症状的患者病情十分类似[14]。

3)脑-肠轴学说。观察发现,IBS患者结肠黏膜上的5-羟色胺(5-HT)相比于正常人群明显增多,同时5-HT的增多主要受到脑-肠轴的调节,最终导致肠道动力改变[15]。关于脑-肠轴这个概念的提出,在胃肠感觉、运动中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在深入认识内脏高敏感、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精神心理因素等对IBS的影响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是一个局部到整体的升华,对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起到了指导意义[16]。

4)精神心理异常。目前众多学者对精神心理因素的研究发现,随着社会压力增大、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精神心理异常成为导致该病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应激事件能引起患者焦虑、抑郁并产生一定的应激性肠道损伤,久而久之最终导致肠道病生理的改变,随之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相关临床表现。共识推荐级别:A+为 71.4%,A为 28.6%[13]。

1.3诊断标准 推荐采用国际认同的罗马Ⅳ诊断标准。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过去3个月内每周发作至少1 d,伴有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①与排便有关;②发作伴随排便频率的改变;③发作伴随大便性状的改变。在诊断之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必须符合诊断标准。

1.3.1分型标准 从罗马Ⅳ对IBS分型标准的理解,将IBS亚型命名为:腹泻型IBS(IBS-D)、便秘型IBS(IBS-C)、混合型 IBS(IBS-M)和不定型 IBS(IBSU)。IBS-D为其中最为常见,其定义为:大便性状异常的比例,稀/水样便>25%,且块状/硬便<25%。

1.3.2诊断注意事项 在基于2016年罗马IV的诊断标准的基础上,还需注意:首先,应排除器质性疾病,这是诊断建立的基础;其次,IBS在肠道上症状有其一定的特点,在腹痛与排便之间的关系上,它均有别于腹痛、腹泻等功能性肠病;第三,IBS与其他胃肠病常常共存。

1.4治疗 目前针对IBS-D主要药物包括选择性的胃肠道解痉药、止泻剂、微生态制剂、肠道动力感觉调节药等。

1)胃肠道解痉药。抗胆碱能药阿托品、东莨菪碱;离子通道调节剂马来曲美布汀;选择性的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奥替溴铵、匹维溴铵。

2)止泻剂。洛哌丁胺作为可以通过作用于肠壁的阿片受体,它能够阻止乙酰胆碱和前列腺素的释放,进而达到抑制肠蠕动以及延长肠内容物的滞留时间。

3)微生态制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现代研究显示,益生菌具有缓解内脏高敏状态功能,有助于调整IBS-D患者的肠道菌群,提高IBS-D患者的疗效[17]。

4)内脏感觉调节药。阿洛司琼为5-羟色胺(5-HT3)受体拮抗剂,可降低肠动力,缓解IBS-D症状,显著改善患者腹痛、腹泻症状[18],但因缺血性肠炎的严重不良反应,美国FDA批准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女性腹泻型IBS患者。verzi是选择性μ-阿片类受体激动剂/δ-阿片类受体拮抗剂,可以改善患者腹痛和腹泻症状[19],2015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IBS-D的治疗。

2 IBS-D的中医研究现状

2.1对IBS-D病名的认识 依据IBS-D在临床上有腹胀、腹痛、腹泻、大便不成形、排便急迫感等一系列症状群,在中医中属于“泄泻”、“肠郁”、“腹痛”等范畴,病因主要有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脏腑虚弱等[15]。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证型。

2.2对IBS-D病因病机的认识 宋代医家张杲在《医说》中最早提出“泄泻”之名——“有人久患泄泻,以暖药补脾及分利小水,百种治之不愈。医诊之心脉独弱,以益心气药补脾药服之,遂愈”[20]。

2.2.1外感六淫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春伤于风,夏生飧泄”[21],不仅体现了风邪致泄,也表明泄泻的多发季节为夏季;《素问·风论》也有“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21]之说 。伤于寒者:《素问·举痛论》有日,“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21]。伤于热者:《灵枢·百病始生》中有“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去”[22];秦景明则谓之“火令当权,天之热气下降,地之湿气上升,暑湿之气,充塞宇内,人感热淫之邪,伤于肠胃,暑泻作矣”[23];《素问·至真要大论》则谓之“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21];王纶谓则谓之“若夏秋之间,湿热大行,暴注水泻”[24]。伤于湿者:《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认为“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为湿自甚,即脾虚泄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以“湿胜则濡泻”[21]概之。由此可知,风、寒、热、湿邪皆可致泄。

2.2.2 饮食不节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失调可损伤脾胃功能,运化失职,进而发为泄泻;另外,嗜食肥甘厚味也可致泄,“若饮酒便泄,此酒积热泻也”[24](《明医杂著·泄泻》)。

2.2.3 情志失调 《医碥·泄泻》曰:“有肝气滞,两肋痛而泻者,名肝泄”。《素问·举痛论》则以“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泄”[25],蔽之,情志失常致泄较长见于肝失条达患者,肝木乘土,脾胃虚弱,加之肝脏疏泄失职,水谷不化,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为泄泻。清代李冠仙曰:“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泻”[26]。南宋医家陈无择这样论述情志失常引起的泄泻:“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27]。

2.2.4 脏腑虚弱 泄泻发生的病机主要与脏腑的关系,特别是与脾、肝、肾关系最为密切。土虚木乘导致的泄泻往往以痛泻为特点,表现为痛则腹泻,泻后痛减。正如吴鹤皋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28]。泄泻虽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但与肾亦有关系。

2.3辨证论治 本病的辩证分型目前仍未统一,各家说法均差异较大。翟月华[29]将本病分为湿热泄泻型、伤食泄泻型、寒湿泄泻型、肾虚泄泻型、脾虚泄泻型、肝郁泄泻型。根据2017年《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30]中关于IBS-D的辩证分型及治则提出了如下标准:①肝郁脾虚证;②脾虚湿阻证;③脾肾阳虚证;④脾胃湿热证;⑤寒热错杂证。

近年来治疗IBS-D有许多经方的运用,亦有原方的加减。高文艳等[31]对近15年来采用经方加减治疗IBS-D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发现共有27篇直接选用了经方,最常用的前5位依次为痛泻要方、逍遥散、参苓白术散、四逆散及四神丸。并且目前应用最多的基础方为“痛泻要方”[32]。痛泻要方出自《景岳全书》,主治土虚木乘之痛泻,陆长勤[33]治疗 IBS-D68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痛泻要方及奥替溴铵,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观察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3%。纪红红[34]治疗IBS-D66例,治疗组予以中药汤名四君子汤合痛泻要方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和蒙脱石散治疗,治疗5周后,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8.13%,治疗组总有效率97.06%,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IBS-D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现状

赵艳[35]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联合匹维溴铵片治疗IBS-D患者,总有效率达92.45%,临床疗效显著。刘琴[36]采用补脾益肠丸加曲美布汀片治疗IBS-D患者总有效率为92.45%。吴宇[37]应用加味痛泻要方联合培菲康治疗IBS-D患者,4周及8周后总效率分别达93%和94%。

综上所述,IBS-D属于一种功能性疾病,现代医学普遍认为,目前对于IBS-D治疗只能相对缓解其症状,而未能彻底治愈此病;而中医长久来在治疗脾胃病有很丰富的经验及优势。根据IBS-D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泄泻"、"腹痛"、"腹化"等范畴,近年来在治疗此病上有大量临床经验,且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若将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结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对于治疗此病的临床疗效,定有更值得期待的前景。

猜你喜欢

内脏腹痛脾胃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请收下这份腹痛指南!!!
空心猪
好吃的内脏
过多吃腰子男性易不育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
细嚼慢咽护脾胃
针药并用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56例
身体哪部位脂肪是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