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内容体系论析
2019-12-08陶庭马郭玉琼
陶庭马,郭玉琼,方 文
(1.皖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2018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材把毛泽东思想列为第一部分,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列为第二部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列为第三部分。三个部分分别对应使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理论体系,体现出清晰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这在形式上独立的三个部分,在内容上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教师在把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过程中要有系统思维,把握三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一、“一个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2018版“概论”课教材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为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学要结合党的历史来展开。根据不同时期面临的任务来划分,大抵可以将党的历史分为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新时代三个阶段。新版“概论”课教材在体例上更加契合了这种阶段性。值得注意的是,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具体任务有所不同,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却从未改变过。
1921年7月,党在风雨飘摇中成立。当时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民不聊生、国将不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党带领人民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经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随后,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国民经济得以恢复,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得以建立,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当家做主了的中国人民以昂扬的姿态开始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部署,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世纪90年代,苏共完全丧失政权,曾经的“战斗民族”日渐式微。苏联解体给党提供了前车之鉴。党加强自身建设,作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庄严承诺,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进入到21世纪,党更加明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由“温饱小康”向“富裕小康”迈进。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也表现得越来越自信,借助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重装出发的中华民族在沉寂百年之后,再次在世界舞台惊艳亮相。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亮丽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致力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空前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一系列的主场外交把中国推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发展所释放出的强大影响力和示范力,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借鉴,“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成为媒体热词。“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1]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参与国际新规则的制定,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
二、“一条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成为党高擎的理论旗帜和行动纲领。但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即马克思主义要“管用”,就必须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2018版“概论”课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按照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集中阐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五大理论成果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人民的立场。毛泽东提出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根本标准;江泽民认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习近平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也是五大理论成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毛泽东提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要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建设为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江泽民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提出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在深刻把握中国新的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毛泽东强调要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提出的党的基本路线,号召广大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牢固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江泽民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目标,他要求党员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永葆本色;胡锦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共同富裕道路,持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越来越近。习近平认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他号召全体人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求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
五大理论成果从实践中升华而来,又用于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成就了这些伟大的理论创造。
(二)五大理论成果都是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丰富发展的
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乱世。如何取得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胜利,求得民族解放,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面貌?毛泽东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克服了党内一度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总结了中国革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引下,中国革命以星火燎原之势,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如何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3],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
20世纪7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往何处去”,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对此,他指出:“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关键在于不断地总结经验。”[4]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好、发展好,顺利推向21世纪,最重要的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如何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江泽民在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逐步加深,但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如何解决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胡锦涛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吸取国外发展经验教训,植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经过40年的努力,中国终于实现了“富起来”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为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国际上,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发展不够普惠平衡、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习近平以宏大的视野,既胸怀世界、放眼未来,又立足当下,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直面前进路上的风险挑战,着力探索破题良方,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谋篇布局,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新时代中国的精神旗帜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三)五大理论成果都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五大理论成果不仅在内容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形式上也善于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独特理论风格。
一是高度概括。为了让普通百姓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五大理论成果都特别注意将马克思主义加以提炼、概括。如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概括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把红军的战略战术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令,把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概括为:一分为二。邓小平大量使用数字化的语言,他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要齐头并进,用“三个有利于”阐释衡量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用“三步走”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步骤。江泽民用“三个代表”指明我们党建设的目标。胡锦涛以“八荣八耻”明确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为我们改革和建设事业的行动指南。
二是善用比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注重深入浅出。为了让普通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在进行理论创造时,我们党的领导人用形象的比喻取代艰深晦涩的理论语言。如毛泽东用鸡蛋和石头的关系作比,说明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鸡蛋因得到适宜的温度而变为小鸡,而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小鸡。”[5]为回答革命高潮何时到来的难题,毛泽东用“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 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5]三个比喻作答,充满革命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鼓舞了士气。邓小平把大胆改革比喻为“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习近平2014年5月考察北京大学时,把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比喻成“穿衣服扣扣子”,指出“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他还用“老虎”和“苍蝇”比喻大小贪官污吏,“打虎拍蝇”的强力反腐大快人心。他用生活中钉钉子具体小事作比,强调党员干部要狠抓落实,“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钉不到点上,钉子要打歪;钉到了点上,只钉一两下,钉子会掉下来;钉个三四下,过不久钉子仍然会松动;只有连钉七八下,这颗钉子才能牢固。”[6]
三是巧用典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实事求是”原是东汉史学家班固用于颂扬河间献王刘德求实的治学态度的成语,毛泽东却赋予它全新的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7]经过他释义后的“实事求是”成为党开展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成为当下使用频率最高的政治话语之一。江泽民在论述 “三讲”的“讲正气”时,引用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文句来以古论今。在外交场合,他多次引用“德不孤,必有邻”“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古典警言表达中国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立场。习近平的一系列讲话具有的“习式风格”,特点之一就是善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他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强调要坚定“四个自信”,用“知政失者在草野”强调党员干部要坚持群众路线,走进基层,听取人民的呼声。仅 2015 年出版的《习近平用典》一书中收录的习近平所引用的成语典故就有近三百则。
通俗的语言,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回到人间”,深入到千家万户、根植于寻常百姓头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一个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虽然五大理论成果的理论贡献不同,但都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从纵向上看,不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毫无疑问,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制度基础,但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又绝不仅限于此。毛泽东提出搞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8]。这一原则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毛泽东总结了苏联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观点,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经济建设上,毛泽东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他指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9]在发展阶段上,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10],要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要对外开放,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也遇到了一些挫折,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一起成为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11]邓小平突破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战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把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衡量社会主义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他认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4],由此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推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质的飞跃。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克服急性病,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邓小平还系统地论述了改革开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了根本动力。他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只能通过改革,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1],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4]。他特别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4],决不允许在四项基本原则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11],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和基本政治前提,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
江泽民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带领中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他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全党同志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12]。他还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继续前进,我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认识也要继续下去,永远不能停顿”[12]。他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并初步显示出优越性,但由于它是一个新生的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还存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经过不断改革而更加巩固和完善”[14]。江泽民创立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15]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胡锦涛提出若干重大创新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6],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他提出统筹兼顾,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6]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他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根本价值准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强大生命力等多方位多角度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深刻回答,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观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这些思想观点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