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视角的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研究
2019-12-08赵肖瑞贵州商学院
■赵肖瑞(贵州商学院)
一、引言
第十七、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分别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目标和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为了尽早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审计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监督工具。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对生态文明建设审计产生重大影响,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逐步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审计信息化平台,为生态文明建设审计提供重要数据资源。
二、大数据、云计算和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的内涵
在国外,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但是在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的研究刚刚开始。 虽然起步较晚,但仍有大量学者进行生态建设审计研究。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的内涵,目前已有大量的学者进行了研究,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区分。 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徐薇、陈鑫,2018;凌思远、满益涛,2018;王爱国,2017; 郑国宏,朱芳芳,2015等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相当于自然资源环境审计,这意味着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独立监督、核实及评估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然后发布审计意见, 提出审计建议和出具审计报告并与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职责人员进行沟通。广义来说,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的内涵要更全面于自然资源环境审计。生态文明建设审计是对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强调和评价(王兵,2018; 马铭章,2018; 陈希晖,张艳,2018;河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5),它的内容不仅包括狭隘的生态文明建设审计,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从人、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监督,评估和验证被审计单位在构建人,自然,社会和谐共存中的精神和物质成就, 以促进生态文明健康发展(邱高松,2017;河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5)。生态文明建设审计贯穿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监测、预警、揭示、纠正和修复中发挥着系统、全面的重要作用(唐阳,2014)。
关于大数据的含义,虽众说纷纭,但本质是一样的。杨彬(2019)、刘恩军(2019)、李玉玲(2019)以及郑伟(2016)等认为“大数据”就是规模极大、种类极多、处理极快的数据总和。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大数据无法用传统的软件工具处理,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处理。 其特点有:容量大、品种多、速度快、真实性好、成本低和价值高。李晓曦(2019)、王琳颖(2019)、杨彬(2019)、张蕾(2019)等认为“云计算”就是对经过新处理模式集合的大量数据进行计算。 如: 用户通过自己的电脑发送指令给提供云计算的服务商,通过服务商提供的大量服务器进行“核爆炸”的计算,再将结果返回给用户。云计算在性能方面优于传统计算机计算:计算能力极快、可靠性极高、可扩展性极高。“大数据”和“云计算”如同一双筷子密不可分。 “云计算”为“大数据”整合、优化数据资源,两者的关系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
三、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的影响
(一)对生态文明建设审计形式的影响
在传统审计形式中,审计人员往往是在经济运作结束后才开展工作,即事后审计。但是,面对愈发紧张的资源枯竭、愈发严重的环境污染、严峻的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使用传统的事后审计方法只会加剧形势的紧张状况,因此改变生态文明建设审计模式迫在眉睫。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审计方式由事后审计向实时审计转变,将实时审计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个过程。为了更好地实施实时审计,有必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审计信息化平台,使审计主体和审计对象完成统一数据端口的安装,加快审计数据资源的集合、存储、处理和分析,进而更好的完成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审计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对生态文明建设审计主体的影响
目前,由于对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的认识相对片面,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审计属于国家审计的范畴。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国家、单位、企业和公众等的全面、全方位参与, 这样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仅靠国家审计组织进行监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整合各种审计资源,基于国家审计从而建立大型审计组织,辅以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 为了使三大审计组织能够对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协作、平行和联合式审计,必须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审计数据资源的畅通交流、及时处理、时时共享。 三大审计组织应该尽快构建三方合作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及信息共享。
(三)对生态文明建设审计模式的影响
由于信息的缺乏和取得信息受限的影响,无法对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实施全面审计,只能采用抽样分析方式进行审计。但由于抽样分析结果往往存在无法容忍的审计风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大数据分析代替了抽样分析,可以搜集和处理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的所有数据,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审计内容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四、大数据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在2006年2月28日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中,审议通过的《审计法》没有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作出明确解释,造成相关法律法规仍然不完善。现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审计处于摸索的阶段,审计法律的不健全,审计标准的不统一, 常常使审计人员在对生态文明建设内容进行审计时,主观判断占主导。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不同审计机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有偏差,不同地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也不一样,生态文明建设审计信息平台工作基本处于被动局面。因此,尽快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各审计机关依法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审计。
(二)生态文明建设审计意识薄弱
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意识薄弱,宣传力度不够,或宣传到位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大、中型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强于小型企业,小型企业虽然在生产过程中保护着生态环境,但是因其过多注重经济效益,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一旦环境污染,才想到要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此时不管如何治理都不可能修复到原始的状态。另外,三个主要的审计组织专注于财务审计,生态文明建设审计很少参与。
(三)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经验不足、人才匮乏
虽然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发展的如火如荼,但其整体采用率不高,导致懂大数据技术的专业人才大量缺乏。生态文明建设审计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审计内容往往局限于生态文明建设财政资金利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 目前,即懂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又会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进行审计的专业人才大量缺乏。
五、加强大数据环境下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的建议
(一)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由于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因此应当尽快明确《环境保护法》和《审计法》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的相关事项,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保障审计人员高效率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审计工作,并积极制定审计标准,规范审计人员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同时,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目标,发布生态文明建设审计报告的标准操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审计理念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审计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不仅注重宣传的力度,更要重视宣传效果,尤其是小型企业,他们应该是宣传的目标。从根本上,改变小企业只关注经济发展,而不关注环境保护的传统思想。
(三)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为了使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审计,顺利开展审计工作,必须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审计师的专业能力。 如何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 我们可以借鉴传统审计的经验,比如建立 “生态文明建设审计委员会”,负责生态文明建设审计人员的资格审查;通过对大数据和生态文明建设审计内容的考核,颁发生态文明建设审计资格证书,规定只有持有资格证书的审计人员才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审计工;为了使获得资格证书的审计人员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对持证人员不定时进行后续教育、专业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