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阙”东南飞
2019-12-08
一
盛世修书,盛世也修“谱”。热衷于追根寻源,对于“数典忘祖”了多年的后人来说,这是件好事,但不可太过。见过一些村落修谱完成的场面,“那是相当大啊,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场面上,我看到更多的是发财了的后人的显耀,而不是真正对祖先的发自肺腑的敬拜。再说,你那算什么盛世,发了点横财而已。
值得“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的是那些对一地发展、一地文化有开拓、续命、光大之功的名门望族。如山东琅琊王氏,吴越王后裔钱氏,泽被生民的孔圣之后……
二
1705年4月21日,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壬戌,康熙第五次南巡路过今上海青浦的孔宅,御笔写下“圣迹遗徽”的匾额,又特别撰写了一副对联:“泽衍鲁邦四海人均化育,裔分吴会千秋世永烝尝”。
这“裔分吴会”便是指孔氏后裔的南迁。
我们大概知道的孔氏南迁是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第48世孙、嗣衍圣公孔端友率支族随宋高宗南渡的南迁,次年赐家衢州。其实,之前的孔氏后裔还有两次重要的南迁。
东汉末年,担任太子老师的孔子第二十二世孙孔潜避乱南迁到会稽,当时会稽郡范围很大,今天上海的青浦也是属于会稽。
孔潜一家人来就来了,问题是他带来了至圣先师孔子的衣冠环壁。他怕胡族人不敬孔子损坏文物(为什么不把孔子的真身也一同迁徙呢?古人轻易不动土,不像今天动辄挖人祖坟),从山东一路辗转到上海青浦。十二代以后,孔子三十四代孙孔桢要离开青浦到苏州当官,不便携带衣冠环壁,于是把珍藏的孔子衣冠环壁葬于青浦,这便有了后来的江南孔宅,也是康熙写下“圣迹遗徽”的地方。
三
第二次是西晋末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南渡到今天的南京,建立东晋,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孔子第二十二世孙孔衍(与孔潜同辈,但时代相差百年)避乱江南。因为“品学兼优”被晋宗室安东将军司马睿引为安东参军。东晋建立后一度受朝廷重用,后也因为“品学兼优”被专权擅政的王敦外派扬州。孔衍“不形于色”,依旧“教诱后进”,兴办学校,宣扬儒家学说。我们熟悉的王昭君的故事最早就是从孔衍散发的。
孔潜的后裔们繁衍江东,逐渐成为望族,整个南朝(吴晋宋齐梁陈)孔潜后裔举足轻重。虽然最后因为涉入朝廷政治斗争太深,先后招致四次灭门,但声名远播。
和孔潜一同南迁的有其族人,其中后世有传的有孔夷吾、孔懿等。和孔潜一样,都是“南渡,居会稽”。
四
当然,最重要的当是南宋初年的孔氏后裔南迁。居住地的衢州被称为东南阙里,而衢州也一度属于会稽郡。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宋高宗逃到扬州,要祭天,要苍天保佑。各种准备齐活,同时诏令远在山东曲阜的孔子第四十八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赶来随祭。
祭天仪式后,孔端友回到了曲阜,可是老天没有照应,山东守臣刘豫投降了。孔端友见大事不好,召开家族会议,决定留下必要守护人员,孔端友率众族人“仗剑以从王事”,高宗皇帝南下。
衣冠环壁早被孔潜带走了,孔端友等带走了祖传的四件珍宝:孔子夫妇楷木像(这是子贡守墓六年雕刻的);吴道子画的孔子像;孔道辅的“击蛇笏”(孔子第四十五世孙孔道辅,不信神异,用手笏击打家蛇,引宋真宗赞许);第四件是皇室所颁“至圣文宣王庙朱记”印。
宋亡元立,至元十九年(1182年),元世祖诏令“江南衍圣公入觐,命归曲阜袭封”。其时,孔子第五十三世孙(南宗六世)孔洙袭衍圣公爵,掌管全族事务。思忖再三,却以“先祖庙墓在衢”为由,坚决让爵给曲阜的族弟孔治,其实是不愿与外族同流。此举深得元世祖嘉许,说孔洙“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
五
孔洙做了一个影响江南文明进程的决定。
没有了衍圣公名号的孔家子弟,开始走向社会,深入民间,以浙江为中心,兴办学院,著书立说,出任学官,专任或兼任书院山长。在南方诸省传播儒学。
孔子后人的这三次南迁,大抵和中国人口的三次南迁相契合。人口的转移便是经济的转移,便是文化的转移。“孔阙”东南飞,对于儒家文化的深耕与远播,有着重要的意义。容后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