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战争人民群众拥军支前研究

2019-12-08周益锋

国防 2019年5期
关键词:动员战争群众

周益锋

内容提要:信息化战争,无论是战争形态还是作战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使人民群众拥军支前呈现新的特点:科技支前地位日益突出、一体化程度日益提升、精准化水平日益提高、政治动员和支前保障行动日益提前等。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斗争、社会阶层的分化固化、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军民关系的新变化,对人民群众拥军支前提出新的挑战。做好人民群众拥军支前工作,需要遵循平战一体筹划准备原则,把握主要任务、建立科学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国防教育,并强化未来战争研究和科技支前准备。

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拥军支前,是我党我国我军的优良传统、政治优势和人民战争的重要内涵,是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精、尖武器在军事领域被大量使用,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过去那种靠手推车拥军支前的模式已很难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如何做好信息化战争人民群众拥军支前工作,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一、信息化战争人民群众拥军支前的新特点

在信息化战争中,联合作战、精确作战将成为主要作战样式,作战空间日益多维、作战节奏日益加快、作战力量日趋社会化,与此相对应,拥军支前呈现许多新特点。

(一)科技支前地位日益突出

随着科技力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涉及的技术门类越来越多,军队的专业技术种类日益繁杂,导致拥军支前中人力物力支前的技术密集程度大幅提高,使得拥军支前呈现出科技支前地位不断上升的特点。信息化战争的拥军支前,不仅要动员科研力量研发新型装备,而且要组织科技人才直接参战和实施战场保障。平时的科技拥军和战时的科技支前,成为进行信息化战争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充分提升拥军支前的科技含金量,才能使战争中所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及武器装备在整个战争进程中得到不断补充,并保持领先地位,从而为赢得战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人才支撑。

(二)一体化程度日益提升

围绕作战目标实施综合集成的一体化拥军支前,是信息化战争的客观要求。拥军支前一体化,是指以信息系统为支撑,以综合集成为手段,对军事需求、拥军支前保障、作战行动实施有效链接,对各种拥军支前要素进行系统集成,确保拥军支前与作战行动无缝链接、融为一体、实时互动。其主要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拥军支前活动本身一体化,即把拥军支前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筹划,对各种支前要素进行系统集成,协调一致组织实施各个领域的拥军支前;二是拥军支前活动与作战行动一体化,就是把军事需求、拥军慰问、支前保障、作战行动紧密结合起来,筹划作战的同时筹划拥军支前,使拥军支前更好地为作战服务。

(三)精准化水平日益提高

信息化战争具有以最小资源投入获取最大战争效益的特点,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精准拥军支前的必要性。通过精准拥军支前,对各种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科学配置和适时调用,准确把握拥军慰问时机、支前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和结构,从而实现拥军支前过程最优化、效益最大化。以往那种不惜代价动员全国力量来打全面战争的粗放式拥军支前,已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信息化战争,拥军支前将精确到一人、一事、一物、一兵。比如,数字技术使部队对人员、物资、装备的种类、数量等需求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能将此信息准确迅速地传递到拥军支前组织机构,组织机构能根据战场需求,迅速从资源数据库中调出最佳的动员对象及其相关信息,通过精确统计、精确计算、实时传输、精确定位、精确控制、精确评估,使拥军支前行动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准确的手段做出反应,达到“供求一致”的精准拥军和参战支前。

(四)政治动员和支前保障行动日益提前

信息化战争,占有信息技术优势的一方,为在短期内实现有限的战略目的,往往把政治动员和支前保障行动前提,即在开战前完成政治动员及支前物资保障的动员部署,以便形成压倒性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发动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都有一个明显特征,即政治动员总是打头阵、唱主角。海湾战争,美国在战前广泛宣传伊拉克政府及其统治者萨达姆的侵略行为,赢得了美国民众的广泛支持;阿富汗战争,美国更是在战前历数塔利班及本·拉登的罪行,为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提供了道义支持。和传统战争相比,支前保障行动提前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如伊拉克战争,美国提前2年就在国内启动工业动员,生产适应沙漠作战的武器装备和物资,由于战争物资准备提前到位,仅42天就取得了对伊作战军事上的全面胜利。信息化战争,由于作战行动一开始就是高强度的,主要作战力量一次性投入,作战物资集中大量消耗,要想赢得战争,就必须先期做好政治动员和支前保障准备。

二、信息化战争人民群众拥军支前面临的挑战

和传统战争相比,信息化战争的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上当前国内外环境的巨大改变,拥军支前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些挑战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对拥军支前政治动员成效带来挑战

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我双方进行斗争的重要场所,敌人推翻一个政权,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国家,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寻找突破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总体是好的,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主流舆论不断巩固壮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有力弘扬,中国梦、强军梦凝聚着全国的民心、军心,这为拥军支前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有利于拥军支前热情的激发。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斗争形势尖锐复杂,敌人亡我之心不死,“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的图谋一天没有停止过。一方面,西方国家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积极在国内培植代理人代言人和扛旗手;另一方面,受国外因素影响,国内思想文化领域也是激流暗涌,一些所谓的“公知”与国外敌对势力一唱一和,宣扬各种社会思潮,混淆主流意识形态视听,和我争夺群众“制脑权”。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又为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提供了强大助力。网络上唱衰中国、丑化领袖、抹黑军队、戏说英雄等事件层出不穷,网络已成为敌我双方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的主战场。可以想象,一旦爆发战争,意识形态领域的这些乱象,必将严重影响我们政治动员的成效,增加战争凝聚民心的难度。

(二)社会阶层的分化固化对拥军支前法治化水平带来挑战

历史非常巧合,当信息化时代开始时,恰好也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时,这使得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又是我国融入信息化时代的进程。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波及之广、影响之深、势头之猛,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是罕见的,有学者形容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个变局中,中国综合国力由弱变强,人民生活极大改善、贫困人口大规模减少、国际地位和文化影响力迅速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固化。综合国力的增强使我们积累了雄厚的战争潜力,战时可动用的资源更多更广泛;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固化却给拥军支前带来严峻考验。过去,我国社会只有“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搞拥军支前,靠军民一家亲的情感和强调党政军民共同的政治利益,就能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但现在不行了,我国社会分化出了十大甚至更多社会阶层,随着社会阶层的固化,阶层之间的流动变得困难,各阶层之间利益诉求不同,矛盾越来越凸显。当前出现的邻避问题、群体上访等现象就是这种矛盾的深刻反映。在这种背景下,仅靠军民感情和共同政治利益激发人民群众拥军支前热情,既难以持久也容易遗留问题。信息化战争实质上是高科技战争,对战争各个环节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有近似苛刻的要求,任何随意性的拥军支前都与之相背离。战争形态的发展呼唤法治化的拥军支前,即通过政策法规去规定拥军支前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使其进入法治化渠道。拥军支前法治化需求不断提高的现实需要与当前拥军支前法治化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未来拥军支前的重要矛盾。

(三)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对拥军支前的传统模式带来挑战

新一轮科技革命,不仅深刻而快速地改变着战争的形态,也深刻而快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这给拥军支前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第一是网络安全问题。当今中国,信息化不仅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更是进入了事关国家经济命脉的各行各业,如金融、能源、电信、广播电视、交通、水利等等,一旦爆发战争,网络将是敌人的攻击重点,甚至战争还未开始,敌人对各行业的网络攻击就已经开始,因而动员力量防护网络安全,必将成为拥军支前一个重大挑战。第二是参战支前群众素质和能力问题。信息化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人力密集的数量优势,而是知识密集的技术优势,我军以往经历的战争都是传统战争,支前人员的能力素质相对较低,支前物资科技含量不高。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体能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减弱,科技和信息的地位逐步提高,拥军支前需要实现由“粗放集约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粗放型人力物力支前向精准型技术支前转变,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第三是支前保障模式多样化问题。信息化战争的重要特点是前后方界限模糊,内陆发生战争,敌人亦可以在海上发动攻击;海上发生战争,敌人亦可以同时空袭内陆城市。战争一旦爆发,拥军支前大军不仅要配合陆战部队作战,而且要配合海战部队作战,更要配合部队进行以防空为主的城市防卫作战等等,这对我们以陆地支前保障为主的传统模式带来极大挑战。

(四)军民关系的新变化对人民群众拥军支前的热情带来挑战

当前,我国军政军民关系有很多新变化,有的与信息化有关,有的与市场经济有关,有的是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当前我国军政军民关系整体和谐融洽,这为拥军支前提供了良好的民众基础。但是,随着自媒体时代来临,加上我国经济社会关系深刻调整和人们价值取向深刻变化,军政军民关系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又给拥军支前带来了挑战。计划经济时期,军政军民利益高度一致,摩擦和纠纷很少,军民鱼水情关系体现明显。市场经济条件下,军地双方在整体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具体利益诉求差异性凸显,导致军地矛盾和摩擦增多。这些矛盾摩擦,有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如地方开发建设与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事安全产生的冲突;因历史遗留的土地、房产权属不清出现的军地矛盾等。有的是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使军地交往功利化引起的,如个别地区和单位把关心支持部队建设简单地看作就是给钱给物,对军队和军人缺乏思想感情,对从政策制度上做好拥军优属工作重视不够。有的是军地交往增多和一些部队教育管理不严引起的,如有的在联系工作时对对方不够尊重,态度比较生硬;有的在担负警卫、执勤任务时处理情况和问题方法简单,与群众发生摩擦等。加上敌对势力利用这些矛盾挑拨煽动,现在的军政军民关系反而不那么密切了。平时是这样,一旦战争爆发,群众拥军支前的热情会受到影响。

三、信息化战争人民群众拥军支前的对策思考

面对以上诸多挑战,我们只有无惧困难,迎难而上,把拥军支前作为军地双方共同的政治责任,以临战的姿态、只争朝夕的精神,平战一体准备、一体筹划,才能把拥军支前工作做细、做真、做实、做出成效。

(一)把握主要任务

事实上,不同样式的战争,拥军支前任务也不尽相同。尽管如此,共性的东西仍然存在。不管是斩首行动、海上军事冲突还是陆地边境战争,许多任务都是不可缺少的。

一要抓好人民群众的政治动员。政治动员是拥军支前的基础性工作,不论战争形态如何改变,这项工作都不会改变。战争很难预测,但不是说不可以预测。从目前看,未来我国爆发的战争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强敌大规模入侵和举国迎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战争的规模将表现为局部战争;二是交战双方都不愿陷入持久作战,都会通过技术手段尽快达到战争目的而结束战争,战争的时长将表现为短期战争。与此相对应,政治动员也有两点可以确定:一是以局部政治动员为主,兼顾全国政治动员;二是以先期政治动员为主,兼顾即时政治动员。无论战争时间长短,哪怕是几小时斩首行动,仍然有政治动员,只是提前了而已。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动员,形成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政治局面。一是传达和宣传国家战争动员令,统一各族群众的思想;二是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激发各族群众参战支前的热情;三是深入开展舆论法理斗争和心理攻防工作;四是及时宣传敌我双方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力量对比,坚定必胜的信心。

二要广泛开展拥军支前慰问活动。通过拥军支前慰问活动使前线将士永远保持高昂的斗志,对于我取得战争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被我军历次参战实践所证明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在信息化战争中,这条真理不但不会褪去颜色,反而因前方和后方界限模糊而增添了更加亮丽的色彩。做好这项工作,需把握几点:一是建立拥军支前慰问活动机制;二是制订拥军支前慰问活动计划,使拥军支前慰问活动既有方案可行,又能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临时调整;三是定期掀起拥军支前慰问活动高潮,使慰问活动保持一定的间断性,发挥最大效能;四是参战部队要做好拥军支前慰问活动登记工作,对社会各界捐赠支援部队作战的财物,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清点登记、开具接收凭证,并对捐赠财物做出妥善处理。

三要全方位搞好部队作战的支援保障。信息化战争,科技含量高、消耗物资数量巨大,更加需要地方政府和人民全力配合战争,为部队作战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支持。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团体要把全方位搞好部队作战支援保障作为贯穿战争始终的一项重要任务;参战部队要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通报部队作战需要地方支援保障的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保障方案,抓好落实。一是发动地方科技人员和专业人才参战支前,确保部队装备维修、通信联络、医疗救护等方面有人可用;二是搞好交通保障,确保部队机动畅通无阻;三是搞好部队集结的宿营和生活保障;四是搞好作战物资和弹药的运输供应;五是搞好作战部队所需民用物资的征集和运输,确保部队作战行动顺利实施。

四要严格执行群众纪律维护军队形象。严格执行群众纪律,是我军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历来以党的旗帜为旗帜,党的方向为方向,党的意志为意志,在人民群众的眼中,军队的形象一定程度上就代表党的形象,军队群众纪律执行得好与差,不仅事关军队的形象,更是事关党的形象。严格执行铁的群众纪律,维护军队形象,是信息化战争群众拥军支前积极性所倚。

五要合力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信息化战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前方和后方区别不再明显,战场扩展到陆、海、空、天、电等多维空间。敌对势力为了掌握战争主动权,将会采取多种现代化手段对我战略后方社会经济秩序进行破坏。比如,煽动民族仇恨和民族分裂,发动“第五纵队”无事生非,造谣中伤;对我交通枢纽、后勤补给线,以及战区内重点目标进行打击破坏,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实行军警民群策群力、联防联护,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保护重要军事设施,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战争带来的损失。一是搞好舆论引导和舆情监控,正本清源;二是对后方部队和地方群众开展防间反特教育;三是做好防空警戒和防护、救护工作;四是组织民兵加强治安巡逻,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五是动员群众坚持生产、坚持工作,保证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二)建立科学机制

机制就是机理和制度,机制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化战争拥军支前的速度和效果。科学的拥军支前机制应当包括科学的指挥机构、发达的网络信息系统和平战一体的协调机制。

一要建立科学高效的指挥机构。根据我军新的体制编制特点和我国拥军支前的实际,建立健全权威高效的拥军支前指挥机构,需要把握两个问题:第一,要准确把握指挥机构的构建原则。首先是高效精干原则,要吸纳军地双方具有决策权的主要领导和骨干力量参加指挥机构,充分体现党、政、军一体化的权威领导,同时要减少指挥层次,精干机构人员,明确职权范围,理顺指挥关系,形成顺畅、高效的运行机制;其次是任务需求原则,信息化战争是一体化联合作战,构建拥军支前指挥机构,必须根据联合作战任务量的大小确定机构的规模,根据主要工作内容确定指挥机构的内部构成;再次是平战结合原则,着眼作战任务需要和工作性质,参照平战职责分工,借助平时建设的成果构建战时指挥机构。第二,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指挥编成。指挥编成要体现军民融合以及数字化、扁平化特色,通常在上一级指挥机关的领导下,以本级国防动员委员会为基础,依托平时军地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系统,以军事指挥部门人员为主体,吸纳地方相关人员组成拥军支前联合指挥机构。

二要构建发达的网络信息系统。一是实现通信网络化。构建拥军支前信息高速公路,覆盖相关领域的军地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形成多结点、多方向、多信道的语音、数据、图像的信息传递渠道,实现通信网络化,构成一个无缝链接、无所不通的网络系统,提高信息传输的质量和速度,紧缩战时动员时空。二是实现资源数据化。适应作战对动员资源的需求,完善以教育内容、动员潜力、政策法规、战时预案、保障预案和措施为主要内容并由地方政府统计部门所支持的数据库,为较好地掌控拥军支前资源和潜力打牢基础。三是实现指挥自动化。着眼一体化指挥需要,把涉及拥军支前领域的军队和地方以及民间的各个单元、要素与对象,用网络和计算机终端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效能的“人机结合”网状系统,从而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逐级逐次的树状传递信息的方式,保证信息快捷、安全、畅通的纵向直达、横向交互、双向交流,有效减少指挥层次和环节,提高指挥效率。

三要建立平战一体的协调机制。拥军支前协调机制不能等到战争爆发时才建立和运转,而是要在平时预建。军队领导指挥体制调整改革后,战区履行主战职能。我们要适应新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调整情况,探索建立平时服务保障、战时拥军支前的平战一体的军地协调机制。首先,它是一个军地协调机制,主要任务是研究解决平时准备和战时作战行动遇到的实际问题,工作方式是军地之间沟通联系、平等协商;其次,它是一个平战结合机制,平时服务部队练兵备战,战时保障部队作战行动;再次,它是一个双向服务机制,主要服务部队战斗力建设,也可根据地方需要组织部队参与抢险救灾、应急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同时在训练演习间隙开展拥政爱民活动,积极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这一机制,应该包括一系列的协作制度,如联席会议、情报互通、现场办公等经常性协作制度,明确军地协调时间、内容、程序、方式和负责人,以确保这个机制在平时正常有序运转。

(三)完善政策法规

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群众利益诉求多元的背景下,既要保护和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利益诉求,又要动员广大民众拥军支前,就必须建立科学的拥军支前政策法规体系,依靠政策法规去调节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规范双拥支前行为,使党、政、军、民都在政策法规的范围内活动,在政策法规的指引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拥军支前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要加速推进拥军支前法律体系建设。健全的法律体系,是拥军支前健康运行的保障。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之所以取得了重大成果,不仅取决于其雄厚的军事实力,而且与美国高度重视动员法规建设,不断建立健全动员机制等工作密不可分。其“国家紧急状态法”“战争侵权法”“联合动员条令”“战场损伤评估与修复纲要”等法律的颁布实施,为有序高效动员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国已经出台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国防动员法,但作为一个完善的体系,这还不够,如果将前面三种法律视为拥军支前的母法的话,那我们最缺少的就是拥军支前的子法。我们还没有《国民登记法》《卫生动员法》《战时征召法》《战争侵权法》《战时拥军条例》《参战支前条例》等具体法规。因此,应加快这些法律的制定,推进拥军支前法治化进程。

二要制定完善双拥支前各项政策规定。政策与法律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法律是通过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具有国家意志的政策,政策是党和政府制定的纲领措施和行为准则。除了法律以外,拥军支前工作诸多方面必须靠有关政策规定来引导、规范、调节、落实和保障。一是制定硬性保障政策规定。对于平时拥军支前准备和战时拥军支前时间怎么保证、人员怎么派遣、装备怎么动用、物资经费怎么保障等,都要从政策上予以明确。二是制定军地对接政策规定。在对部队需求和地方保障能力充分论证基础上制定统一的对接标准,促进拥军支前工作的开展。三是制定效益评估和监督政策规定。明确效益评估和监督的部门、实施办法、工作程序以及结果运用等事项,确保拥军支前卓有成效。

(四)加强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为增强全体公民国防意识,防备和抵抗侵略,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具有特定内容的教育活动。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缺少的基本教育,是信息化战争拥军支前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国防教育贵在坚持,重在平时。平时搞好国防教育,战时才能“厚积而薄发”,人民群众参战支前的热情才会充分激发出来。

一要深刻把握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国防教育具有丰富的内容,贯穿其中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一是国防理论教育,意在提高群众的国防认知水平;二是国防知识教育,意在培养国防建设和现代战争的后备人才;三是国防历史教育,意在形成爱军尚武的社会风气,提高支持国防建设的自觉性;四是国防法规教育,意在提高公民法律责任,树立国防法制观念;五是国防技能教育,意在使公民掌握信息化条件下保家卫国的基本技能;六是国防形势与任务教育,意在引导人们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战时用实际行动支援战争。

二要创新开展国防教育的方法手段。国防教育是一项全民性社会性教育,必须在坚持传统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方法,改进手段,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可以定期邀请驻地政府、企业、学校领导到部队过国防日、召开议军会,激发驻地各级领导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政治热情;可以利用走访慰问、助民劳动、军训等时机,深入周边乡镇、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等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宣教活动;可以利用报刊、广播开设专栏,在电视台设立专门频道和成立专门网络平台等方式,通过现代化传媒诸如微信、微博、QQ、APP等营造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使国防意识深入民心。

(五)注重未来战争研究和科技支前准备

如前所述,信息技术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科技动员支前在未来拥军支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做好拥军支前工作,必须加强对未来战争研究和科技支前准备,使拥军支前更具针对性。

一方面,要加强未来战争研究。拥军支前是针对战争而言的,对未来战争进行研究,是做好拥军支前工作的重要一环。未来我国最可能爆发战争的地域在哪里?未来战争我们面对的主要对手都有谁?一旦战争爆发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战法?什么是智能化战争?智能化战争有哪些战法等等,都需要研究。从目前看,台海方向、东海南海方向、朝鲜半岛方向、中印边境方向,未来有可能爆发战争。由于信息化战争前后方模糊,不管陆地还是海上,都面临着敌人对首都和其他重大城市的空袭,因此,首都和城市联合防空作战也可能发生。不同的战区环境、作战样式和作战进程,对拥军支前的要求也不同。比如海上作战,对我们就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跨海机动作战中的拥军支前跟以前迥然不同;中印边境武装冲突,在高寒地带作战,拥军支前的特点又有所不同。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我们预先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编写想定,制订预案,只有这样,拥军支前才有针对性。

另一方面,要抓好科技支前准备。信息化战争,是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战技术等为主要表现形式,以信息的采集、传输、整合、运用为链条,其实质是信息知识的角逐,科技素质的碰撞,系统体系的对抗。所以,必须高质量做好科技支前准备。一是明确科技动员内容,包括科技人员动员、科研机构动员、技术设备和物资动员、科研成果和科技情报动员、电子及网络技术动员;二是做好科技人员的调查摸底,从实战需要出发,按区域、专业、性别、年龄分类建立翔实的数据库,为战时支前提供准确依据;三是合理编组科技人员,要在战时快速动员科技人员参战支前,平时必须对这类人员进行合理编组;四是安排好模拟实战演练,战役级的演练,应要求预定动员范围内的科研人员、科研部门和科技产业参加,进行科技支前和科技参战演练,磨炼平战转换能力,检验实战效果,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猜你喜欢

动员战争群众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多让群众咧嘴笑
被风吹“偏”的战争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他们的战争
音乐迪斯尼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