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设计理论课堂改革

2019-12-08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流行色 2019年11期
关键词:思维分析过程

邱 枫(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进入21世纪之后,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短短十几年时间,互联网和连接互联网的智能手机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认知习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给知识的分享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过去人们要接受高等教育必须要进入高等院校,今日的年轻人要想了解和获得知识并不需要获得高等教育机构的学习许可,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的知识分享来学习,有些媒体甚至宣称将来有一天可以不需要老师来传授知识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真的那么强大吗?这种评价是不全面的。

任何事物,有优点就会有缺点。在现代学习过程中,移动互联网的缺点就是知识和信息量大大增加,如何选取信息和知识反而变成了一件非常庞大的工作,老师的重要性不会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降低,反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以前来说,老师可以减少知识讲授和传递的工作量,但是老师更多的工作要放在帮助学生筛选有用有效的知识范围和知识的重点,帮助学生提高理解的效率;要通过更有效率更有技巧的练习和讨论分析设计,来拓展学生针对问题深入分析思考的能力,通过这种锻炼塑造学生的自我观念。因此针对这种变化,高校设计理论类型的课程学习,有必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一、教学目标需要改革

设计理论课不以掌握足够多的知识点为目标,而在于通过对设计范例、设计规律、设计流派、设计师的理解来分析和评价不同时期的设计现象,重点不再放在对客观知识的了解和熟悉上,而在于针对足够多的范例能够进行风格、技术、思潮等方面的评论和分析,能够对于设计实践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通过足够的思维训练提炼出自己的设计主张。

在互联网普及的大环境下,基础知识共享的平台非常多,即使没有老师,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客观性的知识点、设计案例、设计历史等,传统课堂重视客观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所以课堂时间是以老师为主,老师长时间地主讲,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很容易走神,或者失去注意力。课程目标的改革正是想改变老师为教学主体的现状,希望将教学的主体转换成学生,学生学习的目标在于对设计范例的分析和评论上,课堂上老师的讲述可以转换成为由学生讲述,可以转换成为老师提出论点、学生来辩论和分析等方式,在思维和批判表达的过程中,完成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个过程学生的参与度更高,记忆的鲜明度和牢固度也更高。考核方式也不再是局限于答案的正确性,而在于从答案中看到,学生有没有进行独立的分析和思考,是否在这个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萌生了个人的观点,这种个人的观点是比正确答案更为宝贵。

二、学习过程的调整

要想实现把课堂交给学生的目的,不是说进入教室后,老师就“放羊吃草”,简单来说就是把教室交给学生。要想学生在课堂上针对老师所提出来的议题能够表达观点,进行批评和分析,课前老师和学生都必须做好足够的准备工作。

用学习过程的特点来分析的话,学习过程有两个阶段:一个是“信息传递”的阶段,这一阶段,传统课堂习惯用老师讲述的办法来实现,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阶段,这个阶段在传统教育中一般是放在课后来完成的,通过练习、考试等手段来不断地重复和巩固对信息的牢固度。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过程更为方便快捷,即使没有学校和老师,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寻求答案,所以针对有限的课堂时间,和难以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的学生注意力来说,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媒介,将“信息的传递”过程放到互联网上,学生可以更灵活、更为机动地来安排“信息传递”过程中知识点的了解和学习。而将过去放于课后的“吸收内化”阶段提到课堂上来,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在课下已经对上课所要学习的主题内容有了基础的学习和了解,并进行了独立思考,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谈分析、批评和设计观念的形成。

课堂学习用以促进对于基础知识点的分析和评价。老师将需要理解的基础知识筛选过后下发学生,要求学生阅读,然后完成相应的作业练习。用这种方式来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这样一方面可以大大压缩课堂的客观性知识的讲解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对于知识点的横向和纵向分析的开展,另一方面“信息传递”的过程可以变得更加灵活,一个30分钟的课堂讲述内容可以被分成很多个5分钟或者10分钟的小段内容,分段处理成小的教学视频或者音频,或者PPT;学生利用课后的自由时间学习和理解,这个过程由于脱离了课堂,可以变得非常灵活,可以分开来一个一个地学习,也可以挑选状态比较好的时间来学习,将整块的记忆内容分散成小块,自由记忆,这个过程由学生自己主动来安排,可以提高理解的效率。理解的效果,可以通过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程度来了解,以此来设置和安排后期课堂讨论和演讲表达的主题。

三、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对于设计院校的设计教育来说,基础的审美教育和表现技能的教学中都非常注重感性思维和直觉感受的锻炼,因为关于美的形式和技巧的锻炼都是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的,所以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普遍比较推崇感性和直觉的锻炼,但是设计实践和艺术实践是有其差异所在的,设计实践更多地倾向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功能上的问题,需要理性地发现问题,通过信息的搜集做出分析,然后才提出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案,这个过程不是感悟体验,是一个发现功能需求、分析需求动机和推衍设计条件、列举解决方案的逻辑推理的过程。

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对于需求和行为有比较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需要有对于动机和功能的推理分析能力,需要提出合理方案的创造力,需要设计推介的表达能力等。所有这些综合因素才构成一个设计师的起点。在大学教育中,单独片面地谈一种能力是不够的。

之所以强调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源自于互联网普及和信息爆炸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面对海量信息和知识的时候,年轻个体往往表现出一种的批判性鉴定能力的不足,他们往往会被带入随波逐流的思维定势中;他们也会放任感性体验,任个体思维走入极端,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科技越进步,人类面临的挑战也就越大,我们培养的新时代的大学生任重道远,能在纷乱的信息潮中坚持理性的思考,追求逻辑的合理性,这是学生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一个人不因为人云亦云而随波逐流,不因为信息泛滥而茫然,也不因为大众的追捧而从众,坚持自己的判断,并且有勇气表达自己的判断结果。一个人只有对老师和课本,包括权威都能够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坚持只有通过自己理性地分析和理解,才能将新知识化为自己所有;这样的个体才是有创造力的个体,这样的思维方式才是创造性的思维产生的动力所在。所以新时代老师要欢迎学生有逻辑思辨地挑战老师的观念,当然只限于逻辑思辨,人身攻击不包含在内。

四、课堂内容和流程处理的技巧

要想实现上述的教学目标,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我们必须了解从9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认知特点。他们从小接受到海量的图像信息的传递和浸润,认知的特点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往往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他们更容易接受图像和视频内容的知识传递,对于文字的理解和阅读更费力;

(2)他们更愿意接受和理解容易理解的内容,即顺向理解,所有逆向的理解的内容都很容易让他们失去理解和探究的兴趣;

(3)他们的注意力时间更短,超过2000字,理解内容超过3个以上的点,会使他们放弃理解努力;

(4)他们需要更加戏剧化或者趣味化的表述,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5)他们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在学习上受到的干扰都要多。移动网络使得信息海量增加,在海量信息中收集信息,分辨信息,和作出自我的判断对他们来说充满挑战;

(6)互联网的知识共享,使得老师的权威性在下降,老师需要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

(7)90后成长的环境更为富裕和宽松,所以他们非常自我,这种特点使得他们对于权威没有那么强烈的认同感,优点是他们对于自己的真实感受更加诚实,更能抓住创造性思维产生的点。

面对这样特点的学生和这样的时代条件,设计理论类型的课堂议题设计需要很大的技巧,教师可以参考以下技巧:

(1)可以提出有思维难度的议题,并设定一定的趣味性的竞争,以及趣味性的奖励和惩罚来激发学生的挑战性;年轻人的好胜心是激发年轻人学习的最好的动力,哪怕奖励和惩罚可能只是当众唱一首歌;

(2)可以引入社会的热点议题和潮流内容,来触发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思考兴趣;教师对于青年人中流行的事物和内容所抱有的态度可以更加开放一些,一些看起来不太严肃的社会流行点可以换个角度去看,不要一味地批评和攻击,包容之中发掘其中的趣味性和闪光点,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去解读内容能够更快地取得学生的认同感,更有效地为真正的课堂内容做铺垫;

(3)教师要学习和提升如何来主持引导议题讨论或者辩论的能力;

(4)课堂上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和信息的反馈,课后可以开设新的渠道与学生保持互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5)多使用视觉语言,借助图片和多媒体等元素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

(6)给予学生挑战教师观念的机会。

以上诸点,虽然看上去在课堂时间内老师的绝对讲授过程减少了,但是课程准备的时间和内容的难度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相比传统课堂的教师单向讲授,在讨论式课堂中,针对同一个议题,老师需要准备更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资料,并提炼更多的观点。在课堂的控制上,除了自己的语言表达之外,还要对学生的情绪和认知有较好的掌控,需要学习更多的技巧,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逻辑思辨的体系,需要引导学生如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在课后的反思中要随时对学生出现的新问题调整课堂设计方案,还要开设课后可以跟学生沟通和反馈的网络渠道等。这些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所以对于教师来说这反而是个挑战。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绝对不是对高等教育的否定和竞争,是激发教师对于自身定位和教育身份重新认识的有力因素,也是提升教育品质和教师能力的机会,积极改革、积极适应新环境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思维分析过程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