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雕塑的审丑意蕴
——浅析罗丹的《欧米哀尔》
2019-12-08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200000
史 浩(上海大学 上海美术学院,上海 200000)
一、发现罗丹的“丑”作
罗丹在1885年所创作的《欧米哀尔》,这座雕塑实在包含太多我们不为人知的东西,而那些东西恰恰又是我们内心不愿意或者说是不敢去承认的事物。时过境迁,历史的车轮终究还是碾压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我们能做的就是正视我们的内心需求与惭愧现实之间的矛盾,我们有时甚至需要一种正常的对话沟通平台,但我们却显得那么无助和迷茫,唯有在罗丹的艺术世界当中能够很好地看到我们现在真正的自我,带着这份惊喜、又有些胆颤的情怀走进罗丹的内心世界和《欧米哀尔》背后的故事。罗丹塑造了一尊犹如干尸一般的老妓女雕像,她低着头,弯着身躯,身上布满了皱纹,肌肉严重萎缩,她那绝望的眼神,注视着自己那干瘪的双乳,肚子肿胀,皱纹密布,腿已没有曲线,就像干树枝一样,身体干瘦矮小,哀叹这已经衰老的不堪入目的身体。罗丹从诗人维龙那粗犷的言词下,经过自己提炼创作出比诗词更为生动的形象,罗丹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在视觉上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他用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更加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悲剧色彩,甚至表现得有些恐怖,以至于观赏者感到不适,这更能说明罗丹的作品是真实的,正如艺术家所说:“我的作品是雄辩的。”罗丹还有早期以丑为形象的雕刻作品,塌鼻子的人物肖像是罗丹雕塑艺术中很明显的一种风格,所选素材是生活中真实丑陋的形象,不再是古典的艺术美,而是带来了一种新活力,用更为写实的表现手法,不单单是表现形体和表象,而是透过躯干肌肉刻画出模特的情感,更具有生命力。作品本身是美的,产生丑的感觉是那外在的形式,正是他用写实的手法表达真,无形中把美也传给世人。在罗丹的作品中丑的雕塑还有好多,《巴尔扎克像》《雨果胸像》等都是他艺术创作中真实的表达,他在创作这些伟人肖像时,并没有像古典主义那样精雕细琢,把人物雕成高大优美的形式感,也没有像纪念碑式的恢宏,而是用另一种带有情感和过于真实的表现方式,真正地再现出人物的生活习惯及平常的状态,也呈现出粗陋甚至丑得让人不能接受的样子。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表现的生活是美的还是丑的,现实生活中的美的、丑的事物都可以是艺术家表现的题材,可是平常人总是存在思维定势,人们总觉得好的东西,也就是艺术题材要是美的,丑的素材不能称之为艺术,现实生活中丑的是不能表现的,因为它是让人产生不愉快的东西,人们也是拒绝的。不过这也是不客观的,自然中的丑素材,在艺术家的手中能变成美的,艺术家富于创造性的活动产生了美。
二、认识自然的“丑”作
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存在自有它存在的道理,它可以是美的当然也可以是丑的,关键是人们从什么角度去审视它,辩证地分析它、理解它,美和丑是分不开的,相互交织在一起,美丑融合可以变成另外一种美,美丑相互衬托,形成了一种超乎完美的美。正是对丑赤裸裸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不完美的一面,残酷无情的一面。人生是充满苦难的,也总是有丑恶的存在的,虽然我们不愿意看到,但是却确确实实存在在那里。当我们鼓起勇气,勇敢地直视丑,尤其是经艺术处理更为典型化的丑时,我们会在灵魂深处受到震撼,会激起对丑恶更加强烈的厌恶与憎恨,从而更加有信心去战胜它,消灭它。也可以说这么说,“丑”雕塑带给我们的是别样的审美感受。在自然界当中,人们会选择性地去避开丑的东西,人们对美的事物都去亲近,但艺术表现里面的丑是可以被人们所理解的,丑可以变得耐人寻味,被更多的人慢慢接受,甚至得到一些人的赞美。艺术家把丑的素材升华成新的超越现实美的美,主要是通过艺术家个人的主观的创造,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超脱,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我们并不是在说丑的东西是美的,因为丑的事物外在形式还是丑的,美的东西也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所谓的标致,美的形式下也可能是丑的,所以美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丑的之所以化美,是因为它有某种特质,或者是用了恰当的手法来表现,丑才能化美,美和丑共同存在,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是一种超越完美的美,丑是为了美而牺牲的,丑的出现也是为了美而存在的,只能说丑是相对而存在的,丑所表现的美与美是不同的,只是丑带来一种新美,我们不知道这样定义,人们会不会偏激,也许有的人会产生极端想法,片面地去追求丑以取代美,这样做是错误的,我想人们不应该变得这样浮躁,丑可以化美,但还不至于到了丑可以取代美的地步,丑到现在还可以放在美学的角度讨论,说明丑也算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丑也是表现美的更好的一方面。美和丑相互衬托,相互表现,丑的存在也使美更加美了。美丑一直都存在着特殊的关联,我们应该在某种特定的情感下审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丑与美没有对错,还是我们的视角要摆正,应该重新再去认识“丑”。
三、再认识“丑”的美作
艺术源于现实的生活当中,是现实生活的场景和实物在人脑中的反应,通过艺术家对于现实生活的创造加修饰呈现的艺术结果。现实生活中有美的事物存在,是产生艺术美的基础,再者,现实生活中也有丑的事物,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思维加以转换,依然可以转换为美,关键在于转换过程中是否发现美。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但又比现实生活典型的艺术手法,是一种精神活动,是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对于艺术家来说,现实生活中的美并不能满足自己的审美享受,艺术家们会通过自己的艺术修养思维创造迎合自己的感受,按照自己的意愿对现实生活中的美进行加工,创造出比现实生活中更为典型、更具有特征的美,这就是艺术美。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美的艺术品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人脑中开始就有的,而是人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不断积累,再通过人们的思维加工升华的结果,是现实美的另一种体验。艺术家是艺术活动的主导,每一位艺术家总是能够通过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自己最真挚的情感来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产生出真正的艺术品。有人认为艺术即直觉,艺术家的直觉是创作的本源。艺术家们的创作活动推动着美到丑的发展,更多的丑的艺术品出现。杜米埃创作了大量的“丑”人物肖像雕塑,形象多以社会上层人物为主,通过夸张的漫画人物形象来丑化贵族的丑恶嘴脸,呈现出一种生动的、带有批判色彩的效果。德加创作的大量雕塑,多以舞女和马为主,表现生活中他们所呈现的一瞬间,他没有让雕塑作品叙述故事,他并不告诉人们作品在讲什么故事,而是让观众们更加关注作品本身,关注到雕塑的本体语言。它既不美化,也不丑化,就是现实的再现。罗丹在当时雕塑家们的各种探索土壤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很具有性格的作品。罗丹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更多地去关注自然,强调自然的表达,简单地说是表达更真的内容,在他的工作室,他并被没有刻意地去强调让自己的模特去摆特别的姿势,而是在他们休息放松的时候,抓住他们更为自然的一面,用速写捕捉动态。正如罗丹所说,要去听从自然,不是去刻意地追求,太刻意的追求反而就不自然了,也就失去了真,在罗丹的作品中不管是哪个时期的题材,不管是表现的美或者丑都只是艺术表现的外在形式,但是他都用最真、最纯粹、最自然的手法表达模特的本质,外在形式的丑不能说这件作品是丑的,他那自然的表现,我们可以说就是罗丹艺术的美的表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现实生活中有美的事物存在,也必然会有丑的事物与之相对存在,美丑会成为统一的矛盾的整体。美丑相对存在,又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丑在罗丹的艺术中很常见,常见到让我们觉得平凡,现实生活当中丑是很常见的,我们不应该刻意地去改变它,也不应该去贬低它,更不能去忽略它,丑也是事物的本质的体现,在我们的艺术创作当中,丑的事物是更有特征的,正是这种丑才会显得更加真实,而艺术创作就是拿这种真实特征进行转化,表达出真实的合乎情理的自然,就可以把转化为美。一个艺术形象,如果他的表面现象是“美”的,但是呢,它的价值观念是“丑”的,即便它的视觉效果是“美”的,那么最后它整体给人们留下的还是“丑”的。相反,有的视觉形象上是丑的,但是在内心世界、思想价值观念是美的,带给人们的总的印象是美的。这样说的话,人又会产生误解,认为丑可以转换美,把两个不同性质的不同层面意义的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其实,丑永远是丑的,它并没有从表面现象或者说视觉效果上改变,之所以丑的形象转化为美,是因为它从思想观念上,或者是从审美观念上来看是美的。换句话来说,这是一种文化价值上的美。我们可以这么说,丑的形象依然是丑的,但从文化价值上来看是美的,而价值上的美是可以超越形象外观上的丑的。美和丑、善和恶相互对立而存在着。有人说“丑到极致便是美”,丑与美是相互统一的又是相互排斥的,这样说其实就是哲学的理论了。笔者认为艺术上的美丑没那么复杂,艺术家只要表达了艺术作品那最真实的一面,也就是自然的真实的,我们就可以称赞他。丑提炼出来就是另一种特殊美,艺术家们通过艺术创造活动塑造出丑的艺术形象,并对这种视觉的现象更加否定,正因为这直接的否定,更让它对立面的美好的东西被给予肯定,否定了丑的同时也肯定了美。丑和美没有绝对的界限,艺术里面的丑是真的丑,但是美的所在并不是表面外形,是作品本身带有着艺术家强烈的感情,或者说它超越了审美价值本身的意义,可以说是带有批判性的视角欣赏。因此,从古至今的审丑是审的是丑的背后的那层含义而不是丑本身。
结语
丑在罗丹的雕塑艺术作品中真的是随处可见,正是用真的艺术手法让我们看到了丑的自然是如何上升为美的,用审丑的艺术视角也丰富了我们审美的体验。罗丹认为表现性格才是艺术美的所在,自然中的丑甚至比美更能够暴露性格,因此自然中越丑在艺术中就越有可能美。同时我们也领悟到了美和丑是分不开的,相互统一,是那自然的特征让它更加伟大。自然并不够完美,美与丑分不开,但美丑也是相对的,在自然中相互比较才有美丑。我们可以得知:美即是丑,丑即是美,仅有光鲜亮丽的外表,而没有内心精神价值观念的修饰,看似美丽的外表也不会让人们驻足,只会显得更加丑陋,相反,心灵的美可以掩盖外表视觉上的丑,使之显得更美,如果两者都具备那就更好不过了,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矛盾,又相互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