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默森林

2019-12-07林棠

鹿鸣 2019年9期
关键词:公粮种地马车

林棠

【阴山下】

父亲上午就要做白内障手术了,这可是父亲第一次做手术。我一早就拨通了父亲的电话,本想安慰他几句,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我想对于从小就吃苦受难的父亲来说,这点儿疼痛根本就不算什么。

下午一下班,我急匆匆赶往医院。他半躺在病床上,左眼蒙着白色眼罩,毕竟刚做完手术,很憔悴的样子。好久没和父亲聊天了,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一提起他那异常艰难的生活经历,父亲就一下子来了精神,也开始话多了起来。

因家里贫穷,12岁时,父亲就开始给别人家放牲口,没上过一天学。别看父亲自幼身体瘦小,可有的是力气。为了接替已几乎累瘫的爷爷,父亲自告奋勇到毕克齐修红领巾水库,那年,他只有18岁。挖土,他一天竟能挖十来方,只是为了挣工分年终换口粮。父亲那一米六刚出点儿头的个儿,竟能担起将近150斤的担子,想想那该是怎样的步履维艰啊!后来,他又到东河区的磴口修扬水站,一干就是一年,直到腊月要过年才回的家。

父亲特别喜好骡马,整天驾着二套马车东奔西走,为生产队拉煤、拉石头、购粮。父亲是个要样儿的人,干活特别认真,春播时节提耧种地非他莫属。在新翻过的土地里,骡马拉着耧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父亲双手提耧不停地左右晃动,要保证种子均匀地洒落在土地里,还得恰到好处地把握住种子埋在地下的深度。一天干下来,累得几乎走不了路,但父亲乐此不疲,似乎很享受他掌握的這个技术活儿。土地包产到户后,承包了土地的村民们每到春播时节,依旧爱找父亲帮忙,他也总是有求必应。后来,母亲为此颇为不满,每次都要责怪父亲,年龄越来越大了也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可父亲固执得很,嘴里虽然答应着,有村民一喊他就又去帮忙了。

父亲尽管老实本分,可仍然受尽了白眼。清代中期,自陕西府谷走西口逃命而来的我的先祖们,首先在我村落脚,成为我村的首批拓荒者。经过四五代人的辛苦劳作,到我曾祖父时家境逐渐殷实,在土改时期,我祖父被划为破产地主。出生在地主家庭,在那个年代自然就低人一等。生产队最脏最苦最累的活儿,就都留给了父亲。冬天,他铡草、喂牲口;夏天,就赶马车、掏渠筑坝。更可气的是有时还光干活儿却不给吃饭。有一年秋天收秋,大队书记让父亲把刚拉回来的谷子扔到垛上去。谷子垛已经将近七八米高了,父亲一个人硬是使尽全身力气,用叉子将一捆捆的谷子全部挑了上去,而大队书记正招呼着一群人在屋里欢快地吃着肉,饥肠辘辘的父亲闻着那勾魂摄魄的肉香,难过得几乎要落泪。

父亲是个的的确确的文盲,可为人处世的道理他明白得很。以前,农村都要交公粮。每年夏天一收完小麦,就是交公粮的时候。父亲常说,种地纳粮天经地义。每年交公粮特别积极,而且还把晾晒得最干净的、颗粒最饱满的小麦挑出来上交。当然,对于我来说,能和父亲一起到镇上交公粮也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一路上,父亲驾着马车,哼着二人台,我或坐或爬在小麦袋子上,想着镇供销社柜台里那香甜诱人的锅盔边流着口水。

父亲有着吃苦耐劳的农民本色。在粮食紧缺的时候,他曾到固阳替人割过小麦赚回莜面吃,80年代还背上铺盖卷只身到包头的建筑工地打过工,为了节省两块钱,他能肩扛一袋90多斤的小麦,徒步七八公里,从萨拉齐汽车站送到我就读的高中。

大概是尝尽了没文化的苦头,父亲一直支持我们上学。可三个孩子的上学费用,对于八九十年代仅靠种地为生的父母亲来说,几乎就是天文数字,遇上收成不好的年景,连开学交学费都得靠贷款。好在我们也没让父母亲太失望,都挤过了千军万马的“独木桥”,先后来到市里上学、工作。每当乡亲们说起我们姊妹仨,父亲满脸都是幸福和自豪。

年轻时干活儿不知惜力,五十多岁时,胸闷、气短等各种病就找上门来。一次回家母亲悄悄告诉我,父亲经常难受得晚上睡不着觉,可父亲从来不说,在我的一直催促下,才来市里看了一次病。为了照顾日渐年迈且体弱多病的父母,我将他们接到市里,住进了楼房,但父亲仍然怀念乡下他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总是住上一段时间就要回乡下走走,看看村里的老房子,看看左邻右舍,听乡亲们说说村里的事儿。

护士小姐给父亲点完眼药水后告诉我们要早点儿休息,我和衣躺在父亲身边,竟莫名其妙地有些激动。自上高中离开家后,这似乎是第一次和父亲紧挨着一起睡觉了。听着父亲那微微的鼾声,我好像又坐在了父亲那交公粮的马车上,只见他在马背上方娴熟地甩了一个响亮的马鞭儿,口中依然是那曲悲切幽咽的《走西口》:“二姑舅捎来信,他说西口外好收成。我有心走口外,恐怕玉莲不依从……”

那一晚,我竟睡得分外香甜!

猜你喜欢

公粮种地马车
晋绥革命根据地抗战时期公粮内控制度探析
马车与游船
智慧农业看“屏”种地
马车
驾着马车去打仗
农民工月均收入超3000元,怪不得种地的农民少了
基层医改“三驾马车”并重
牙胡梯田记
一九四一年陕甘宁边区“救国公粮”征缴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论析
一本珍贵的游击队公粮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