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评价与保护

2019-12-07王成武田佳怡姜照勇

关键词:华蓥山石林天池

王成武,田佳怡,曹 锋,姜照勇,谢 亮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610500

引言

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始于20 世纪末全球自然遗产保护的大背景,地质公园是当时地质遗迹保护的新方式。199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就曾提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的倡议,以求有效保护地质遗迹,但正式开始保护地质遗迹则是在2001 年。此后,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研究相继展开。

地质公园是集地质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具有一定规模,用以保护地质资源,进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自然区域。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十分重视。1872 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即黄石公园。1996 年,国外学者提出“建立欧洲地质公园”的提议,借此构建地质遗迹保护与发展的纽带。199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建立全球地质遗迹保护体系。目前,国际上一般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实行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地质遗迹保护已成为全球的共识。通过文献调研,不难看出,国外地质公园的研究普遍借鉴了美国、加拿大等地的研究理念与结果[1-4]。中国则是在2001 年从国家层面设立地质公园,确定了第一批国家级地质公园。在中国,与地质遗迹保护宗旨相近的区域还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其目的都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2013 年,中国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7 年,国家发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2019 年6 月,再次发布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至此,中国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其中地质公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5]。

1993 年前后,国内学者认识到了地质遗迹保护的重要性,进行了地质公园的景观资源分类、分区及综合评价研究[6]。自2001 年国家确定了第一批国家级地质公园后,有关地质公园的研究逐渐展开,学者们重点关注了地质公园的建设与管理[7-8]。随着地质遗迹价值的不断普及,保护与开发及措施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内容[9-12]。在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上,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地质遗迹必须得到科学保护这一点是公认的,但是对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途径、规模对地质遗迹进行使用则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学者们提出了生态科普与地质科技旅游并重模式、以地质科技旅游为主生态科普等其他形式为辅的混合模式、以生态科普为主地质科技旅游等为辅的三种开发模式,提出地质公园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13-17]。此后,地质公园研究侧重于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地质遗迹的评价体系、地质公园发展与生态环境、经济增长的耦合分析等方面,如:景区解说系统初探、旅游环境容量探讨、游憩承载力研究[18-20];构建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个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计算并评价[21-23];采用AHP 与菲罗模型评价地质遗迹景观以及引入耦合协调度理论,定量评价地质公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协调度、地质公园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压力脱钩对地质公园建设管理的意义[24-27];构建地质公园景区科普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和地质公园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等[28-32]。

基于文献调研可知,现有学者对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研究多集中在地质景观的成因及特征分析和地质遗迹的调查及定性评价上。为此,笔者在充分调查地质遗迹种类和借鉴前人学者分类基础上,将地质遗迹划分为6 大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专家打分法对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进行定量评价,梳理其保护与利用的途径,以期对华蓥山地质公园的生态旅游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1.1 地理位置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处华蓥、邻水交界处,位于华蓥市东北部,行政区隶属四川省广安华蓥市。公园距华蓥市10km,距广安市24km,距成都市300km。四址界线包括:北以天池湖北部相接的分水岭为界,西以小山坝西侧天池国有林场毗邻,南以高登山石林南缘与邻水接壤处为界,东以邻水县为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06°46′20.913″~106°52′41.158″,北纬30°17′32.956″~30°26′19.716″。公园为连片式布局,由三个主要园区组成,即石林园区、天池湖园区和小山坝园区。公园总面积55.85km2,其中石林园区17.05km2,小山坝园区14.80km2,天池园区24km2。

1.2 区域地质背景

公园位于川东平行岭谷,四川盆地东缘华蓥山背斜中段南东翼,地势由西向东渐高,山脉走向北东——南西向,与构造线方向高度一致。公园内地层区划属于扬子地台区上扬子地层分区万县小区,出露奥陶系至侏罗系大部分地层,缺失泥盆系、部分石炭系和白垩系地层。园区内岩溶地貌广泛分布,河流溯源侵蚀强烈,地势起伏明显。

2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类型

2.1 地质遗迹类型的划分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园区内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环境地质大类、古生物化石等6 大类、11 类、13 亚类,共计105 处主要地质遗迹景观(表1)。地质剖面大类主要包括地层剖面及地质遗迹剖面两类;地质构造类主要包括背斜、向斜、断层以及独特的“Ω”地貌;地貌景观大类主要为以石林石芽、溶洞、漏斗洼地、钙华等为代表的岩溶地貌,和川东平行岭谷上形成的以大量的褶皱山、单斜山、断层崖为代表的构造地貌;水体景观类包括构造岩溶湖泊、洼地漏斗淤积形成的水池、风景河段等景观;环境地质大类则包括崩塌遗迹及采矿遗迹等。

表1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分类表

2.2 主要地质遗迹特征

(1)华蓥山断层。位于宝顶背斜西翼,为华蓥山断裂带主断层。断层面倾向南东,倾角各处不一,大于45°。断层走向变化较大,为北0~40°,呈明显舒缓波状。断距在南端和北端最大,达1 800~2 000 m,该断层为一逆冲断层,在它的影响下,南东盘的新滩组推覆于北西盘的嘉陵江组或雷口坡组之上。断层北西盘地层普遍较新,为嘉陵江组--沙溪庙组;南东盘较老,为寒武系--三叠系。两盘在近断层面的部分岩层为向南东方向倒转,倒转倾角为北西盘陡(34°~87°,大致为南、北端陡于中部),南东盘缓(42°~76°,大致为南、北端陡于中部),南东盘缓(42°~76°,大致为北缓南陡)。

(2)高登山。高登山位于石林园区的东侧,纬度约30°18′01.09″,经度约106°48′25.73″。海拔1 704 m,为华蓥山最高峰。登高峰古称海宝山,是典型的倒置地形——向斜山,其山顶近似圆形,面积近1km2,四周绝壁环绕,相对高差700~1 000 m。山体岩石上部以三叠纪紫红色泥页岩、泥灰岩为主;下部以二叠纪灰岩、生物碎屑岩为主;地貌以岩溶石林、石芽为主。

(3)湖泊景——观天池湖。天池湖原名龙池,位于地质公园北部,纬度30°24′30″N,经度106°50′42.9″E,海拔475 m。天池湖生成于古生代三叠纪,距今约2.3 亿年。天池湖所处构造位置较特殊,处于宝鼎复背斜的次级向斜构造部位,同时华蓥山断裂带于天池南边为一系列逆冲断层,而在天池以北逐渐隐没,故形成了天池最初的构造低地,从广义上讲,天池也可以作为构造背景下的岩溶湖。华蓥山天池对岩溶漏斗、洼地和岩溶湖泊的形成和演化研究以及地质构造对岩溶湖泊的影响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可溶岩地貌景观——石林、石芽。龙王洞背斜轴部附近地层产状平缓,一般小于l5°,主要出露茅口组灰岩(P1m)。顶部为质纯可溶岩(浅灰色块状亮晶灰岩)。由于可溶岩内部物质成分差异及节理广泛发育,地表水长期侵蚀可溶岩的节理面,进而形成石柱、石笋等残留在地表。由于分布面积广泛,最终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石林(石芽)地貌。

(5)典型基性、超基性岩体剖面——高石坎柱状玄武岩。位于石林园区,纬度为30°19′2.72″N,经度为106°48′59.58″E,海拔1 354 m。分布在罗家沟一带,属华蓥山背斜轴部,峡谷大致走向35°,坡面倾角约45°。为沿华蓥山大断裂呈裂隙式喷发而形成的二叠纪玄武岩,岩石类型主要为灰绿色、灰黑色,具杏仁、气孔构造,底部为灰白色页岩。厚20~70 m,断续分布,其延长方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层位稳定。该地质遗迹亦是研究华蓥山断裂深大断裂性质和级别的依据。

3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的评价

3.1 定性评价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兼有红色旅游景观和佛教文化景观。在地貌上,地质公园位于川东平行岭谷西部第一山——华蓥山最高峰高登山西坡,区位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华蓥山的地质遗迹景观组合良好:既有断裂、背斜、向斜、陡崖等类型齐全的地质构造地貌,又有从奥陶系到侏罗系分布该区的地层剖面;既有石芽、石林、漏斗、洼地、钙华、溶洞、石笋、石柱等岩溶景观,又有天池湖、溪流泉岩溶水系。独特的地理位置、地球演化历史、地质背景造就了华蓥山独特的景观,并成为科普教育、地学旅游的良好场所(图1)。

3.2 定量评价

3.2.1 指标选取

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和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资源情况,笔者构建了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定量评价方法,选取地质遗迹景观品质、景观规模、自然环境容量三方面作为评价因子,选取12 个具体评价指标,分别确定权重[30](表2)。

3.2.2 评价标准

选取评价公式为:A=∑Ci·∑XiFi

其中:A=景观得分;

Xi=i项评价指标得分;

Fi=i项评价指标权重;

Ci=评价因子权重。

根据景观资源的综合评价标准将地质遗迹分为A、B、C、D四级,将计算结果转换成百分制,满分取100 分。其中:A级(世界级)≥90 分;90 分>B级(国家级)≥80 分;80 分>C级(省市级)≥65 分;65分>D级(区县级)≥50 分[30]。

图1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表2 地质遗迹资源因子权重及综合评价标准

3.2.3 评价结果

通过对公园内105 处主要的地质遗迹景观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园内地质遗迹可划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和地方级。

世界级:相当于A级景观资源,共3 处:华蓥山复背斜剖面、天池湖、华蓥山断层。

国家级:相当于B级景观资源,共25 处。(1)典型区域地层(构造)剖面及化石。包括华蓥山完整的二叠系地层剖面、石林景区地层剖面、天池向斜地层剖面、高登山化石。(2)具有特殊地质影响的地质景观。包括高登山石林(包括大部分形象唯美的象形山石);“盆景式石林”的代表天然大盆景;密布石笋钟乳石的千奇百怪的洞穴(如:仙鹤洞、生命根源洞等);白崖、皛然山、单斜山的构造地貌景观。

省级:相当于C级景观资源,共70 处。(1)可证明地质演化发展与特征的地质景观,如“Ω”地貌。(2)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科普旅游价值的景观,包括石林园区的一些象形石、岩溶洞穴、天坑、漏斗等。

地方级:相当于D级景观资源,共7 处。小区域内有科研价值的地质景观,包括一些小型溶洞、石芽等。

4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利用

4.1 地质遗迹的保护

4.1.1 地质遗迹建册

地质遗迹的保护,首先要做好地质遗迹的成因、类型、分布、数量品质调查,开展好前期准备工作。为进一步保护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要求对地质遗迹进行全面了解、合理分类,建立地质遗迹信息档案,对地质遗迹进行信息集成与展示、动态监测,对特级、一级地质遗迹点设置保护标识,建立行之有效的保护制度。其中,园区内的特级保护点有5 个(表3)。

4.1.2 划分保护等级,实行分级保护

依据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的分布及价值特征,将公园内的地质遗迹保护区域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总面积约7.03km2,占公园总面积的12.59%。

(1)一级保护区(点)

将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同时又很少见的地质遗迹出露区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包括石林一级保护区和天池湖一级保护区,总面积为2.21km2,占公园总面积的3.96%。主要包括特级保护点5 个,一级保护点13 个(表4)。其中:石林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面积0.48km2,景区内“精品石林”“千佛云游”和高登山电视塔周围部分,是整个华蓥山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之一;天池湖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面积1.73km2,包括天池湖、响水洞漏斗群、干洞子伏流等,主要对石林、石芽及天池湖生态环境进行针对性保护,对重要地质遗迹点设立警示牌围栏等,不允许游客进入,科研人员经批准才可进入,不设立与地质遗迹保护无关的建筑设施。

(2)二级保护区

将具有一定代表性、规模相对较大的、地质现象出露较好、便于开展科考教育的地质遗迹保护区划为二级保护区。主要为菜籽垭地质遗迹保护区,总面积为1.97km2,保护对象包括典型背斜、断层构造剖面、单斜山构造地貌。可适当设置一定规模的购物、休憩等服务设施,但须与景观环境协调,且要严格控制游客数量、限制机动交通工具进入,不得进行任何与保护无关的工程建设、矿产开发。

(3)三级保护区

对同类地质遗迹较多、地质遗迹敏感度较低、具有一定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区域,划为三级保护区。主要是小石洞地质遗迹保护区,面积2.85km2,保护对象包括小石洞岩溶洞穴和单斜山地貌,重点是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应加强该区的环境恢复工作、严格控制公园内居民人口数量及生产生活用地,在保护区的主要道路旁设立警示牌,在易受破坏区域设立保护界桩。

表3 地质遗迹特级保护点统计表

表4 地质遗迹一级保护点统计表

4.2 地质遗迹的开发利用

4.2.1 “1+2+N”的地质公园发展模式

地质遗迹作为人类的自然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地质公园是展示地质遗迹的重要形式,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主体功能区中重要的生态功能提供的主体。根据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结合当前生态旅游发展的理念与要求,笔者提出“1+2+N”的地质公园开发利用模式,如图2 所示。

图2 地质公园发展模式示意图

1:是一个发展理念,即:保护优先,适度开发,产业驱动,融合发展。

2:是两个发展路径,即: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区域协调发展路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要突出地质文化与旅游发展的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路径要加强地质公园建设与邻近村镇的融合发展,形成地质文化鲜明的特色村镇。

N:是根据地质公园的发展需要,形成若干方面的发展原则。如:在公园建设、资源利用和游览方式上注重体现轻开发和重保护的原则;在旅游产品开发上突出地质文化主题,如地质研学旅行;在旅游产业培育上强化与周边村镇的协调发展。通过N个发展原则,保证对生态系统的最低扰动,同时根据地质公园的发展变化,N个发展原则可以适时调整。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一贯遵循保护先行、适度发展的理念,优先划分保护区,依据保护区等级及属性提出相应保护措施,并进行相应的配套保护,如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容量控制、人文景观保护等。当前,应充分发挥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特色及区域优势,走文旅融合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两条主线,完善相应基础及服务设施建设,科学调研旅游市场的项目、产品、路线,与周边地区实行产业联动,活跃自身,带动周边,共同发展。

同时,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应致力于保证对生态系统的最低扰动,并以此为前提,适时进行产业开发。注重旅游产品组合开发,以科考专项旅游为核心产品、以大众观光旅游为基础产品、以大众休闲和社会风情为附加产品整合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此外,在产业培育上注重联动开发,将周边区域农业资源、观光资源及配套服务设施纳入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路线,构建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协调发展模式。

4.2.2 华蓥山地质公园发展的几点思考

(1)依托地质资源,开发研学旅行课程

地质遗迹具有丰富的美学、观赏和历史价值,但地质遗迹极强的科普教育价值是区别于其他类型景观的重要点。因此,在对地质遗迹进行有序保护的基础上,必须将地质遗迹的科普研学作用作为重点予以突出,做到产研学一体。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资源禀赋、地质文化深厚,有大量地质剖面出露、独特的“Ω”地貌、石林石芽等。近年来旅游业的强势发展,为地质公园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打造旅游发展新态势,推动“地质+研学”的旅游模式发展,是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发展利用的重要特色。

(2)依托地质公园,建设周边旅游主题村镇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三园区共55.85km2,辐射周边众多地区。园区内地质资源丰富,兼具红色文化资源与佛教文化资源。公园周边村镇多以发展农业或乡村旅游为主,缺乏创新性。周边村镇可凭借地理优势,依靠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吸引力与发展潜力,打造地质文化村(镇)与红色文化村(镇),借此保护地质遗迹、传承红色文化,建设美丽新村、打造特色小镇、发展当地经济、促进人民增收。

(3)依托地质环境,开发旅游体验项目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独特的地形地貌发育了众多地质资源,这些地质资源横向延伸长,纵向高差大。公园内出露的众多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剖面和古动物化石,为野外实地考察、室内地质剖面及化石展示和地质博物馆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此外,公园内地形起伏大,适宜建立冒险类旅游体验项目,充分满足游客的游览性与参与性。

5 结语

地质遗迹作为人类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保护范畴,中国也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地质遗迹分别以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形式,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理念,探索出小范围开发、大范围保护的生态旅游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既保护了地质生态系统,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华蓥山地区属革命老区,旅游资源丰富。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处以“盆景式石林”、构造岩溶湖泊、华蓥山复背斜、华蓥山断层、皛然山白崖为代表,以多种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的综合性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丰富,具有极强的科研价值及观赏价值,是全人类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对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且对探索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具有极大的意义。

猜你喜欢

华蓥山石林天池
今夜的天池
黄天池
华蓥山游击队遗址
黄河石林
探秘天池
相约在石林
天池
我用一生在华蓥山爱着
改善华蓥山森林立地条件措施浅析
石林迷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