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自有动力

2019-12-07俞建文

收藏·拍卖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矛盾人性

文:俞建文

TED大会在北美召集众多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们关于技术、社会、人的思考。实际上是在反思资本主义,挽回人性为本,探索社会公正之标准。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就是贫富悬殊,城乡分裂,人性丧失,自我异化,难以可持续性发展。

以前,我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追求极限效率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追求极度公平的。两种制度似乎是水火不相容,似互无借鉴之处。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领域里,由国营经济为单一的模式,逐渐发展到国营,民营和个体到混合型模式,形成了国民经济,鼓舞了人的积极性和自由度,进入双创时代,其成效显著,堪称人类史上的奇迹。酿酝着奇点发生的可能?

全球一体化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两种制度的冲突,妥协,将长时期在动态中平衡和波浪式变化中向前。但也无法阻止在文明交流和文明互鉴中趋向融合式发展。

国内的矛盾之一,沿海发达与内陆滞后;矛盾之二,贫与富的差距;矛盾之三,教育资源的差距;矛盾之四,人才结构和流动的不平衡等等。

如今,长三角产业发展一体化的试点,公众都在观察能否局部率先化解此矛盾。

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程,党和政府制定和倡导的4个自信是十分伟大和具有现实意义。其根本是落实在文化自信上。

所谓文化性,是一个民族自觉保有的思想理念,行为目的。文化包含着自然科学,让人类获得活着自由方便感,哲学社会科学,让人类社会存在有方向感,人文科学让人类社会活着有公平的幸福感。

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在于成就了人类的成长的本质上的自由性,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中,提供了以人为本的天人合一的自觉性,给予人性的永恒光芒的系统性认知观,为西方分支性相反性思维研究的逻辑性,提供了互鉴中的融合和人类的灵魂归处。

艺术和审美的人文思想创新,将会起着催化剂、平衡性的作用。对人类未来形成融合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性。

融合的过程是来自于对外的交流和交锋后,达成妥协后所形成的共识。融合性在文化上应被理解为体现中华人文精神“和”的理念显现。

融合是中华文化在哲学层面中的综合思维性上与西方文化科学细分思维上的互补。

融合在人类的逻辑思维上,要求人不但要化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且要消化人的身心不一之矛盾。

融合的实践性,是平伏各方利益需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上的统一性上的过程。融合的动力来自于中华民族特有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及和谐善美的理想。

融合的实践所产生的动力,呼唤着天人合一的哲理,体现出万物互联互应互和的如一性,能冲破专业的局限而形成的藩篱,为五位一体的发展扫除思想上的障碍。

世界在全球化、信息化、人工智能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随着大数据化时代来临,融合共享的人文思想,求大同、存小异的中华文化理念,必将得到人类的广泛共识。

融合是一种实践过程,也是人类应存有的梦想,而梦想是人类获得不可缺少的存在感源头。

超越眼界的心中图象,是感知?是回往?是梦想?抑或是呼唤着新时代人类所需的融合立体思维,人类认知会趋势于无平衡的宇宙世界?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矛盾人性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矛盾的我
人性的偏见地图
爱的矛盾 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