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埔精神的核心价值追求

2019-12-07李明

黄埔 2019年5期
关键词:革命军黄埔军校黄埔

□ 李明

黄埔精神是海峡两岸的共同遗产,如同人类一切优良精神遗产一样,它孕育于特定的环境,凝结了远见卓识,汇集了风骨人格,鼓荡着时代的呼唤。也如同人类优良精神遗产一样,既是时代的产物,又超越时代的格局,教化社会,启迪后人。

我的外公李树森,湖南湘阴人,出生于1898 年。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代,外公“年甫冠,投笔从戎,于民国13 年入粤,考入黄埔军校第1 期”。自此,外公与黄埔精神结下了不解之缘。

黄埔军校建立距今已经95周年了。在纪念黄埔军校建立的日子里,写下这篇文章,探讨黄埔精神,追远励今,以向创建黄埔军校的中山先生和黄埔先辈们致以深深的敬意;亦向承继黄埔精神,力促国家统一的黄埔后人致以深深的敬意。

一、黄埔精神的基础

没有建于黄埔岛的陆军军官军校,自然不会有黄埔精神。故而黄埔精神形成的基础,在于中山先生及广州革命政府创建黄埔军校以及建校背后的必然性。

辛亥革命的成功,并没有为中国带来实质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中山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辛亥革命后,民权未可见端,然未几即有袁氏篡夺。……有外国帝国主义为之后援,遂致10 年大乱,不能平治。……民权民生,更不暇顾。……垂13 年,国内军阀官僚之横暴日胜一日,国外帝国资本主义之侵凌日迫一日。”“中国的革命有了13 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像这样看来,中国革命13 年,一直到今天,只得到一个空名。所以中国13 年的革命完全是失败,就是到今天也还是失败。”

面对山河破败,人民困苦,革命13 年只得到空名的危局,中山先生检省了革命不成功的原因:“这个原因简单地说,就是由于我们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

为取得革命成功,中山先生决然实施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吸收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积极推行国共合作。中山先生对党务的改革,奠定了国共合作建立革命军校的组织基础,为日后国共两党杰出军政人才聚集黄埔军校打开了大门。

中山先生下决心建立革命的军队。他派出了有国共双方人员参加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俄,对多所军事院校详加学习考察,接受了他们政治、军事并重的军校教育教学理念。这就为建立有别于旧军校的有理想、有信念的革命军校,打下了思想基础。

其后,成立了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选定了黄埔岛为军校校址,严格考录首届学生,延揽优秀教官。我的外公,就是在那时由西江陆海军讲武堂堂长戴戟保荐,投考了黄埔军校并被录取,进入第1 期第2 队,任第2 队分队长。在多方合作下,黄埔军校终于正式开办,1924 年6 月16日,举行了开学典礼。至此,中山先生呕心沥血推动的国民革命,终于有了自己的武装。

这支新生的革命武装力量规模小且经费装备不足,但它所拥有的组织基础、思想基础,决定了它迥异于军阀旧军队。学者邢照华在其专著《黄埔军校生活史(1924—1927)》中,转载了一段东征革命军和俘虏的对话。在攻下惠州后,革命军问战俘曰:“‘你们为哪个打仗?’答:‘我们不知道为谁打仗。’……问:‘这一仗你们为什么打我们?’答:‘我们的总司令说,如果我们不打仗,就是永远不发饷,但是如果我们打到了广州,不仅可以月月发饷,还要每人发衣服一套。打进广州的时候,可以特别允许我们大抢三天。……哪一个不想发财呢?我们何必死守惠州,所以我们要同你们打仗。’”此段对话,足可窥见当时黄埔武装和军阀武装之精神的高下。

二、黄埔精神的精髓

黄埔精神是伴随着黄埔军校建立形成的,是以黄埔革命军铲除军阀势力、东征北伐威震四方而闻名于世的。黄埔精神,形成于建校期,彰显于东征北伐的革命壮举。在后来几经变故、变迁、变化的黄埔军校及其广大毕业生的作为中,能看到很多对黄埔精神的发扬光大;当然也有对黄埔精神的背道而驰,令人痛心。

一种精神之所以能够指引人,激励人,其精髓在于它的核心价值追求和价值坚守。黄埔精神也不例外。成于中国20 世纪20 年代的黄埔精神,其核心价值追求和价值坚守,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

其中有救国救民的情怀。

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中说:“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诸君都到这个学校内来求学,我要求诸君便从今天起,共同担负这种责任。”

爱国情怀,既包括颂慕祖国,也包括依恋祖国;既包括建设祖国,也包括拯救祖国。救国救民无疑是爱国情怀的高层次,因为救国救民从来都要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从来都会面临艰难困苦,需要百折不挠地奋斗;从来都会有流血和生命的牺牲。中山先生自己的一生,就很好地诠释了救国救民的情怀。从成立兴中会,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到国民党;从组织发动和支持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起义到护法运动;从临时总统到大元帅,他一刻不停地奋斗,历经失败数次流亡海外,却越挫越勇,壮士再来。

救国救民的价值追求,贯穿于黄埔军校的教育教学,造就了“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心存主义理想、勇于流血牺牲的黄埔师生和军人。黄埔1 期生蒋先云曾记载了东征中黄埔同学的壮举:“我校出发由虎门,而东莞,而石龙,而樟木头,而塘头厦,而平湖,而龙冈,而淡水,而白芒花,而平山,为时半月,驱敌数百里;这算是我们革命军第一次对敌,第一次实行为主义而奋斗。”“打淡水城时,同学身先士卒,扒城先登,不知道什么生死。同学李青,头打伤了,用自己的手巾裹着血头,仍奋勇登城。同学蔡光举,他打穿了肚子,我奉校长命去扶持他,他只说:‘先云!赶快为我医治,逆贼正待我们痛杀!’这种精神,亦就是平日主义训练的结晶。”

不独东征北伐,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众多黄埔同学,救亡图存,英勇杀敌,以与日寇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流血牺牲,诠释了黄埔精神的救国救民情怀。1937 年8 月,我 外 公 任18 军67师中将师长。在淞沪会战的罗店战场,67 师官兵与日寇展开了残酷鏖战,来回厮杀血拼,其部201旅旅长、同为黄埔1 期同学的蔡炳炎少将英勇为国捐躯,外公本人也身负重伤。其后,代理师长黄维将军前赴后继,率67 师继续抵抗日军。“打到最后,所部3个团长,1 人战死,2 人重伤,师部仅剩下了1 个电报员,文书、炊事员都拿枪冲上了战场。”67 师将士们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成千上万黄埔将士在全民族抗战中勇赴国难,是他们坚守黄埔精神之救国救民价值追求的真实写照。

其中有政治合作的胸襟。

这是黄埔精神的又一核心价值追求。曾一度利用军阀武装来推动革命,却屡遭背叛、失败的中山先生,受十月革命的启发,认识到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看到了新兴的中国共产党是革命的力量。他力排众议,实行了联俄联共的政策;而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也实行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黄埔军校正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恽代英等等富有远见的国共两党英杰,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排除各种阻挠坚持政治合作的结果。可以说,没有政治合作就没有黄埔军校,黄埔精神与生俱来就与政治合作的胸襟相伴相随。

据黄埔1 期生李奇中回忆,黄埔军校首届学生招生时,“除广州能公开招生以外,全国各地均被反动势力控制,只能秘密进行,或就地考试,或动员青年学生来广州投考。由于国民党在全国各地尚未建立组织,全须依靠共产党和共青团的组织担任这项工作。当时共产党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毛泽东在那个时候就担任过黄埔军校秘密招生的工作”。据学者陈予欢的分析统计,“国民党‘一大’代表总计有197 名,其中有76 名参与介绍学员入学,占代表总数的38.6%”;“参与推荐第1 期生入学以及招生事宜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及民主人士有41 人,被推荐介绍入学的第1期生累计有123人次,约占第1 期学员总数的17%左右”。

在1927 年4 月之前,黄 埔军校活跃着政治面貌分属国共两党的教官和学生,其中有的还是双重党员的身份,虽然也有激烈的冲突,但两党合作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军校所开课程既有三民主义教育,也有社会主义讲授;军校内的国民党特别党部,也有共产党员担任执行委员或监察委员。孙中山先生为黄埔军校制定了著名的校训“亲爱精诚”。

何香凝曾回忆道:“周恩来同志当时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在仲恺任黄埔军校的党代表期间,他们二人一起合作共事,亲密相处,真诚无间。”曾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部长、代教育长和代校长的方鼎英回忆:“当时黄埔军校的人事安排,除军事政治由苏联顾问指点外,所有政治教官都是由中共派同志来担任。……与德日意绝对不谈政治的军国主义教育,完全是两样的。”“在国共两党合作下,黄埔军校第1 期毕业,成立了军队,做了许多大有成效的事,使得广东的革命空气异常浓厚,军事政治的训练突飞猛进,大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埔军校里国共两党英杰真诚地携手办学,使得黄埔军校能够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迅速发展成为体制健全,组织严密,规模庞大的武装革命组织,还在省内外设潮州、南宁、长沙和武汉等分校。在黄埔本校学习的学生,1924 年开学时为500 余人;到1927 年3 月,已发展到2 万余人”。

毋庸讳言,在1927 年4 月间黄埔军校遭受清党后,黄埔精神的政治合作胸襟,被严重破坏。但黄埔精神的这一核心价值追求,如同火种,已然播撒在黄埔师生中,大风吹不灭,复辉当有时。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共担大义再度合作,黄埔师生也比肩戮力担负起抗日救国的使命。李默庵在其回忆录中写道:“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同作为中国之军队,当外敌入侵、民族危亡之际,不分彼此,均全力投入抗战,相互配合,英勇杀敌。这在忻口战役中,表现的是很典型的。”

其中有复兴民族的志向。

中山先生创建、国共两党携手办学的黄埔军校,旨在把黄埔学生训练成决死之革命军的骨干。学校响彻宣示革命的校歌:“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莘莘学生,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为什么要革命?建立革命军的目的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是使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得以复兴。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演讲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革命大告成功,像俄国一样,我们中国才可以同世界各国并驾齐驱,中国的民族才可以永远的生存于世界。假若革命不能成功,中国便要亡,四万万人便要灭种;国亡种灭,都是诸君自身的厉害,这是不能不挽救的。要挽救这种危亡,只有革命军,所以我们一定要开这个学校,要造成革命军。革命军是救国救民的军人,诸君都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要担负得救国救民的责任。”

引导学生为复兴中华民族而奋斗,是当时黄埔军校重要的教育内容。如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育大纲(草案)》之总纲里,写进了以下内容:“使学生彻底了解中国的国民革命,是欧美资本帝国主义发展成为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控制了全世界的弱小民族,打倒了弱小民族本身的农工生产事业时,所发生的反抗运动。……中国的国民革命,一定要与世界反抗资本帝国主义的革命势力联合起来,不妥协地打倒资本帝国主义与国内他的走狗(军阀与买办阶级)。”而陆军学校校歌,就是以“建设中华”结尾:“以血洒花,以校做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不惟在教育上教导学生立志革命,建设中华,复兴民族,当时黄埔军校的师生更以反帝反封建的赫赫战果和作为,成为推动民族独立和复兴的骨干军事力量。他们不仅平定与帝国主义勾结的商团,两次东征横扫叛乱的粤、滇军阀,挥师北伐;“六二三”反帝斗争也有他们的身影,省港大罢工也得到他们的声援。凡此种种,黄埔师生坚定地追随主义理想,血染沙场建立战功,彰显了振兴中华、复兴民族的远大志向。

其中有统一中国的信念。

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经过短暂的复辟帝制,中国社会被各帝国主义撑腰的封建军阀所把持,陷入了兵祸频仍,帝国主义掠夺分肥,民不聊生的境况。要拯救国家危亡,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就要坚决铲除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就成为首当其冲的时代革命任务。这个时代任务,当仁不让地落在了黄埔革命军的肩上,坚定的统一中国的信念,亦成为黄埔精神的鲜明标志和核心价值追求。

黄埔军校第3 期毕业生誓词赫然写道:“遵守总理共同奋斗之遗嘱,本校亲爱精诚之校训,追随校长、党代表与本党各同志,于广东统一以后,更努力于全国之统一,以完成国民革命之工作。”周恩来在惠州追悼阵亡将士大会上鲜明指出:“孙总理志愿,第一、统一广东。第二、统一中国。第三、打倒帝国主义。”1926年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易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时,时任党代表的汪精卫也在成立典礼上讲道,“所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以后的任务,是要继续从前陆军军官学校还没有做完的任务去努力奋斗!在最短期间,要统一中国!”

为统一广东,统一中国,黄埔革命军在东征、北伐中浴血奋战,百折不回,做出了英勇的牺牲。统一中国的坚定信念,指引着黄埔革命军披荆斩棘,奋勇向前;黄埔精神也在革命军捍卫国家统一的铁流中熠熠生辉。

三、承继黄埔精神,推动国家统一

救国救民的情怀,政治合作的胸襟,复兴民族的志向,统一中国的信念,是黄埔精神的核心价值追求,它赋予了黄埔精神鲜明的时代内容,也深刻反映了黄埔精神超越时空的爱国、革命的本质。爱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崇高境界;革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扳机。正因此,诞生已近百年的黄埔精神,丝毫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褪色,它始终闪耀在热爱祖国的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后人的心中。

环顾今日之世界,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95 年前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谈到的中国“同世界各国并驾齐驱”的美好愿景。但是,海峡两岸政治对立已届70 年,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依然横行,中华民族的复兴面临各种考验。“台独”势力与不想让中华民族和平复兴的霸权势力明里暗里相互勾结,全然不顾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历史和现状,在台湾岛内倒行逆施,大搞“去中国化”,妄想有朝一日“台湾独立”。“台独”势力与当年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军阀割据势力何其相似!中山先生统一中国的遗愿还没有完全实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正因此,今日海内外黄埔同学、黄埔后人,继承光大黄埔精神,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习近平提出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一系列重要主张。解决两岸政治对立,最终完成统一中国的任务,已经客观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两岸的黄埔同学和黄埔后人,应当学习我们的黄埔前辈,抓住历史机遇,发扬光大黄埔精神,以实际的作为,去实现黄埔前辈曾流血牺牲孜孜追求的宏图大愿。

过去几十年两岸关系的起伏演进表明,只要政治对立,两岸关系就免不了陷于紧张动荡;台湾同胞的福祉,就摆脱不了危情;而当“台独”势力把持权力时,更是一次次使两岸关系跌入冰点,从根本上危害台湾人民利益。只有坚持“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坚持两岸携手融合发展,才会使台湾长治久安,台湾同胞的福祉才有一个和平可靠的未来。稍有远见的人都能看到,台湾和平、台湾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国家统一,那种企图靠出卖主权而搞分裂的妄想,试图靠模棱两可而不“独”不统的投机心态,除了把自己更快地逼上绝路外,阻挡不了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复兴的浩荡洪流。只要不抱政治偏见也不难看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照顾了两岸的历史和现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越来越多的台湾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能够参与到解决两岸政治对立、推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胜利实现的历史进程中,是身为黄埔后人的荣幸,也是历史对我们的考验。我们要向中山先生等黄埔前辈学习,从民族大义出发,坚守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信念,展开政治合作的胸襟,投入民主协商,以推进统一的义勇之举,促成早日解决两岸政治对立,完成国家统一大业,实现台海持久和平发展。惟其如此,才能不负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才能告慰我们共同的黄埔前辈英灵。

猜你喜欢

革命军黄埔军校黄埔
刀子会不会落在我们头上
欢迎订阅《黄埔》杂志 《黄埔家书》增刊
1926年3月24日,李济深前来黄埔军校参观
浅谈黄埔军校卫生与营养
黄埔老兵陈生华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参与和被参与:孙中山与黄埔军校早期政治教育1924—1925
走进“传媒艺术黄埔军校”——广视学院
何顿《黄埔四期》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