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水瓷画的构图
——从国画的构图理论说起
2019-12-07徐志成
/徐志成
一
构图,在中国山水画中叫“经营位置”,由南朝齐梁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国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总结性画论)中提出。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成为了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后来,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曰:“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张彦远在仔细分析了谢赫的理论和历代名家的画作之后,将“经营位置”提升到了绘画的首要位置。
为什么我们的前辈将“构图”提为“经营位置”呢?原因在于,我们的前辈认为绘画不只是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而是要以绘画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让读画之人在享受画面美的同时获得画背后的精神教育。此中“经营”有“谋求”之意,它反映的是中国画家不是为画画而画画,而是在谋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并力求以之感染他人。比如南朝•宋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关于山水画的论文)中就将山水与情操品德、圣人哲理联系起来,道出了中国山水画家谋求绘画之精神追求的思想。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应目会心”和“畅神”学说。“应目会心”指出欣赏山水不仅是观其外形,而须用心领悟其内在神理灵趣,强调画山水者要亲自到大自然中观察、感悟。“畅神”指出自然山水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道出了自然与人生的哲理关系。
二
中国的山水画在宋代才成熟,成熟的山水画构图理论也出现在宋代。宋代画家、绘画理论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提出了“三远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瞭,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瞭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
“三远法”不仅解决了中国山水画的构图问题,而且对山水画创作者如何观察真山水、体会真山水,如何在山水画中表现真山水之远近高低的透视关系,呈现真山水的空间感,有着绝对的指导作用。
“三远法”是郭熙深入现实生活观察真山真水获得的深切感悟,是郭熙创作山水画的经验总结。
我们来欣赏一幅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郭熙的画作——《早春图》。
《早春图》,纵1 5 8.3厘米、横1 0 8.1厘米,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三远法”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近景有山石和苍松,中景是扭动的巨大山石,隔着云雾,两座山峰在远景突起,居中矗立,远山下有深渊。深远的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左侧平坡逶迤,令人觉得既深且远。画幅左侧题有:‘早春。壬子(1072)年郭熙画。’”《早春图》的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
“三远法”解决了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大方向,然在作画时还有许多细节是我们要注意的,比如宾主、呼应、远近、虚实 、疏密、聚散、开合、藏露、均衡、黑白、大小等关系,这些细节的处理在郭熙的《早春图》中也能看到。
《早春图》以水和云衔接近、中、远、左、右关系。画中有三处出现了水域,我们来看郭熙对水的处理:
画幅下边近景山体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水域,形成左右呼应。
左边水岸是已离船登岸的一家人:一妇人怀抱婴儿,手牵幼童,回望身后挑担的丈夫;幼童正在挣脱妈妈的手,要去追赶朝家的方向欢奔的小狗。其乐融融一家人。
右边水岸是两个正准备离船登岸的男子:一男子立于船中,手拄竹篙,仰望着眼前的高山;一男子弯腰整理渔网,他的身旁还有渔篓等物。劳作之后终于安全返家的轻松姿态依稀可见。
第三处水域出现在画幅左边的远山与天际间,与近景的水域产生远近呼应。
水域边的栈道上有一位樵夫和两位行旅,走在前面的行旅正回首与后面的行旅交谈,形成了一个互动关系。
郭熙《早春图》的构图,无论是大处,还是细微之处,我们都能看出是用心经营的。此作不仅让人感受到了早春的生机勃勃,还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三
瓷画与国画同源,瓷画应用的都是国画的理论。
与国画相比,瓷画在构图时需要多考虑一个因素——画势与器势吻合。
瓷器是立体的,每一种器型都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都有其独特的势气,要想画在瓷上生势,则画必顺器势。因此,瓷画创作者,必须读懂每一种瓷器才行。
以山水瓷画名家汪野亭在瓷瓶上创作的作品《林泉到处皆名胜》为例。此作以“三远”法构图,依瓶势从瓶足向瓶颈“高远”布势,重峦叠嶂,深远而无穷尽;依瓶腹360度通景“平远”布势,并采取以山水相连、云雾飘逸等手法将画面进行首尾衔接,产生出循环往复的动态美。画里,崇山峻岭巍峨壮观,树木苍劲茂盛,江上帆影点点,山里、林间、水畔处处有人家,好一派兴旺繁胜的景象。瓶腹上端的留白处题有一诗:“古寺辰钟响入云,客帆风正喜潮平。林泉到处皆名胜,山水之间有妙人。”对这件作品,笔者想特别点一下位于瓶腹底部的一处近景:江面上,有一木桥横跨两岸。桥的一头是扛着船桨匆匆往家赶的渔夫,桥的另一头是早早地站在路边的大树下翘首等待父亲归来的孩童。此情节点活了整个画面,有生活才有活力。此景是普通人的生活写照,却反映了人间至尊至爱的亲情!
《林泉到处皆名胜》是一件用心经营之作,不仅画势与器势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而且以人间亲情点醒了大自然之美。
四
我们都知道,艺术源于生活,对于瓷画创作者来说,深入生活采风时,脑子里要多根弦,在写生时就要考虑其画面与哪种器型能吻合,多写生几稿,这样在取材、取势上能有的放矢,而不能一味写生,回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拿着写生稿在不同的瓷器上试、改,那就失去了画之势。
还是那句老话,瓷画与国画同源,瓷画也与国画有别,所以,瓷画创作者,不仅要掌握国画之道,更要熟谙陶瓷文化,努力经营好自己的作品,对得起自己,更对得起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