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肌肉群运动干预对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影响

2019-12-07裴晶晶李学恒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滑步投球样本

裴晶晶,袁 雷,李学恒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以社交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狭隘的兴趣为核心症状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1]。研究显示,有94%以上的孤独症患儿存在感觉统合功能失调[2-3],主要表现在运动异常、感觉异常、语言行为异常、学习能力异常、人际关系紧张和社会适应不足等方面。感觉统合功能失调,严重影响患儿自身的生活质量、学习活动、心理健康和正常的人际关系,甚至是干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4]。“感觉统合是人体将各部分器官输入的感觉信息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并做出反应。从神经发育模式上看,人的高层次的学习技术,如认知、语言、注意和机能性行为等有赖于对多种感觉输入的加工能力的发展。因此,感觉统合是每个儿童成长过程中必须有的学习过程。”[5]多项研究证明,感觉统合功能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的前庭失衡、触觉异常,以及语言、交往、感觉和躯体运动能力等障碍均有一定的改善[4],还可以改善孤独症儿童体质水平[6],以及提升孤独症儿童的静态平衡能力与动态平衡能力,增强孤独症儿童下肢及腰腹部肌群力量,提高身体运动协调能力和心肺耐力[7]。虽是如此,但有学者指出,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动作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准确性对训练效果至关重要,目前尚存在患儿训练动作准确性不够、训练内容和形式有待创新等问题[8]。由此可见,有针对性的动作设计与干预在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训练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

有研究指出,7~8岁学龄儿童感知身体能力与大肌肉群动作有正向显著相关关系[9]。G.PAYNE 研究认为,大肌肉群基本动作技能包括位移技能、非位移技能和物体操控技能。非位移技能主要指平衡、旋转等身体姿态技能,辅助位移运动和物体操控运动有效完成动作。大肌肉群动作技能,是运动发展的基础及完成复杂运动技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人类大肌肉动作的发展先于精细动作,且大肌肉动作不但可以促进精细动作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更多复杂运动技能的学习,帮助儿童尽早学会独立,使其视野更开扩、知识更丰富,从而对儿童自信心的建立、健康心理的形成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都大有好处,因此,儿童动作的发展不仅可提高其运动能力,还对儿童的认知、情绪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0]。另外,PIEK 等研究发现,粗大动作训练对儿童认知表现、工作记忆、社会情感和心理发展会产生积极影响[11]。杨清轩[12]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三版(TGMD-3),得出这种训练手段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同样,宁科[13]通过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量表(TGMD-3)得出,幼儿感知身体能力与移动性动作的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总之,大肌肉群运动对儿童包括感知觉功能在内的身心发展具有显著性影响,并且通过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表(TGMD-3)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儿童大肌肉群动作发展水平及感知能力。目前,关于大肌肉群运动对儿童影响方面的研究,多选择普通健康儿童群体作为研究样本,而在孤独症这类特殊儿童群体进行研究的成果较为鲜见。在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训练方面所进行的研究中,虽有成果已经明确体育或运动对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具有正向影响[14-15],但针对大肌肉训练动作对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影响及如何科学应用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研究基于“大肌肉群是运动发展的根本,是掌握各种运动和复杂技能的基础”这一动作发展理论,探讨大肌肉群运动对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影响。一方面,从体育的角度对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方面的研究进行深入探索和扩展补充,为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手段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力求将理论研究付诸于实践领域,为孤独症儿童康复提供运动干预训练的新思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征得长春市某特教学校部分孤独症儿童家长和校方同意后,选取该校经医院诊断为孤独症症状为中度、感觉统合功能失调为重度,并排除患有其他并发症的20名孤独症男性儿童作为研究样本,平均年龄为(7.00±0.32)岁,平均身高(1.19±0.49)m,平均体重(20.12±0.60)kg,前庭功能得分为(22.15±4.50)分,触觉防御功能得分为(22.8±3.50)分,本体感觉能力得分为(19.9±4.00)分,学习能力得分为(14.6±7.00)分。经与家长和校方协议,研究组为参与试验的患儿购买了运动伤害保险。

1.2 试验法

1.2.1 试验设计 (1)试验时间及地点。共10个月40周时间,之所以将试验时间定为10个月,主要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领会能力和运动动作的贯彻掌握能力较正常儿童有较大差异,对运动动作的学习和掌握时间较长,结合前期调研经验和该特教学校不设寒暑假的办学特点,故设定此试验时间。周一~周五在特教学校进行每天4 学时(上下午各2 学时)的试验干预,周六休息,周日在吉林大学体育馆进行4学时的试验干预。

(2)试验过程与内容。根据孤独症儿童语言、行为的特殊性,确定试验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试验器具包括课程结构图片、课程路线标志图、课程示范视频和各种体育器材等用品。根据儿童运动动作发展规律,采用游戏式教学方式,逐级递进,将大肌肉群运动干预顺序设计为:先进行位移教学,再进行物体操控运动学习,在位移教学和物体操控教学中设置平衡能力课程内容,练习身体核心稳定性,矫正身体姿态,最后是位移运动与物体操控运动交叉进行综合教学(见表1)。首先,位移运动干预进行5 个月(分为5 个阶段),依次是了解认识阶段、兴趣发展阶段、动作泛化阶段、核心动作训练阶段和动作自动化阶段。每个月教学内容由3部分构成:第1 部分是爬、走和跑等动作;第2 部分是立定跳和单足跳等动作;第3部分是垫跳步、前滑步和侧滑步等动作。移动动作发展的目的在于刺激样本的前庭功能、本体感觉和学习感觉能力的改善与提升。其次,进行物体操控运动干预3个月(分为3 个阶段),包括动作熟习阶段、动作兴趣发展阶段和下肢动作熟习阶段。每个月教学内容由4 部分构成:第1 部分是原地拍球、抛球和传球等动作;第2 部分是下手投球和肩上投球等动作;第3部分是击固定球和打反弹球等动作;第4部分是踢球动作。这部分干预的重点在于有针对性地促进样本将动作与感觉统合功能能力发展相结合。最后,进行综合能力训练2个月,在强化物体操控能力的同时进行综合动作练习和同伴协作动作培养,达到全面促进样本感觉统合能力的适应性的目的。课程内容根据由易到难的顺序划分为5 个等级,每天完成1 个等级,每一等级内容中包括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将非位移运动内容设置在每次课的准备部分(热身环节)和结束部分(放松环节)中。基本教学内容设计,主要体现大肌肉群的基本运动技术与发展样本感觉统合能力的契合,感觉统合训练动作刺激目标包括,不同视觉显示、不同听觉节奏、不同触觉材质、不同前庭功能和不同本体感觉。

表1 大肌肉群运动干预设计Table1 Design of the Gross Motor Exercise Intervention

(3)试验干预动作操作注意事项。在位移运动动作方面,跑的动作练习因为研究样本具有学习能力障碍和语言能力障碍、认知能力欠缺、不能对语言做出准确判断等问题,普遍存在对跑的指令不理解、动作的模仿性差、身体前倾斜角度大、手臂动作出现直臂奔跑或抱臂奔跑、无向后摆臂动作、腿部折叠角度小、步子较小、全脚着地和手脚配合不协调等表现特征。因此,本研究借鉴路培玲[16-17]、李斌[18]、裴晶晶[19]、J.IZAWA[20]等的研究成果,通过口令语音练习、图片教学练习、韵律操练习和动作节奏变换练习等辅助练习手段,强化样本跑的能力;在进行跳的练习时,遵循以稳为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双脚的立定跳远动作练习开始,逐步向单脚跳、垫跳步、前滑步和侧滑步等动作练习进阶完成。此外,在跳的动作要领掌握方面,研究组借鉴了徐立峰[21]的研究,将跳的动作分成预摆、起跳、腾空和落地4个部分,以起跳和落地为核心内容,增强核心力量和平衡能力的锻炼,以促进样本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在需要交替变换重心、控制动作节奏的滑步强化练习方面,研究组借鉴了张超超[22]的研究,采用游戏、舞蹈等方式,优先练习单侧腿重心移动,再进行双侧腿移动练习,通过断续节奏教学渐变成连续节奏教学,将动作难度分解,提高样本身体平衡性和稳定性,达到强化前滑步动作技能的目的。研究组还借鉴了吴升扣[23]等的研究,通过韵律性位移运动,改善侧滑步发展水平,同时发展样本双侧动作能力和横向动作能力,增强躯干核心力量,提高样本身体的控制力、节奏性和协调性,并运用绳梯、跳格子、韵律舞蹈等方法,对样本跳的能力进行辅助强化;通过平衡垫、瑞士球和平衡板等器材进行不平衡性练习,来锻炼样本身体的重心转化,改善其身体平衡性、稳定性、节奏感和协调性,以改进样本的跳跃姿势。

孤独症儿童的物体操控运动能力,需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与外界相关联,通过大脑分析、传递动作指令,在神经—肌肉系统的共同作用下,达到运动和操控动作的目的。因此,必须以跑和跳的位移运动能力为基础,从简单动作练习开始,逐步向略复杂的动作练习过渡;从原地动作练习开始,逐步向走跑结合练习过渡;从动作练习的随意性开始,逐步向指令性动作练习过渡;从个体动作练习开始,逐步向双人和集体性互动练习过渡。孤独症儿童因为指尖触觉能力发展缓慢,上肢肌肉力量差,不能协调控制拍球,动作存在自主控制能力差,上下肢配合程度低,拍球的重心高度不一,断续移动式拍球等表现特征,所以拍球要注意提高患儿前庭功能、触觉功能和本体感觉功能。通过大小球的变换,熟悉球性,强调控制身体姿态,锻炼身体平衡性、协调性和手指控球部位的准确性及锻炼掌控球感的节奏性,以改善和促进患儿拍球的能力。孤独症儿童在踢球时,因为存在学习能力障碍,对触球的位置觉判断不准确,身体缺乏稳定性和平衡性,动作普遍存在踢球部位不确定,原地将球推进向前或者将自己绊倒。所以,踢球动作练习结合陈晓东[24]的研究,通过练习平衡性,改善患儿踢球运动技能,并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助跑练习、脚步支撑与腿部摆动练习、击球练习和击球后双脚步法等4个分解教学段,以游戏方式,由易到难进行定点脚尖、脚背、脚内侧踢球练习,练习过程中注重身体姿态的正确性,强化眼—足协调能力,促进患儿踢球运动技能的掌握。孤独症儿童接球动作普遍存在恐惧和躲避接球动作或延迟接球,接球动作存在抱球或捞球等表现特征。因此,指导练习接球的动作时,将接球练习分为准备姿势、主动迎球和用手接球3部分教学段,教学的核心部分是用手接球。为了克服患儿的恐惧心理,选用沙包、气球、软球或小球作为教具,在接球动作反应和接球准确性提高后,可选用皮球或排球来强化练习动作。孤独症儿童肩上投球动作普遍存在砍或扔的状态,身体扭转幅度小,上手臂扔掷发力小,同侧运动优于异侧动作等表现特征。因此,在教学时,将肩上投球分为转体、引体、投掷3个部分,通过采用同侧和异侧脚步练习身体扭转,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通过后引动作练习肩上投掷动作,强化投掷动作的力度和控制投掷的方向性;通过前臂挥动练习,提高投掷动作的准确性,3个阶段的衔接重点是肩上投球动作,可采用弹力牵拉带练习,促使患儿感受动作连接的重复刺激,改善动作姿势,提高投掷动作能力。孤独症儿童下手投球普遍存在球直接落于脚下或脚前,扭转动作幅度小,投球距离落地较近或成地滚球状态等表现特征。因此,动作的衔接是下手投球的最重要部分,故将动作教学分解为重心转移、身体扭转和后摆投掷3个部分,通过重心升降转换练习,控制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通过同侧或异侧练习,强化身体扭转力量;通过手臂下后摆和下投练习,提高投掷的准确性;通过牵拉带弹力练习衔接动作过程,促进患儿下手投球动作衔接的掌握。孤独症儿童击固定球动作普遍存在空间位置判断不准确,挥棒动作以砍式为主,击打成功率低,球拍位置无法确定,身体控制能力较差等表现特征。因此,手眼协调训练是干预设计的重点,先通过身体双侧的扭转练习,改善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提高身体击打的控制能力;再通过悬吊沙袋、气球和多球游戏的练习,提高视—动反应能力和击打的准确性,改善击打固定球的运动能力。孤独症儿童击打反弹球普遍存在击打准确性低,身体稳定性差,身体无扭转或扭转过大,击打动作无目标,任意画弧度等表现特征。因此,击打反弹球动作干预设计的核心是要锻炼患儿手、眼、足的协调能力,通过位移运动训练,强化眼-足训练;通过沙包、气球、弹地线球等器具,练习眼—手训练;通过双手双脚协同练习,加强手—脚协同练习;通过综合练习,改善击打反弹球的动作技能。

(4)测试设计。运用“大肌肉群发展量表3”和“感觉统合功能量表”,对样本进行阶段性测试诊断。测试时间:试验开始前一周进行试验前测,试验结束后一周进行试验后测。为避免生物钟的影响,每次测试选择同一时间段(8:30am~11:30am),测试时大肌肉群运动中每个有效动作测试2次,每次间歇15 s,感觉统合功能测试需要家长或特教教师填写。

1.2.2 评价工具 (1)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采用专门用于评估3~10 岁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状况的测量工具——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3版(The 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3,TGMD-3),对样本的大肌肉动作发展进行测量评价。测试指标包括身体移动性动作与物体操控动作2 个部分,共13 项,其中身体移动性动作测试包括跑、立定跳、单脚跳、垫跳步、前滑步和侧滑步等个动作,物体操控运动能力测试动作包括在原地拍球、踢球、传球、肩上投球、下手投球、击打固定球和打反弹球7个动作。每项动作由3~5个动作技能评估标准来评分,每个动作技能评定,完成时记1”,没有完成则记为0分,每个动作测评2次,2次测试分数累加,为最后评估分数。具体评定:跑分为4个标准,赋予8 分分值;立定跳远4 个标准,赋予8 分分值;单脚跳4 个标准,赋予8 分分值;垫跳步3 个标准,赋予6 分分值;前滑步4 个标准,赋予8 分分值;侧滑步4 个标准,赋予8 分分值;原地拍球3 个标准,赋予6 分分值;踢球4 个标准,赋予8 分分值;传球3 个标准,赋予6 分分值;肩上投球4 个标准,赋予8 分分值;下手投球4 个标准,赋予8 分分值;击打固定球5 个标准,赋予10 分分值;打反弹球4 个标准,赋予8 分分值。综合运算,位移运动满分分值为46 分,物体操控运动满分分值为54 分。“TGMD-3”的2个分量表原始得分范围为0~54分,二者合并后得分范围为0~100 分。得分高表明,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较高;得分低表明,某种关键的动作发展不足或缺乏[25]。

(2)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样本感觉统合能力评价,采用由郑信熊教授编写,王玉凤和任桂英等[26]修订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该量表适用于6~11岁儿童的感觉统合功能评定,包括5 个分量表,共58 道选择题,量表包括:(1)前庭平衡能力评定,共14 道题;(2)触觉防御能力评定,共21 道题;(3)本体感觉能力评定,共12 道题;(4)学习能力评定,共8道题;(5)大龄问题评定,共3道题。采用5级评分,最高分5分,最低分1分,评出总分后再将各项原始转换成标准T分数,总分50分以上代表功能正常,低于40分为轻度感觉统合失调,低于30分为严重感觉统合失调[25]。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肌肉群运动干预前后孤独症儿童动作发展水平变化

统计显示,大肌肉群运动干预对孤独症儿童位移运动能力发展具有显著性影响(P<0.01)。运动干预前,样本的垫跳步能力最差,前滑步和单脚跳能力较差,跑的能力最好,其次为立定跳远和侧滑步能力。运动干预后,各动作指标均有提升,其中,样本侧滑步和垫跳步能力提升空间最大,其次是跑和单脚跳的能力,提升幅度最小的是立定跳远和前滑步的能力(见表2)。

表2 运动干预前后样本位移运动能力的发展变化(M±SD)Table2 The Developmental Change of Movement Ability of Displacement(M±SD)

数据显示,大肌肉群运动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物体操控运动能力发展具有显著性影响(P<0.01)。运动干预前,样本物体操控运动能力的各项动作分值较低,其中击打反弹球能力最低,踢球、双手接球、肩上投球和击固定球能力较差,下手投球较好,原地拍球能力分值最高。干预后,样本击打反弹球进步幅度较大,击打固定球、下手投球、踢球能力进步次之,而肩上投球、双手接球和原地拍球进步幅度较小(见表3)。

表3 运动干预前后样本物体操控运动能力的发展变化(M±SD)Table3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Control Ability(M±SD)

数据显示,通过10 个月的大肌肉群运动干预,样本的位移运动能力和物体操控运动能力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样本物体操控运动能力的提升数值较位移运动能力高,说明通过多手段运动实践可以有效促进孤独症儿童大肌肉运动能力的提升(见表4)。

表4 运动干预前后样本大肌肉群运动能力的发展(M±SD)Table4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tor Ability of the Large Muscle Group(M±SD)

2.2 孤独症儿童位移运动能力与物体操控运动能力的相关分析

从数据分析结果看,无论是试验前还是试验后,样本的位移运动能力与物体操控运动能力之间均呈现高度相关性(见表5)。本研究结果验证了戴雯等的研究发现,儿童位移运动和物体控制能力之间存在相关性,相互促进并相互制约,动作发展通常从位移运动能力发展到物体操控运动能力。由此表明,孤独症儿童位移运动能力与物体操控运动能力课程设置要按照儿童动作发展顺序进行设计,优先设置位移运动课程[27],才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二者共同影响着其感觉统合功能的变化。

表5 运动干预前后样本位移运动与物体操控运动的相关性Table5 Correlation Between Displacement Movement and Operation

2.3 大肌肉群运动干预对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发展水平的影响

数据结果显示,经大肌肉群运动干预后,样本感觉统合功能所包含的前庭功能、触觉功能、本体感觉和学习能力4项指标的得分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指标水平提升幅度由小到大依次为学习能力、前庭功能、触觉异常功能和本体感觉功能(见表6)。

表6 运动干预前后孤独症儿童统合功能检验(M±SD)Table6 Integrated functional test of autistic children(M±SD)

2.4 大肌肉群运动与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试验后样本位移运动能力与前庭功能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648(P<0.01),与本体感觉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687(P<0.01),与学习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788(P<0.01),属于强相关关系;与触觉异常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405(P>0.05),呈中等相关关系,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此外,试验后样本物体操控运动能力与前庭功能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641(P<0.01),与学习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751(P<0.01),具有强相关关系;与本体感觉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547(P<0.05),显示具有中等程度相关关系;与触觉异常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370(P>0.10),呈弱相关关系,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7)。

表7 大肌肉运动与感觉统合功能的相关分析Table7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gross motor and sensory integration function

上述数据分析表明,科学有效的大肌肉群运动可以改善患儿的前庭功能,良好的前庭功能可以保证患儿顺利完成大肌肉群运动,促进身体的协调性和健康发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完成大肌肉群运动需要控制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而维持身体稳定性和平衡性的主要人体器官是前庭器官,它控制着身体平衡、垂直及所有的肌肉,协助将人体的头、眼、四肢协调一致做出动作[28]。因为人体在进行加减变速运动会引起前庭器官的兴奋,使耳内的半规管壶腹内的毛细胞形成弯曲变形,产生正负电位,抑制或兴奋神经末梢,达到感知运动[29]。当身体发生直线加减速度变化时,患儿身体的各种感官刺激会产生放电现象,向中枢传达感知[30]。这些前庭感知信号的产生、传递在一定时间和限度内对前庭功能产生积极作用,是改善儿童前庭平衡功能的因素。本研究验证了王宁一[29]的研究发现,合理的训练时间对前庭功能有重要的影响,对前庭功能改善效果明显。同时,验证了吴升扣等[31]的研究发现,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的设计影响患儿的前庭功能,对感觉统合失调幼儿的粗大动作发展非常重要。

研究得知,位移运动与触觉功能具有中等相关性,物体操作与触觉功能呈弱相关,都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验证了王宁一[29]的研究发现,专项体育训练对触觉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是刺激程度较弱。主要是因为触觉是身体皮肤上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感觉,大肌肉群运动必须要通过身体或与物体的触压才能对患儿建立触觉感觉,帮助强化身体触觉的反映,这是提高触觉功能的一方面原因[32],训练时间的有效性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是影响触觉感觉改善[29]的另一方面原因。

有效的大肌肉群运动可以改善本体感觉能力,大肌肉群运动技能是在本体感觉的前提下完成的。位移运动和物体操控运动对本体感觉具有相关性。因为,本体感觉是对自身的运动状态和空间位置的感觉,它的发展与儿童的大肌肉群的控制和协调能力有着密切联系[28]。本研究验证了林滨等[33]的研究发现,运动训练对本体感觉障碍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够改善本体感觉功能;以及张保国[34]的研究结论,即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可以有效提高肌肉运动能力。本研究也验证了多位研究者的论点,即大肌肉群训练时间的时效性、动作教学的准确性和运动量的适当性影响着本体感觉的变化[30,35]。

学习能力是儿童迈向社会化的基本能力,孤独症患儿存在学习能力较差、注意力难以集中和情绪不稳定等问题。本研究验证了M.WESTENDORP 等[36]的研究发现,即学习困难越显著的儿童,大肌肉群动作表现越差。大肌肉动作发展可以提高儿童的认知功能[37]。而大肌肉群运动阶段教学顺序的合理性、教学方式的兴趣性和教学时间的有效性是改善患儿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38]。

3 讨 论

数据分析表明,位移运动中对孤独症儿童前庭功能产生作用程度的动作依次为跑、立定跳、前滑步、单脚跳、垫步跳动作,对触觉异常产生影响作用程度的动作依次为前滑步和立定跳,对本体感觉产生作用程度的动作依次为立定跳、跑、前滑步、单脚跳和垫步跳,对学习能力产生作用程度的动作依次为跑、前滑步、立定跳、垫步跳和单脚跳(见表8)。上述内容说明,位移运动中,跑、立定跳、单脚跳、垫跳步和前滑步,对孤独症儿童的前庭功能、本体感觉和学习能力呈现出不同的影响,但侧滑步动作的影响较弱。对孤独症儿童触觉异常有影响的动作是前滑步和立定跳。

表8 大肌肉群运动能力与感觉统合能力的关系Table8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bility of Gross Motor Exercise and Sensory Integration

物体操控运动对孤独症儿童前庭功能产生作用程度的动作依次为接球、击固定球、下手投球和原地拍球,对触觉异常产生作用程度的动作依次为接球、下手投球、击固定球和原地拍球,对本体感觉产生作用程度的动作依次为接球、击固定球、下手投球、踢球和原地拍球,对学习能力产生作用程度的动作依次为下手投球、踢球、击固定球、打反弹球、接球和上手投球。上述内容说明,物体操控运动中,接球、击固定球、下手投球动作对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前庭功能、触觉异常、本体感觉和学习能力均有影响;原地拍球动作对孤独症儿童前庭功能、触觉异常和本体感觉有影响;踢球动作对孤独症儿童本体感觉和学习能力有影响;打反弹球运动对孤独症儿童学习能力有影响。

4 结 论

(1)大肌肉群运动干预,可以提升孤独症儿童的位移运动能力和物体操控运动能力,且这2种能力具有高度相关关系,可导致动作发展水平变化产生显著性差异。大肌肉群运动训练时间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顺序的合理性和教学方式的兴趣性共同影响着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发展。(2)大肌肉群运动干预对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位移运动和物体操控运动与感觉统合功能所包含的前庭功能、触觉感觉、本体感觉和学习能力均具有相关性,与孤独症儿童的触觉异常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弱。(3)大肌肉群运动可以作为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训练的主要手段,教学内容设计应体现出位移运动和物体操控运动与发展感觉统合功能诸能力之间的对应性和科学性。

猜你喜欢

滑步投球样本
中小学课余篮球训练中滑步技术动作的练习方法
规划·样本
人大专题询问之“方城样本”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阻止接球
“官员写作”的四个样本
皇后“投球”
滑步 优秀门将的葵花宝典
跆拳道踢击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