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望远镜看你身边的人
2019-12-06赵砾
赵砾
朋友大姐的女儿璐璐去年大学毕业,父母动用了全部的社会资源,给璐璐在一家大型国企找到了一份文宣策划工作。
但这个小姑娘显然干得并不开心,回到家经常落落寡欢。
我问璐璐:“如果内心里不喜欢、厌倦这份工作,是可以选择换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事情去做。”
璐璐说自己挺喜欢这份工作,只是在工作中因为缺乏经验经常让主管领导不满意,让他各种不耐烦,甚至说过: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溺宠惯了,能力呈代际退化,娇气,还经不住挫折,只顾自己感受。
璐璐很无助的说:“我是不是特笨啊,其实我只在爸妈面前娇气,家务活不主动参与,但在单位我一点不娇气,一个人拎着很重的宣传资料往会展中心送从不叫苦,只是我不太善于在领导面前展现玲珑。”
璐璐这是遇到了典型的新人职场焦虑症,就是特别渴望展现自己,但因为新人缺乏经验有时候会表现得手忙脚乱,然后很不幸她又遇到了一个缺乏宽容的上司,结果就陷入了常态化的自我否定,继而焦虑,自卑。
每个职业的优秀从业者其实都是能力加经验的突出者,而这两者都是经过后天锻炼出来的,就是玩电子游戏,经验值也是自己挂了很多次才获得的,谁能做到天赋异禀不经过实践就能拥有这样的素质?
这就落到了一个教育理念上了,虽然说大家对赏识教育这个词不陌生了,但说到广泛运用显然还差得远。
赏识不是恭维,赏识更不是讨好。
赏识是一种发现,发现他人身上美丽的亮光。
人性本应该灿烂如朝阳,张扬如风中的杨柳,它不应该被禁锢,不应该被束缚。
璐璐这孩子确实有点闷,缺乏活跃气氛的能力,缺乏主动表达的意识。但她比较聪明,善于学习,执行能力强。
大诗人歌德说过:“这世界存在很多美的东西,比如我们头顶上的星空,比如人的心灵,可我们却缺乏发现它们的眼睛。”
在现实的职场里,有时候并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掌握了话语权的人更喜欢用望远镜来身边的人。
人又不是生产线上制造的积木千篇一律,大自然中还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何况人呢,你有别人所不具备的素质,别人也有他能干你却干不了的能力。
当你手里拿着显微镜去搜寻一个人的人生底色时,你会发现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千疮百孔,惨不忍睹。也不要拿着望远镜去找寻他人身上的亮点,会失焦。要学会用放大镜去观察他人身上的长处,总会让你有欣喜的收获。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按照由低到高的排列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们总会在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两方面出现问题。
我自己有两个例子对我影响特别大。
我上小学刚接触作文时,一次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是“你做过的一件好事”,很多同学交上来的内容大都是在路上捡到一个钱包交给了警察叔叔,或者是扶老太太过马路。
我这个人可能在思考的方式上存在问题,不会通权达变,死脑筋,只会写实,写的内容是自己扫完自家门前雪后又把一排平房邻居门前的雪都扫干净了,结果受到老师狠狠的表扬,说我以后会在作文上有出息。
老师的赏识让我的虚荣心一下膨胀释放了,后来更加热爱作文,乃至于最后从事的就是和文字打交道的职业。
还有一个例子是我初中上英语,当时的英语老师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喜欢我,在叫我朗读英语句子时不无讽刺地说:“哎呦,你这发音感觉舌头硬得就像一块砖头。”
她的打击让我以后连“My name is ZhaoLi”都不敢念出声,从此我恨死了英语和我的舌头。
这两个例子完美地展现了赏识和刻薄所带来的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每个人在内心里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鼓励,而良性的鼓励无异于在他前行的后背上多了一雙温暖有力的手,会让无力者有力,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而冷漠和刻薄的挑剔一定会让当事人沮丧和消极,正所谓恶语一声六月寒。
你愿意做一个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人,还是愿意做一个让别人的悲伤逆流成河然后蹉跎到天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