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服务行业产业路径研究

2019-12-06谭佳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师资

谭佳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级实施开展,乡村旅游成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壮大乡村产业链的重要选择,相关人才队伍建设也成为振兴的必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毕节市乡村旅游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现状调研,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与地方相关行业产业的良性互动,以构建“产学研用”联动长效合作机制,发挥专业人才优势培养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新载体、新模式。

引言

毕节市是全国唯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乡村振兴战略为试验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时代机遇。在紧密团结一切助力脱贫攻坚力量中,应充分发挥当地教育资源、人才资源优势,鼓励“双师型”教师队伍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实现人才与产业、文化与经济全面振兴。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服务行业产业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水平

在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模式下,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队伍立足于农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综合之需,进行相关人力资源帮扶,并通过主动担责、拓展功能、搭建服务平台等形式,体现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与价值。在实际投入行业产业服务中,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能力将面临更为严格的检验与考核,更加突出“能力本位”,促进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化。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知识运用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更明确、科学,“学以致用”成为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动力。同时,也会迎来职称评定体系更加完善、教改教研能力不断提升、教学实践资源更加丰富、职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等机遇。

(二)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增强职业成就感吸引力

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当前发展过程中仍遇到供给主体缺位、供需错位、供给老化等问题,整体呈现出学校主动变革动力不足、专业衔接市场化程度低、理论教学偏重、特色不显著、缺乏个性化教学等现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以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扶持相关产业发展为契机,参与地方产业建设,首先,可以在直接与市场接触的过程中,合理界定自己的身份和职能,从而调整师资定位及人才培养方向。其次,可获得更多职业教育投入,从制度机制到培养体系不断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服务激情,从而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壮大职业教育人才队伍。最后,以教师为桥梁搭建校企、校政资源,降成本改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活力和效率。

(三)助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产学研共生新模式

面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当地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群体作为一支“懂产业”“爱乡村”“有技能”的队伍,无论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专业人才,还是直接投身乡村旅游建设,都能有效地保障产业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创新,在技术、产业改革中担任重要角色,对改善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唤醒农民文化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实现政、企、校的互动交流,有利于产教融合、校地合作,不断拓展高校办学主阵地和主战场,不断充实当地智囊团力量,节约人力资源成本,防止人才流失,实现产学研合作“提挡升级”的重大突破,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服务地方行业产业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定位认知的偏差

1.对“双师型”认定缺乏统一标准

截至2018年年底,毕节市开设有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学校共6所,对“双师型”教师均有认定,且师资占比达到86.7%,但师资来源单一,基本依靠“高校毕业生招考”途径,并且各学校对于“双师型”的认定缺乏统一标准,均停留在“双证”即“双师”“双来源”即“双师”“双职称”即“双师”等简单字面解读上,对其内在含义与实际能力要求并未做深入思考与界定,使教师素质能力从源头上难以保证。

2.对“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定位存在一定偏差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特色和重点,主要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并积极开展或参与技术服务及技能应用型改革与创新。但目前毕节市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中62%的“双师型”教师除教授专业课程以外,从未参加过地方行业产业技术服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因专业实践经验不足对自身职业综合能力不自信,不敢毛遂自荐参与社会行业服务。第二,地方政府、企业不了解“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特点与服务方向,对其给予过高或者过低的期望。“过高”即希望当地“双师型”教师能独立完成旅游规划、项目开发等工作;“过低”即认为当地“双师型”队伍年轻,不具备服务资质,宁愿高薪对外邀请专家。

(二)旅游管理专业缺乏“双师型”教师培养及激励机制

1.对“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重视不够

在本次实地调研的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毕节市财贸学校、黔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5所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学校中,“双师型”教师到岗后均无专门的“双师型”能力系统培养提升计划,在有机会参加的学习中,22%依靠“学术交流会议”、20%“自费参加社会培训”、19%参加“非专业培训”,剩余的11%“未参加过培训”,仅有28%的双师型教师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企业脱产锻炼”“师资基地培训”“高校进修”得以提升,但培訓机会少之又少。“双师型”教师社会实践能力与课堂教学能力相辅相成的关联性未得以重视,培养力度有待加强。

2.“双师型”教师头衔实用性不强

实地调研的5所学校中,仅有2所将“双师型”认定与职称评定挂钩,其余学校在职称评定、评先选优中,未作任何优先考虑,并且教师在参与职称评定所涉及的“企业实践锻炼”项目,因时间短、资源有限、保障措施不够等造成形式主义,导致教师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热情度不高,主动参与相关教学教改的动力不足。目前,副高占2.56%、中级占30.7%、初级占66.74%,正高职称暂无(截至2019年7月),以上皆成为毕节市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层次较低现状的重要原因。

(三)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与行业产业合作平台缺失

1.“双师型”教师社会认可度低

现阶段,毕节市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群体,从年龄、学历、职称比例上看,整体力量较为薄弱,尚未形成一定的专业和社会影响力,直接造成了行业、政府主管部门对其能力认可度较低,达成合作可能性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地方师资资源关注度不高,获取资源渠道有限,政府部门合作对象主要依靠上级部门选拔推荐和寻找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专家群体,企业主要选择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和影响力大的行业专家;第二,政府部门对于合作培训的主动性不强,合作渠道单一,46.8%需要依靠政策、上级组织引导,15.6%学校主动联系,12.5%中介机构主动联系,仅21.9%为政府主动寻找师资,企业相较于政府比较主动和重视,60.5%为“自行联系”,但与高校合作机会不多;第三,目前毕节市的相关政府部门与企业尚未与高校“双师型”教师形成“产学研”人才交流长效合作机制。

2.“双师型”教师社会责任感不足

由于“双师型”教师专业展示与“学以致用”的平台较少,加之获取行业产业信息相对闭塞,使其社会责任感逐渐减弱。调研过程中,针对“您觉得如何运用专业优势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问题,超过60%的“双师型”教师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剩余40%认为有关系,但都只聚焦在“学校教书育人”的教师岗位职责上。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服务行业产业的路径探析

(一)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构建“双师型”教师服务新格局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第一位,产业集聚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创新,实现“产业突破”。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组建与运用必须以“产业兴旺”为重点,以乡村旅游产业所需,构建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的“双师型”人才服务结构。

1.强化政府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

首先,强调领导的科学性,破除束缚与“双师型”师资合作的思想观念,重视人才队伍力量。选任有一定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的领导,分管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针对旅游管理“双师型”师资群体职业能力定位,进一步明确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中的意义与价值。其次,重视人才管理工作,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纳入专门的人才管理体系。由专职专人专部门负责集中开展指导、组织、协调等工作,组织高校、研究机构的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下基层为农民开展技能教育培训,进行项目课题研究。建立人才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年度相关工作考核。最后,制定具有竞争力的“双师型”人才引用制度。拓宽对相关人才的引进渠道,确保引得进、流得动、用得好,以改变现有“双师型”队伍层次不均、力量单薄的现状,并由引进人才产生的“鲶鱼效应”,充分释放和增强“双师型”人才队伍活力。

2.改革院校专业建设,匹配市场需求,注入产业新力量

职业院校实行“三主动”转变“双师型”师资被动局面。第一,“主动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聚焦教育供给侧改革”。在人才引进、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招生就业、经费使用等方面,加强与当地行业产业的衔接,使现有师资、学生能直接参与产业发展,成为炙手可热的优质人力资源。第二,“主动‘走出去实现资源交流与合作”。结合职业教育实践应用型特点以及专业特色,在“乡村旅游”“全域旅游”等时代契机下,积极牵桥搭线,主动申报政府相关服务项目、科研课题项目,主动拓宽学校宣传渠道,在创新教学教改办学形式中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锻炼与培养,鼓励投身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第三,“主动革新,延伸‘双师型师资成长平台”。强调资源共享共建,实现利益联结,在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的推进下,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促进校企、校政、校际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途径,不断开创锻炼平台,以增强“双师型”师资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二)以“资源优势”为立足点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双师型”智囊团

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色,不断拓宽“双师型”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培养一支有特色、强实践、善运用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在推动当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1.规范师资认定及考核,提高“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

第一,建立“雙师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评定机制。院校要结合教学需要、市场需求、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以及时代背景,进行“双师型”标准的科学界定。目前,对于“双师型”认定,笔者认为除在拥有“双证书”的前提下,较为认同的是钟鸣所界定的,“应当同时具有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技能社会实践,教改科研等能力,并且能够将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始终渗透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过程中”。第二,强调动态考核过程。结合毕节市“双师型”队伍整体素质现状,对师资考核实行“年审制”,除学校教学以外,还应重点考核服务地方行业产业的社会实践成效,突出师资及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

2.重视师资成长提升,培养“双师型”教师明星团队

第一,加大力度制定并实施“技能人才成长提升工程”“旅游英才扶持计划”等人才队伍建设项目。解决能力不足,必须加强学习,创造条件提升,根据青年教师从入职到稳定成熟的各个阶段,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其提供“走出去”“引进来”等多渠道的业务技能培训机会。第二,建立从个人到协作的团队服务形式。根据当前毕节试验区师资人数少、职称水平低的现状,充分挖掘、培养壮大“双师型”人才队伍实力,进行资源整合、抱团取暖,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地方服务,如通过“毕节工匠”大师工作室的项目申报形式,凝聚力量,组建专家团队,成立地方“乡村振兴人才工作营”,开展针对性智力帮扶。此外,发挥榜样人物的力量,树立行业标杆。第三,建立名师专家库,培养精英教师。经过师资自行申报,学校、行业推荐的形式选拔毕节市“双师型”专家库,开展“大师工作室”,用工匠精神传承技术技能,集聚创新优势和资源。并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广优质师资课程,进一步扩大服务辐射范围以及师资知名度。

3.产学研深度融合,挖掘“双师型”教师人力资源

第一,努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

结合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市场导向,积极推进政府政策引导、企业搭建平台、高校教育资源参与乡村产业振兴中,实现互利共赢。第二,实施行业产业实践计划。教师参与行业企业不再是流于形式的“企业实践锻炼”,而是在每个职称阶段以集中、脱岗的形式不低于3个月直接深入企业、基层实践中,实践成果双向考核,接收方出具证明与鉴定,学校方验收教研成果。第三,实现校企政对人力资源的共享共建。政府、高校积极吸纳企业优秀人才充实专业人才队伍,校企合作探索“工学结合”办学形式实现资源互补,政企搭建平台让“双师型”教师施展才华。

(三)以“人才聚集”为关键点,营造对“双师型”教师重知识、重人才氛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的聚集成就产业的腾飞,为进一步激励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运用自身教学优势与一线服务实践经验,为乡村振兴战略汇聚“人气”,集聚“才气”,提供持久的人才支撑,相关高校需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形成人才服务高地、人才集聚高地和人才扶贫高地的集群效应。

1.完善配套服务制度,强化人才管理措施,引导“双师型”教师聚焦乡村发展

第一,建立“双师型”优秀教师代表列席制度。注重人才对行业产业的关注度,激发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推进相关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化,让教师及时把握行业产业信息,为行业产业发展出谋划策。第二,完善参与服务的保障制度。为消除“双师型”教师参与行业服务过程与学校教学工作之间的“后顾之忧”,学校应从服务薪资、服务时长、服务认定等方面进行制度保障,多方协调创造“零负担”的服务形式,充分肯定他们的社会服务成果。第三,加强相关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在地方、行业中加强对“双师型”教师团队以及教学科研成果的宣传,以获得当地居民、相关从业人员的认可,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就参与”的良好氛围,调动各方积极性。真正让“双师型”教师在政治上获重视、在经济上得实惠、在社会上受尊重。

2.创新师资评价体系,完善教学成果认定,激励“双师型”教师投身乡村建设

第一,建立“双师型”教师考核多元评价机制。将学校教学、企业实践锻炼、政府部门服务报到、行业协会参与度的多元评价,纳入“双师型”能力考核的指标体系,激励双师型教师积极参与相关行业产业发展,让其成为“如门槛高、含金量高、社会贡献价值高”的“三高”身份认证。第二,改革职称评定体系。一方面,由学校掌握职称评定自主权,将“双师型”核心职业能力納入评定体系之一。另一方面,建立“双师型”内部奖励与评定机制,以成为职称评定衔接、可参考的依据。第三,实现人才流动换岗学习机制。鼓励专业精英到基层服务,到相关主管部门学习或开展调研访问,将实践成果纳入教学成果统计。

3.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提高教学成果转化,实现“双师型”教师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第一,加大对本地职业院校的扶持。加大当地培养能力不足同时又确有支撑与保障乡村振兴能力技能技术型高等学校的建设力度,确保优质人才培养与产出。第二,强化人才激励,建设“双师型”项目基金。加强对青年教师群体的培养,学校内部设有“双师型”师资培训专项资金,政府提供相关提升工程与人才开发培养经费,用于“双师型”骨干教师梯队建设与激励。第三,鼓励创新创业实现成果转化。积极开展乡村“创客”行动,引导专业技能人才、毕业大学生、当地居民,组建优秀团队以“创客”形式投身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创业沃土,加快成果转化。

(作者单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师资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不断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