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研究综述与启示
2019-12-06陈玥彤王玉清
陈玥彤 王玉清
旅游扶贫研究是旅游扶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旅游扶贫有助于了解旅游扶贫的进程,总结以往发展的经验,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因此,旅游扶贫的研究和启示是扶贫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指向。本文通过研究近年来国内外旅游扶贫文献,在进行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旅游扶贫的研究现状,了解当前旅游扶贫工作的进展,并分析未来发展方向,为我国未来旅游扶贫研究提出建议。
引言
面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现阶段已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旅游扶贫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开展,如何帮助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是扶贫工作面对的重要难题。而旅游产业在促进资源整合、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将旅游产业和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扶贫工作面对的难题也将迎刃而解。旅游扶贫是新出现的一种扶贫形式,即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地区发展,进而实现脱贫。旅游扶贫既能促进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也能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特别是随着旅游扶贫的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居民素质、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得到了大幅
度改善。
旅游扶贫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旅游扶贫文献的数量以及国内外旅游扶贫的研究进展等方面来掌握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的新动态,并据此对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一、国内外旅游扶贫文献统计分析
本文把旅游扶贫作为研究主题,基于国内外检索平台中国知网、BESCO和web of Science,国内期刊检索限定为核心期刊和SSCD、CSSCI,设置时间区间2000-2018年。中文检索采用“旅游”并含“扶贫”作为主题词,经过多次高级检索,共获取473篇旅游扶贫文献。外文采用“tourism”and“poverty”为主题词,共获取旅游扶贫文献990篇。
观察2000-2018年国内外旅游扶贫的相关文献,发现在初期阶段,国外对旅游扶贫研究的重视度稍高于国内,但是这个阶段,国内外对于旅游扶贫研究的文献数量并没有太大差异;而在中期阶段,国外开始重视对旅游扶贫的研究,旅游扶贫文献的数量也与国内拉开巨大的差距;在后期,国内旅游扶贫的文献数量开始大幅增加,甚至在2017年和2018年,国内研究旅游扶贫的文献数量超过了国外的文献数量,而国外对于旅游扶贫研究的文献数量开始下降(详情见图1)。
二、旅游扶贫研究进展
(一)国外旅游扶贫研究进展
国外第一篇旅游扶贫文献出现于1987年。1999年,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PPT(Pro-Poor Tourism)战略(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战略)。2002年,世界旅游组织开始组织实施可持续旅游消除贫困计划(Sustainable Tourism-Eliminating Poverty),简称ST-EP。2003年,世界旅游组织全体大会上审议通过ST-EP战略,标志旅游的富民功能正式得到了国际社会认可。2016年,世界旅游发展大会的议题“旅游促进扶贫”也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广泛关注。随着国际旅游扶贫工作在各国推进,旅游扶贫研究热度一直不减。
20世纪末开始,旅游扶贫首先在国外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热潮。一是对遗产旅游、农业旅游等旅游扶贫方式的研究,探讨了不同的旅游开发方式对社区减贫和经济增长的作用。二是对旅游扶贫效益的研究,尤其是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没有忽视基础设施等社会效益的重要性。三是对扶贫主体的研究,主要探讨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业等扶贫主体如何发挥旅游扶贫效能。国外旅游扶贫的研究方法通常利用旅游乘数效应研究法。近年来,国外旅游扶贫研究主要引入了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相关理论。国外旅游扶贫的研究主题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研究案例地类型也丰富多样,研究视角也逐渐向微观层面发展。
(二)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进展
20世纪90年代,国内许多学者意识到发展旅游业的巨大经济推动作用,从而研究贫困地区利用已有旅游资源优势来发展旅游业,并提出了旅游扶贫的理论。吴忠军(1996)和高舜礼(1997)最早提出了旅游扶贫的概念,同时也初步阐述了旅游扶贫作用、思路和基本旅游扶贫理论。这一概念提出以后,国内学者对旅游扶贫的目标、致贫因素、市场需求、旅游可行性论证等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周歆红,2002;刘向明,2002;李锦宏,2009)。周歆红进一步指出,旅游扶贫并不等同于旅游开发,旅游扶贫的核心应该是保障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获益,为其提供多样和具体的发展机会。2014年“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的若干意见》。自此,国内開始对旅游精准扶贫进行深入研究。孙文婷等(2018)将旅游精准扶贫概述为以贫困人口为核心,以旅游业发展为手段,旨在提升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水平,为满足贫困人口自身发展创造条件的扶贫方式。
如果说PPT偏向于旅游对贫困的间接带动作用,那ST-EP更加注重旅游对贫困地区的直接作用,而在我国推行的旅游精准扶贫更是ST-EP理论和实践的应用。旅游扶贫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发展与反贫困”课题,具有区域化、社区化、策略化的趋势。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的地区往往与民族地区重合,这是由于我国民族地区的历史特殊性和贫困地区的高度重叠性。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研究大多是宏观战略、模式等。微观层面的研究文献较少,研究以个案居多,呈现出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如,陈灿平(2016)选择了阿坝州、甘孜州、北川县和马边县这4个民族自治地区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机制。舒小林(2016)以隆回县和雷山县朗德苗寨为例,从产业扶贫的角度提出旅游精准扶贫机制。陶恒(2018)指出民族地区的旅游精准扶贫是典型的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来实现经济增长。国内学者们对旅游扶贫的探讨集中于案例,用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的方法来构建旅游扶贫的机制,实现从个案到普遍的讨论。近年来,中国旅游扶贫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总体而言,我国旅游扶贫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三、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纵观国内外旅游扶贫的研究进程,发现国内外研究既存在相同点,又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国内外研究的相同点主要在于热点的研究主题都包括扶贫政策的研究、扶贫效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旅游。国内外研究的侧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内旅游扶贫研究十分关注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国外对此研究的关注度却比较低。第二,国外旅游扶貧研究更加重视扶贫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注重社区参与,研究社区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社区赋权、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和作用等。国内旅游扶贫的研究更加关注人,也就是贫困人口的参与,对社区参与的研究不多。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的必要性、参与意识、参与模式等都是国内旅游扶贫的研究热点。第三,国内外对旅游扶贫方式的研究也不完全相同。虽然国内外旅游扶贫的研究均涉及文化旅游、自然旅游、遗产旅游和乡村旅游,但是红色旅游和民族旅游是我国旅游扶贫研究中所特有的内容,而国外研究的志愿旅游、医疗旅游等,都是国内较少涉及的研究内容。第四,国内外旅游扶贫的案例地研究也有不同的特色。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的案例地尺度主要是中小尺度,案例地大多都是国内的一些贫困地区,由于我国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在空间上存在高度重合,所以民族地区一直是国内案例地研究的热点。而国外旅游扶贫研究案例地往往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其中以对中国旅游扶贫的研究最多。此外,经济欠发达的非洲地区以及老挝、印度等亚洲国家也受到国外旅游扶贫研究的广泛关注。这些研究主要是大尺度的案例地,但也不乏对小尺度案例地的研究。第五,国内外研究案例地的类型不同。国内旅游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贫困地区,因为中国的贫困现象多发生在乡村。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国家发展战略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也体现了国内旅游扶贫明显的政策性。国外的乡村贫困和城市贫困的问题同时存在,旅游扶贫研究既有乡村地区又有城市地区,其中,城市旅游扶贫中最具特色的贫民窟旅游是国内研究所没有的内容。
(二)启示
首先,在当今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我国今后旅游扶贫的研究要更加精准化。在贫困人口识别、帮扶措施以及扶贫管理等方面都要科学有效地运行并监督。旅游扶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更应该随时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断完善旅游扶贫工作。其次,今后我国也应更加注重扶贫效益研究,旅游扶贫研究也不能局限于政策研究,更要关注旅游扶贫能够给当地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综合效益。要想使贫困地区彻底脱贫,只重视经济效益是不行的。政治效益是保障旅游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文化效益是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的有效手段,环境效益则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必须加强对旅游扶贫综合效益的关注度,及时评估旅游扶贫效益并创新旅游扶贫效益的评价方法,全方位地评估旅游扶贫效益,确保旅游扶贫惠及每一位贫困人口。再次,未来旅游扶贫的研究也要更加全面化。目前,国内旅游扶贫主要针对民族地区以及乡村地区的贫困问题,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当中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贫困问题,由于城市和乡村具有不同的特征,可以参考国外已有的城市旅游扶贫的研究,根据我国国情以不同的视角来解决新的问题。最后,现阶段国内外旅游扶贫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高度,我们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勇于创新,探索新的视角来推动旅游扶贫工作的进展。可以充分利用国内特色的红色旅游和民族旅游,发展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旅游扶贫道路。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