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动力机制及路径研究

2019-12-06索玮聪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花山旅游区融合

索玮聪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村旅游是新时代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的动态传承性和本土性深度契合乡村旅游发展,能够赋予乡村旅游独特的文化属性。本文选取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濑江乡村旅游区进行分析,探讨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动力机制以及融合路径。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区别物质形式的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是非遗的本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非遗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同时,我国乡村旅游近年来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在我国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贫困人口脱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非遗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赋予乡村旅游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游客旅游体验品质。乡村旅游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如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有品位、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乡村文化受损等问题。非遗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高度契合了“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新风尚,濑江乡村旅游区在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扎根乡村的无形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有主题、有特色、有优势的乡村旅游之路。

一、濑江乡村旅游区发展状况

(一)濑江乡村旅游区基本情况

濑江乡村旅游区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东部,处于广西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花山景区核心区内,传统的村容村貌保持较好,制作红糖、糖波酒以及唱山歌等传统工艺和习俗一直得到了较好地活态传承。花山岩画申遗期间,当地政府将濑江乡村旅游区作为展示传统民俗文化区予以重点打造。花山成功申遗后,濑江屯乡村旅游业发展兴旺,建成了民俗表演广场、独具民族特色的越人歌古乐馆、非遗体验园(红糖体验馆、羊角钮钟馆、鼓坊、壮锦坊、琴馆等)。2018年,濑江乡村旅游区共接待游客达27.23万人次。

(二)濑江乡村旅游区的发展模式

1.政府夯实发展基础

宁明县政府改造濑江屯整村风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对整村进行外立面改造,重新铺设屯间道路,配套建设功能完善的游客中心、餐饮区和住宿区等;修建民俗表演广场和供游客观赏的荷花池;新建花山里别墅式民宿,并与当地村民合作,免费帮助村民将民房改造成民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濑江乡村旅游区始终坚持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先后委托专业机构编制了《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遗产区——濑江民族村综合整治规划》《宁明县濑江创建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规划》《宁明县濑江屯非遗体验园规划(2018-2023年)》等规划,为科学有序开发当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支持濑江乡村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培养自身“造血”能力,县政府整合人社、旅游、扶贫等多个部门资源,加大旅游培训力度,重点培训旅游行业知识、服务技能,通过乡村旅游管理、就业培训、厨艺技能等培训促进当地旅游快速发展。

2.企业助力发展经济

宁明县成功引进行业龙头企业——香港中旅集团,并成立中旅岜莱公司对花山景区进行运营管理。2016年,濑江屯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南宁市言之广告公司入驻,并成立了岜莱贝侬(壮语音,意为“花山兄弟姐妹”)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传统民俗和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对当地传统的古法制糖、蒸糖波酒等非遗进行整合与开发,主打的产品红糖和糖波酒远销区内外,经济效益明显。目前,合作社生产基地3 000多平方米,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耀达村全村参与红糖与糖波酒制作的贫困农户达到100多户,合作社年销售红糖11万千克以上,糖波酒达3万千克以上,产值达230万元以上。合作社除了开发纯手工红糖外,还研发了以花山为元素的石雕、刺绣、竹编、茶具、绣球等30多种伴手礼,促农增收成效显著。

3.资源挖掘核心产品

宁明是非遗项目较多的县份,目前有左江山歌染织、瑶族婚俗、抢花炮、师公舞等数十个区、市、县级非遗项目。濑江乡村旅游区通过建设濑江非遗体验园,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为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丰富旅游产品,濑江乡村旅游区将铜鼓、红糖制作、壮锦、天琴等非遗项目融入非遗体验园中,体验园区规划开发30个展馆。目前,开发了红糖体验馆、羊角钮钟馆、鼓坊、壮锦坊、琴馆等展馆,并陆续面向游客,把非物质文化以有形、体验的形式展现给游客。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亲身参与旅游产品的制作过程,了解产品制作工艺,将生产和消费过程融为一体,获得独一无二的体验感。

濑江乡村旅游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在旅游开发中,挖掘花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包装和提升当地传统民间文化,组建了花山战鼓队、铜鼓队、山歌迎宾队、仙琴表演等民俗文艺表演队,使花山的静态资源和“活”化的非遗资源形成良性互补,增加了旅游过程中的趣味性和体验感。

(三)濑江乡村旅游区发展成果

濑江乡村旅游区的发展对当地经济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参与濑江乡村旅游区各类民俗文艺表演队的群众人均年均收入可达2 000元以上。此外,合作社通过对传统的古法制糖法进行整合与开发,主打产品红糖和糖波酒,遠销自治区内外,经济效益明显。参加合作社的120户贫困户直接受益,户均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耀达村全村参与红糖与糖波酒制作的贫困农户就达到100多户,年销售额达20万元以上。2019年1月—2019年3月,合作社销售红糖3万千克左右,糖波酒达0.75万千克以上,销售额达60万元以上。此外,合作社还开发花山石雕、花山刺绣、花山竹编、花山茶具、花山淮山酒、花山萝卜等土特产等30多种产品,辐射带动当地群众1 000多人,扶贫成效显。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濑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乡村变成了宁明乡村旅游扶贫的一个示范性项目,濑江也被评为宁明县旅游扶贫的示范点。

二、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政府为主导的推动力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乡村振兴中重点提到产业、生态、文化、治理五要素。非遗是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政策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普遍来看,乡村地区经济实力相对比较落后,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单独依靠市场机制很难短时间内调节发展不平衡。以濑江乡村旅游区为例,在乡村资源走不出去、外来资金走不进来的情况下,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升级旅游接待设施、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和传统民俗文化优势,丰富旅游服务形式,以此来为乡村旅游与非遗文化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图1是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动力机制。

(二)资源为核心的内生动力

1.非遗资源丰富

宁明县是崇左市面积最大的县,地处桂西南边陲,与越南接壤,在漫长的历史中,随着各民族迁徙、融合,孕育出多种民俗文化,留下了丰富的非文化遗产。近年来,宁明县已连续23年保持“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并获评“文化魅力旅游胜地”“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等称号。宁明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中国首个岩画类世界遗产花山岩画等各类非遗,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民俗等,在开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极具文化价值。

2.非遗资源的价值

非遗内涵丰富,具有观赏性、唯一性、互动性等特征,在适当开发的情况下,不仅能使非遗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还能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强化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感。非遗融入乡村旅游具有广阔发展空间:首先,非遗在乡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传统性,乡村是民族文化起源、传承和发展的主要载体,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次,随着乡村旅游发展,非遗也逐渐凸显出重要的旅游价值,使人们在旅游过程中通过欣赏、参与体验,进一步了解文化、历史价值;最后,非遗融入乡村旅游能够发展农家菜、瓜果采摘等传统乡村旅游产品以外的文化产品,摆脱乡村旅游同质化、缺乏体验感、千村一面的发展困境,为农民创收,给乡村带来经济收益。

(三)市场为抓手的拉动力

随着人们的需求层次逐步提升,文化旅游需求是继观光旅游之后的新需求,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拉动力。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假期制度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参与旅游活动,旅游中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逐渐成为游客关注的焦点。旅游消费过程中,旅游者更趋向于高品位的精神文化产品,低层次的旅游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才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乡村旅游兴起为城市游客提供了回忆乡愁、逃离城市喧嚣和快节奏生活的旅游场所,但是互动性不足,旅游形式单一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而非遗文化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游娱结合的旅游方式,带给游客体验非遗的难忘经历,领略文化内涵,二者融合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三、非遗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路径

(一)多部门跨产业协作

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涉及多个部门跨产业的协作,需要政府整合人社部门、文化旅游部门、扶贫办等多个部门资源,加强文化企业同旅游企业协作。人社部门需充分利用乡村旅游区人力资源、村民的生计资本、本土资源,结合旅游发展促进当地农民旅游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统筹建立面乡村旅游的职业培训制度,使乡村旅游区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文化旅游部门方面,要统筹规划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引导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间的合作,挖掘文化的内涵和经济价值,推动非遗普及和当地经济发展。扶贫办要同文旅部门做好扶贫项目资金落实工作,不仅要让扶贫资金精准到位,还要让资金活起来。

非遗与乡村旅游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状况影响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产业融合的前提是产业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文化、农业、旅游3种产业具有天然的关联性,农文旅资源整合在一起,较单一产业更具竞争优势。文化企业方面要不断开发博人眼球的文创产品,增强文化企业的生命力,使文化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旅游企业在融合农旅发展的基础上,要根据消费者日新月异的需求变化调整发展思路,多元化的融合道路是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濑江乡村旅游区背靠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花山景区和非遗项目融合、互相补充,达到旅游资源高度整合、互动体验感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一站式体验聚集发展

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普遍面临“藏在深闺无人知的”局面,仅仅局限于少数内部传承人和专家学者的研究,尚未得到真正开发。2011年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设立了3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5个自治区级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但是这些“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并不能突破地域局限性,非遗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并没有被真正挖掘。对于忙碌的城市游客,闲暇时间更是最弥足珍贵的,因此,大众游客不太可能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路途上,深入每一个非遗文化的所在地去了解和体验非遗。在乡村旅游区内打造集聚的非遗体验园,把分散的非遗文化集中到一个站点,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一站式体验不同的非遗文化产品,突破了非遗发展的地域局限性。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游客需求向体验和情感因素的转移,使经济由过去的传统理性转变为快乐性。非遗的无形性﹑多元性﹑唯一性、活态性、原真性、本土性,能够让游客在学习与欣赏过程中亲身体会和感受,同时能够将非物质遗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完全呈现给体验者。文化旅游中,游客更多关注于文化资源之间的双向互动,而这种互动需要特定的场域空间,乡村旅游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与非遗文化的场景相契合,并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风等多种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体验活动中,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与非遗直接互动的机会,使游客更加深入地体验非遗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小而精的發展模式

非遗本身是无形的文化,必须依附特定的载体,存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以有形的形式展现给游客。非遗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要把非遗融入乡村旅游区中的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中,营造精巧的文化氛围。从旅游需求角度看,随着消费者旅游消费观念转变,个性小众的旅游产品更受游客欢迎。濑江乡村旅游区非遗体验园采取小而精的开发模式,每一个展馆开发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下,设计了不同的主题元素,如美食主题、文学主题、音乐主题、舞蹈戏剧表演主题等,每一个主题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游客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主题、参与互动的环节。差异化的小容量非遗展馆可以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对花山岩画、乡村旅游区大众旅游产品进行有益补充,满足了追求异质体验游客的猎奇心理。

四、结语

随着文化产业对促进旅游发展和经济发展作用日益凸显,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笔者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对非遗和乡村旅游融合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认为二者融合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政府为主导的推动力、资源为核心的内生动力、市场为抓手的拉动力。非遗作为一种独特而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具备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条件,既能保护非遗,又能发挥经济价值,促进地区经济建设。根据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动力机制,本文指出了非遗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路径:一是多部门跨产业协作;二是一站式体验聚集发展;三是小而精的发展模式。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猜你喜欢

花山旅游区融合
花山欢来啰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浅析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公共艺术
花山请你来
我在花山等你来
花山恋
着力推进禅文化旅游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