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遵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9-12-06马志华郎曙光陈包汪莎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遵义市职业院校旅游

马志华 郎曙光 陈包 汪莎

本文在深入调研贵州省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立足贵州大扶贫时代背景,按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要求,分析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指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构建未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职业院校对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引导不够,旅游专业教师服务于乡村旅游的意识不够等问题,提出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校企融合、人才培养、“送技(教)下乡”、政策支撑等方面对接旅游扶贫对策。

引言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共识。与普通教育类型相比,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实用型教育,更加突出“职业”的针对性、实用性特征,是教育精准扶贫最主要、最核心、最骨干的驱动力量。教育精准扶贫指职业院校通过对贫困人口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教育与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式。因此,职业教育要以精准对接贫困人口诉求,以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为己任,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在人才供给、人员培训、技能指导等方面做出积极响应。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在精准扶贫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其时间短、见效快,成为教育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以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为例,从职业教育的视角来对旅游扶贫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产业层次与规模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遵义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有效抓手,也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推力。2018年,全市接待乡村旅游游客8 455.1万人次,占全市游客接待总量的54.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9.44亿元,占全市旅游综合收入的36.6%,为遵义市旅游保持高速增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遵义市乡村旅游多以农旅一体化的形式,如“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的模式比较多,基本能做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增收;“三变”(“三变”指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改革成效比较显著,例如湄潭七彩部落、田家沟龙凤村,凤冈太极养生园、茶海之心、余庆坊—红渡、赤水的望云峰景区、习水的土城景区、仁怀的尖茶溪景区等,对盘活农村资源、调动农民积极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整体来看,遵义市许多地区还是以粗放低端的独立型农家乐为主,缺乏高端旅游产品及创意的休闲景区。

(二)遵义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一是旅游专业人才机制不健全。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主要是以当地农户为主,占当地旅游服务从业人员66%以上。企业员工以30~50岁的中年人为主,学历层次普遍不高,以大中专以下学历者居多,乡村旅游企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二是旅游培训形式较单一。企业员工参与的培训虽然较多,但县级旅游部门多采取分类分层模式,主要依托专业培训机构聘请高校旅游院系师资来开展;在培训形式上,一般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短期培训形式。据调研,各地乡村旅游提档升级需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力度;增强旅游产品的丰富性和特色性、加大宣传力度、拓宽营销渠道等。遵义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人才是关键。而经验丰富、旅游策划营销、技能熟练、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极为紧缺。

二、遵义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中高职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水平

通过调研,遵义市中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出去多,回來少”的流失现象严重。目前,遵义市中高职旅游专业与省外的企业合作较多,顶岗实习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三亚、宁波等全国大中城市,校企合作以酒店居多。由于本地的工资水平、保险保障不全等因素,学生更愿意到省外的大中城市就业;服务乡村旅游的比例很少,留在本地的毕业生多从事中、高层管理岗位。遵义市中职毕业生继续学历提升占60%,但与本市高职院校对接较少。随着本地全域旅游“泛空间”化拓展,乡村旅游开发将进一步延伸,旅游企业对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技能操作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逐步提高,需求增量大,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旅游新业态也将催生出新的市场需求,可以弥补农村地区有效人力资本的欠缺。

(二)中高职毕业生服务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旅游专业的中高职毕业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系统学习和企业的顶岗实习,理论和实操水平都有一定的优势。留在本地就业的中高职毕业生基本都能从事前台、行政、策划、市场营销等岗位,部分学生已经晋升为中层管理人员。但50%以上的企业受公司制度、工资、晋升环境等因素制约,主动服务地方旅游经济的积极性不够,缺乏旅游扶贫理念,导致员工流动性大,使乡村旅游建设运营受到一定影响。

三、遵义市职业教育对接乡村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

从遵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来看,遵义市职业教育在对接旅游扶贫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构建未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职业教育是要把教学开展、专业设置、师资培训与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经营管理、技术利用等要素密切结合起来。遵义市部分职业院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与旅游市场需求对接不精准,错位发展严重,导致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要求处于不利地位,产业结构不能及时调整优化,传统的乡村旅游开发理念依然占主导地位。缺乏创新意识,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都未能充分地服务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效应动力受阻,乡村“振兴”变成了口号,精准扶贫理念难以贯彻落实。

(二)对学生的职业认同教育引导不够

根深蒂固的轻农思想及对职业教育固有偏见,加之对发展旅游业缺乏新的认知,使很多家长和学生都不愿意报考涉旅职业院校,各地院校在旅游专业招生方面也就处于尴尬地位,导致产教错位发展,乡村旅游亟需人才得不到有效供给,制约了旅游业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动力,根本上来讲,就是缺乏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及旅游职业认同。职业院校及家长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乡建设目标不清晰,给学生在职业观和就业观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不够,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未能有效衔接,乡村旅游开发长期处于缓慢状态。

(三)旅游职业教育对接乡村旅游机制不健全

目前,遵义市各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缺乏可行的产业对接机制,存在教育资源与市场匹配机制不健全,发展路径不清晰。职业院校的部分教师对农村地区的旅游产业、经济动态了解不透彻、理解不深入,对乡村旅游的调研和认识粗浅,不能很好地把握职业教育的技术性、实用型特征,往往只停留于课本知识,加之“各类职业院校由于教育资源缺乏、办学条件限制以及教育思想理念和方式方法落后,只能在部分教学环节上进行“小修小补,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的整体面貌”。旅游职业教育教师对旅游专业学生的影响深远,通过教师的专业素养、技能操作、信息传递、职业引导等潜移默化地传授和影响,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与旅游产业有效对接,可以促进对旅游职业教育的认同和职业自信。同时,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科学研究、实训基地、专业设置、教材编订、教学实践等诸多方面对乡村旅游开发都至关重要。

四、遵义市职业教育对接乡村旅游扶贫的对策

在旅游扶贫进程中,旅游职业教育是助推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外部力量。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旅游扶贫、乡村振兴,必须权衡产教供给的有效性,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送技(教)下乡”、政策支撑等方面加以提升和改进。

(一)围绕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调整

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教学理念为先导,根据产教融合进行专业供给侧调整,紧跟市场发展需求,利用农村当地旅游资源特别是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生态绿色资源、土司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以及辣椒产业等特色,挖掘适合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和课程。在进行旅游专业设置及课程建设时,必须体现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和综合化的能力结构,催生乡村新业态、延伸乡村新产业,开设新型科目课程、采用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等。一方面,要根据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本地的中高职旅游职业教育要加强与本地的旅游企业对接,人才培养方案既要符合本地旅游人才需求、又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本地旅游企业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制定具有地方特色又能体现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中职旅游职业教育注重学生技能操作培养,高职旅游职业教育注重营销、基层管理培养,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另外,必须按照“职教20条”要求,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在专业及课程方面做好衔接,联合培养人才。

(二)加强校企融合,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及学生职业认同感

加强校企融合是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及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有效途径。旅游职业教育应注重中高贯通,必须加强与遵义市知名旅游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校校联合与校企融合,建好校内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和研究基础、校外实习基地和產学研紧密结合型基地,形成理论教学、课程实践教学、专业综合实训、社会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教学相结合的完整体系,将校内教学资源与校外教学资源、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学校按教学计划对接企业岗位需要,定期派学生到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育和顶岗实习。二是旅游企业派有经验的优秀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参与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针对性培养。三是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促进职业教育课堂延伸和实践内涵丰富,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把教育送进企业,把课堂设在企业。四是学校要不断吸收旅游企业一线的信息和经验,依据企业需求进行定向培养,校企合作,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旅游职业院校与乡村旅游的联系,提升旅游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促进旅游专业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课题综合能力提升,强化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旅游的职业认知,增强职业教育自信心。

(三)常态化开展“送技(教)下乡”,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动力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经济振兴,也是生态、产业、文化、教育、科技振兴。遵义市乡村旅游企业,大多“公司+农户”或者“园区+产业基地+合作社”等模式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必然导致企业员工主要还是来自于当地农民,而当地农民在理论知识、科学技术、规划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要加大技术、技能等要素植入,加大培训力度,以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造就一支懂规划、会经营、爱旅游的旅游开发队伍,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另外,业务主管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比如以遵义市教育局牵头,组建全市范围内的教师资源库,整合全市优秀旅游师资,提供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长期服务于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动力。

(四)健全政策支撑,完善体制机制

教育资源与市场匹配机制不健全,发展路径不清晰是当前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实际上,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落实,更是实现旅游持续扶贫,有效防止返贫的重要举措。遵义市要规避旅游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扶贫,开拓乡村旅游新业态,借助本土绿色生态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按照“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按照贵州省“全景式规划、全季节体验、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打通中高贯通的绿色通道,积极探索“教育+产业+就业”“学校+合作社+农民”等创新模式,为旅游职业教育铺好发展之路。当地政府要加大政策引导,跟踪中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吸引其回乡就业,使其由大城市的打工者返乡成为创业典型,打造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中职生的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中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待遇,建立完善的晋升机制,加强对旅游职业教育人才的激励,使人才安心扎根乡村工作,从而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吸引力,使他们成为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技术技能人才。

五、结语

旅游精准扶贫的主要目标是摘掉“贫穷帽子”,提升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质量,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生活品质,筑牢自我造血功能,如期实现脱贫,续增收。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解决贫困人群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技能培训、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及作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民增收,从而实现旅游脱贫。职业教育对接乡村旅游产业,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有助于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截至2019年5月,遵义市还剩余11万余贫困人口,针对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硬骨头”,乡村旅游已成为遵义市贫困地区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贫困人口脱贫的中坚力量,实施“职业教育+乡村旅游扶贫”的耦合模式,在旅游开发中,融入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本,变“输血”为“造血”,创造持续增收的“造血髓”,助推全市精准脱贫。

(作者单位:遵义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遵义市职业院校旅游
我为旗帜增辉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老年大学校歌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喜迎新年
——遵义市春节联欢晚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