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

2019-12-06杨春健钟志刚刘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颐和园研学古典

杨春健 钟志刚 刘新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學旅行的意见》,首次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该意见充分肯定了研学教育的重要性,研学旅行随后在全国全面推开。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2018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统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研学旅行等,推进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和基地建设。

北京市自动化工程学校是教育部命名的北京市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之一。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依托北京市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及综合实践基地等资源优势,将研学旅行和中小学生课程进行有机融合,设计了国防科工、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等主题鲜明的研学旅行线路和课程,激发了参加活动的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和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在研学旅行中,精心设计主题课程是关键。在设计时,应当考虑其教育价值、体验与实践过程、趣味性、真实场景、学生认知能力、安全性等;开发既符合学生需求,又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研学旅行课程。让学生通过参与研学课程获得团队协作、沟通、决策、解决困难等综合能力。

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

研学旅行要课程化才能发挥教育作用,在设计中要包含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课程的基本要素。按照时间顺序可把课程实施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按照课程设计实施的要素和环节可分为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

1.研学旅行课程的“三阶段”

(1)课前阶段: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实施之前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要做好课程方案上报、选择机构、确定路线、实地考察、方案确定、学生教育等很多准备工作。

(2)课中阶段:研学旅行的实施阶段。概括起来,课中阶段主要包括课程学习、乘车管理、食宿管理、活动管理等核心内容。

(3)课后阶段:研学旅行的评价总结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学作业的完成。按照研学旅行的设计,组织者会在研学旅行的课前阶段布置研学作业,并在课中阶段体验、探究并按要求完成作业。第二,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成果的展示应该以小组为单位,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有利于检验研学目标是否实现,以此提升研学的实效性。第三,研学成绩的认定。研学既然纳入课程,就应该有类似于学科课程的成绩和学分认定系统,这是研学旅行课程规范管理的需要,也是推动学生有效参与研学的重要手段。

2.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四环节”

(1)确定目标:该环节要在课前阶段完成,主要是根据中小学生的育人目标、年龄特征等来进行设计。

(2)选择资源:该环节主要在课前阶段完成,主要是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者根据研学目标确定研学目的地、研学内容和线路。

(3)课程实施:该环节主要在课中阶段完成,主要内容是按照课程目标、课程资源,亲身到研学目的地进行参观、考察、体验、探究。课程实施阶段切忌走马观花,不只有“旅行”,还要“研学”。

(4)课程评价:该环节主要在课后阶段完成,也可渗透在课前阶段和课中阶段。课程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研学作业的完成、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体会的分享、研学成绩的认定等。

研学课程的设计案例(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桥)

根据上述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北京市自动化工程学校研学营地开发设计了十几个研学主题课程。以下仅选取其中1个实例进行说明。

课程设计与实施

课程介绍与课程目标:“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创作范本,水面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有水自然就有桥。桥是水面上联系交通的建筑,既有联系景点、组成游览路线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点缀山水景观,增加水面空间层次等美学功能。桥在园林中的应用及其美学意义的开发,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演化出了多种类型的园桥。涉水踏步的汀步桥、贴近水边的平桥、曲折迂回的曲桥、线条流畅的拱桥、遮风避雨形式优美的亭桥与廊桥等,不同类型的园桥有其适应的环境特点,在园林中承担了沟通、构景、赏景等不同的功能。

本课程系统地向学生展示介绍中国古典园林桥梁类型,包括踏步桥、拱桥、曲桥、梁桥、廊桥、亭桥等。实地调研颐和园中各种各样的园林桥以及桥梁周边环境,而后,结合桥梁造型与选型的探究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之美,建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通过预备课程、调查活动、实践活动、分享等环节来完成研学目标,具体介绍如下。

预备课程:活动前,由专业的教师以大班授课+提问互动的形式,给学生讲解中国园林中桥的相关背景知识,明确第二天的活动目的、活动要求、小组分工合作方式,为颐和园桥梁调查活动奠定基础。在课堂学习中,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导入课程,通过结构清晰、生动活泼的课堂互动来学习预备知识,理解中国古典园林中桥的功能,掌握园林中桥的常见类型及其适应的环境特点。

调查活动:学生通过预备知识的学习,带着疑问和好奇走进中国古典园林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园林——颐和园。进入颐和园后,学生跟随指导老师前往授课地点。教师发布任务,向学生明确实践课程的主要任务,强调活动安全注意事项。各小组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调查颐和园中各种各样的园林桥以及桥梁周边环境,来实地感受中国园林桥与园林环境高度融合之美,为后期桥梁造型与选型实践活动做好准备,同时在活动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分工与动手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颐和园考察结束后,进行实践活动环节。首先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桥梁造型与选型课程的实践环节知识讲解。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活动一:不同造型桥梁承重能力探究。学生自主设计桥梁造型,并对桥梁的承重能力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二:桥梁选型探究。学生基于给定的园林环境,利用先备课程学习到的知识和颐和园中收集的桥梁及环境信息,选择合适的桥型,并进行桥梁的搭建。

分享评价环节: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给定的园林环境,利用小组合作討论的形式对桥型进行合理选择、设计、绘制,并完成不同桥梁模型搭建。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同台展示,每小组选派一名发言人讲解其选择的桥型与设计思路,展示小组搭建的桥梁模型,分享活动收获与感想。该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之美,建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和学生共同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共同评分,评比优秀小组,发放奖品激励学生。

为什么选择“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桥”为主题设计课程?

颐和园中的山水、建筑、植物造景,无论从哪一点入手学习,都能“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场景。这次选择了园林中的桥,也是发现了颐和园中主要以水见长,随水面架设的园桥既数量多,又类型丰富,还包含众多知名的桥。如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西堤六桥——界湖桥、玉带桥、豳风桥、镜桥、练桥、柳桥、谐趣园、知鱼桥等。沿着昆明湖,把这些桥串联起来,一边调查桥的类型、架设的水面环境及配置的植物,一边了解这些桥名字的由来,实际走到桥上,感受不同类型的桥的不同赏景方式,欣赏诗化的园林景色……

为什么选择在颐和园中调查“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桥”?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占地290公顷。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朝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同时,与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通过学习和实践古代的造园师如何造园,能够更深刻地感受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课程实施效果

学生收获:在两天的学习中,学生实地调查了曲桥、平桥、亭桥、拱桥这些不同类型的桥,发现不同类型的桥架设的水域环境是不同的。桥在园林中不仅可以使人通过,还可以在桥上赏风景;园林中的桥设计的很漂亮,它们也构成了园林中一道美丽风景。

在园桥设计和模型搭建的研学活动中,学生们分工协作,认识到了团队的力量,也加深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中国古典园林里面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学生们希望祖国越来越美丽。

参与老师收获:在颐和园开展的研学活动与一般的旅游参观不一样,是真正的学习+实践。在颐和园调查过程中,看到学生们都非常积极地完成调查,并实地用尺子测量、用步子丈量、用笔手绘记录,走上每一座园桥,真正去感受园林中的风景,相信通过这次活动,已经深深地把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印到了学生心中。

课程设计者(含老师)收获: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孕育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这是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和美学教育的很好的教学场所。大多数学生一般的参观仅仅是匆匆的参观和听历史故事的讲解,而研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和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我们设计了这个课程,从资料收集、实地踩点、路线规划、教具选择、手册制作,到最后课程实施,在室内课堂和户外课堂里看到学生积极提问、认真测量、详细记录、火热讨论、合力搭建、真诚分享的情况,真的很开心。

结束语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桥”的研学课程中,学生通过颐和园的调查、动手实践等活动实现了“研与学”的有机融合,学生自主合作、尝试探究、点拨评价等形式贯穿研学过程的始终,学习充满了研究性。汇报分享环节,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的成果,教师多元的评价为整个“研学”课堂开启了智慧之门,真正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朱洪秋.“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J]. 中国德育,2017(12).

李伟生. 行在户外,学在路上[J]. 教育信息化论坛,2018(6).

霍锐泉. 实施“研学后教”,提高课堂实效[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

作者单位:北京市自动化工程学校

猜你喜欢

颐和园研学古典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颐和园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怎样读古典诗词?
颐和园导游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