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iteSpace视角下我国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趋势及进展

2019-12-06安晓雨田至美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发文旅游

安晓雨 田至美

利用CiteSpace5.3.R4数据可视化软件,在“中国知网”(CNKI)中进行高级检索,搜索主题内容为“旅游空间结构”或包含“旅游空间组织”,时间聚焦于2000-2018年,检索共计1 044篇,选取有效数据883篇。通过软件得出文献数量、关键词、发文机构、发文来源等相关知识图谱,用以分析当今我国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趋势和进展。之后通过软件,根据所导入的文献,分析我国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态、影响因素、演变模式、竞争合作关系、理论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发现:我国在旅游空间结构方面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如研究者群体狭窄,跨领域研究沉寂;基础理论僵化,理论创新匮乏;个案研究泛泛,模型研究寥寥。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将从拓宽研究群体,加大学科之间交流与合作;深入探讨学术研究,促进旅游空间结构相关理论创新;结合实际研究对象具体分析,提高现实意义等几方面改进提高。

引言

旅游空间结构是在一定旅游区域内全部旅游景点、旅游景区、旅游设施、旅游交通线路所组成的空间网络及所有旅游行为活动的集聚状态在区域空间上的反映。长期以来,旅游空间结构问题一直是地理学者和旅游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随着旅游业总体规模的扩张以及发展空间的扩展,与之伴随的旅游空间结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通过文献分析,探究我国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动态,可以为寻求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促进旅游地规划开发和提高竞争力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国的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晚于国外同类研究,20世紀末到21世纪初,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尚未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成果完成人主要集中于少数学者。近年来,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范畴在逐步扩展,且研究深度也在不断深化;对有关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也不单单局限于旅游学者,地理学派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更占主力。

为对现阶段见诸于国内期刊的我国学者有关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本文借助CiteSpace文献分析软件,从可视化角度出发,分析200-2018年我国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进展和脉络,通过对现有文献信息的处理与分析,探寻我国有关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随时间变化的演变规律和动态特征,并试图对未来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走向进行展望。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一款对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的软件,该软件可以展现相关主题文献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并可以对未来研究前沿进行预测。本文的数据来源是从中国知网获取的,并对其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因为运用CiteSpace软件研究旅游空间结构趋势的文献较少,所以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旅游空间结构的趋势进展进行研究,在中国知网中搜索以“旅游空间结构”或“旅游空间组织”为主题词的文献,并以Rework格式导出,时间维度是在2000-2018年,共计1 044篇,打开CiteSpace,依次选择“关键词(Keyword)”“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进行研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0年前鲜见旅游空间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因此,2000年以来的文献基本涵盖了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状况。

(二)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CiteSpace5.3R4数据可视化软件,作者于2019年7月11日在“中国知网”(CNKI)中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条件是:主题内容为“旅游空间结构”或包含“旅游空间组织”,文献类型为“学术期刊”,时间聚焦于2000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共计1 044篇,检索后去除重复项和非研究性的文章,结果共计883篇。本文以这883篇文章为主要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分析关于研究旅游空间结构的关键词、作者、发文机构和主要期刊来源。

二、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趋势

(一)发文数量

首先,将从中国知网中导出的883篇文献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汇总,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2000-2018年的发文数量总体上持续增加,2010年在当时的时间段和发文量的趋势是一个爆发点,发文数量为74篇,这可能与2009年国家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有关,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所以关于旅游方面的科研热度会有所提高,2010年后的发文量有小幅度降低。但是2015年后发文数量持续增加,2018年是发文量的最高峰,共有87篇,这期间国家越来越重视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加之十三五对旅游业发展的规划,所以关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也不断增多。

将发文数量的变化特征分为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是是2000-2010年,这11年来,文献数量的走向说明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越来越多,从2000年的0篇到2010年的74篇,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科研过程。第二个时间段是2011-2018年,这8年间,每年发文量基本保持稳定,大体态势不变,总体上数量逐年升高,说明这8年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已经趋于平稳,研究者对旅游空间结构的关注度持续提高,发文数量从60篇上升到80篇左右,这也与相关科研人数的壮大和政策导向有一定关联。

(二)关键词

将883篇文章导入到CiteSpace软件中,网络节点设置成“Keyword”,得出有关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文章关键词的出现次数、中心性、突破强度和年份,对出现频率大于6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在此展示频次大于10次的关键词数据(表1)。

共现分析如图2所示,其中,N代表节点,E代表连线,有161个节点,353条连线,中心度越高代表关键词的关联性越强。经过聚类分析,右上方得出结果,Q值为0.466,S值为0.361 9,前人研究表明,Modularity Q值大于0.3时表示聚类良好,Silhouette值大于0.5时表示聚类良好,结果得出Q值符合标准而S值不符合标准,所以旅游空间结构的关键词聚类共引一般,并不是很积极。其中可以看到节点,节点越大说明引用的次数越多且影响越大,结合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和中心性,对出现频率大于6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因为研究主题是旅游空间结构,所以旅游空间结构的中心性最高,且空间结构、优化、旅游资源、区域旅游的节点较突出,说明发文群体经常以这些关键词引入,从这几个角度为出发点进行研究。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它们有内部的共同联系。研究得出结果,关键词之间共有353条连线,说明作者在引入某一关键词的同时会联系到另一关键词,关键词之间被引较频繁,相关关键词共同出现的频次也较多。

此外,关键词的出现频率除了可以进行中心性的研究外,CiteSpace还可研究关键词的突破率。突破率不同于中心性是形容关键词在整篇文章的关联度,突破性指在短时间内关键词频繁出现,数量上突然爆发,代表了近期和未来研究的趋势和热点。如表1所示,在关键词频率大于10的条件下,通过CiteSpace,将有突破点的关键词列出,可以看出有8个关键词有突破,也可以看出关键詞产生突破的时间,在这不一一列举,其中,“空间结构”在2007-2011年的突破性最强,“优化”突破率的强度位居第二,还可以看到其他有突破性的关键词,可见每一时间段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热点都不同,具有动态性。

(三)发文作者

利用CiteSpace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以作者为主要研究点,得出共引图,如图3所示,展现的是发文量大于3篇的作者,评价指标Q值为0.946 2,S值为0.535 7,说明作者之间的聚类良好,在图中可以看出,节点越大说明该作者的发文量越多,且图中许多作者之间都有联系,都会跟其他学者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基本是2名或者3名作者的小团体交流,并不是大范围的,但也有部分作者没有在本文所选范围内进行相关学术交流(因为图中展现的是所选文献中发文量大于3篇的作者,不具有全面性,不代表作者没有和其他学者交流),但总体可以看出图中展现的作者交流都是小范围的,且程度不深,没有大范围进行学术合作交流。图中共有112个节点,85条线,密度为0.024 6,其中以陆林(13篇)、明庆忠(10篇)、史春云(8篇)、卞显红(8篇)、马耀峰(8篇)为主要发文人。卞显红是对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较早的重要学者,于2002年开始研究,共有3位作者拥有突破点,分别是卞显红(突破强度4.38)、陆林(4.03)、明庆忠(4.03),说明他们是发文的核心力量,3位学者有各自发文量丰富的时段,如卞显红在2002-2007年有突破率,说明他在这期间发文篇数较多。

(四)发文机构分析

利用CiteSpace,以发文机构为主要研究视角,选择“institution”,频次选择大于5的发文机构,得出共引图谱之后进行总结,如图4所示。发文机构以陕西师范大学居于首位,发文23篇,但是机构之间的联系不多,共有81个节点,有38条点之间的连线,说明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很少,S值为0.261 8,小于0.5,说明聚类结果不好,各大高校独立性较强,只有少数的高校之间有合作交流。所以高校之间应积极主动地开展研究性探索合作学习,加强学术交流联系,共同为科研研究助力。其中,共有4所机构在不同的时间段发文量激增,产生了突破点,分别是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突破强度6.008 5)、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3.336 3)、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3.114)和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3.167 3)。

(五)期刊来源分析

因为CiteSpace的自身局限性,无法统计文献的出版来源,所以本文对期刊来源的研究以中国知网的数据为主进行分析统计,对发表数量前10位的文献出版来源进行统计,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期刊刊载量不像其他研究学科和主题数量丰富,但从旅游空间结构自身研究的时间侧面角度出发,文献数量有所增加,质量有所提高,文献主要发表在《经济地理》《人文地理》《资源开发与市场》《地理科学》《旅游纵览》等期刊中,可以看出主要发文期刊都为核心期刊,质量水平比较高。而关于旅游方面的期刊只有《旅游纵览》的14篇和《旅游学刊》的9篇,地理期刊刊载较多,可以看出,旅游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相关的期刊是旅游空间结构期刊的主要来源。

三、我国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一)旅游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研究

任何一个地方的旅游空间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演变的,是一个逐步由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卞显红(2003)首次提出了国内外忽视的旅游空间结构的六大要素,可以将其用于研究城市的旅游空间结构和旅游规划布局,最后得出单节点、多节点及链状节点3种模式。黄金火、吴必虎(2005)以西安为例,再根据前人的经验,得出任何地区的旅游空间结构都要经过从凝聚模式到放射模式再到扩展模式的转变,而西安现在处于第二个阶段的放射模式,空间结构可再逐步优化。陈志军(2008)在吴必虎教授的分析下,在旅游空间结构的3个模式基础之上添加了起始阶段的点状模式,并以江西省为例,分析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进展。张玲(2005)从旅游供给、需求、通道、线路这4个角度去分析旅游空间结构产生的动力机制和原因,进一步探索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模式。朱岚涛(2012)解释了旅游圈的定义,以中原地区旅游圈为例,研究空间结构的演化。高元衡2009)和刘大均(2013)共同运用聚集分形的研究方法,分别以桂林市和武汉市为例,研究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陆林(2011)从交通连接演化和可达性角度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的旅游空间结构。

(二)旅游空间结构形态的研究

任何地区的旅游资源分布、旅游景区数量、旅游资源类型、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能力因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会塑造不一样的旅游空间结构形态。龚志强(2019)利用点轴系统理论,运用区位商算法,对赣南苏地区进行分析,得出“一个核心增长极,两条发展轴,四大功能区”的旅游空间结构体。汪德根(2015)以高铁为例,考虑了交通对旅游空间形态的影响。谢志华(2008)以资源型景区为例,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形态。程晓丽(2012)在安徽现有三大旅游板块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的三横一纵的“丰”字型旅游轴线。马中华(2008)研究得出吉林省的旅游空间结构形态是“五地、两带、四轴”。于洪雁(2015)从社会网络的角度下,得出黑龙江省是“一核、两翼、三轴三圈”的旅游空间结构发展形态。史庆斌(2018)应用社会网络方法,在“增长极—轴线—组团”模式下研究东北城市间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形态。黄晓园(2018)研究云南省A级景区,得出其演变是“一带双片区,一极三核”的旅游空间结构。

(三)旅游空间结构主要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我国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理论较少,主要以“点-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增长极”理论为主,在此基础之上创新的理论很少,其中以“点-轴”理论出现频率最多,且“点-轴”理论是由我国陆大道院士提出,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很大。运用这些理论可以分析地方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与形态,了解区域的旅游资源发展状况,是研究空间结构的基础。

研究的出发点和层次不同,那么使用的方法就不同。对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应从时空角度出发,选取一定时间的节点和其他相关指标分析,建立指标体系;对旅游空间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主要方法是建立数学计量模型和方法,从而分析游资源分布的集中度和均衡性以及空间结构类型,如最近邻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基尼系数、区位熵;对区域之间的旅游联系和关联度的研究方法,主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经济联系度、修正引力模型等。

在上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的研究中,社会网络分析和GIS出现频次较高,知识图谱中也有显现,GIS是一种普遍应用于空间研究的工具,是研究空间分布必不可少的工具。

(四)旅游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

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空间结构并不是一旦形成就固定不变的,它会根据相关联系的影响因素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黄晓园(2018)以云南省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最终发现旅游政策、旅游资源、交通条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对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至关重要。董宝辉(2018)从内蒙古的旅游发展特有条件来分析影响旅游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得出地形地貌、经济水平和交通是影响旅游空间结构的因素。黄璨(2017)从乡村旅游的视角下得出城镇化水平、农村人均收入、道路交通的可通达性、旅游收入、景区数量是影响旅游空间结构的因素。王新越(2017)认为乡村休闲旅游的空间分布还受到资源禀赋和人口密度的影响。王洪桥(2017)以东北A级景区为例,认为空间布局要考虑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这两方面。综上所述,影响旅游空间结构的因素基本从经济、交通、资源、政策和某些地区特有的自然因素考虑。

(五)旅游空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竞争与合作也是旅游空间结构构建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发展,任何单一旅游地都不能独立优越地发展,不管是宏观领域还是微观上都需要区域与区域之间合作竞争。黄振庆(2007)认为广西省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桂林为极点不断向外扩展的旅游合作。饶小芳(2019)在分析了城市群旅游空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条件之后,对经济联系度进行量化,发现皖南城市群之间的旅游联系偏低。邹永广(2018)构建了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发现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逐渐密切,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在加快。陈诚(2018)研究西南地区旅游空间结构现状,利用基尼系数,得出景区分布不均衡的结论,所以笔者提出跨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以中心性城市為核心带动旅游城市圈周边落后旅游城市发展。邹永广(2017)研究了一带一路所经过地区的旅游联系度。杨荣斌(2005)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分析了5种旅游合作的结构模式,演化是由单一向综合跨行业的过程,范围逐渐扩大。可见,城市间、区域间的旅游合作是必然趋势。

四、结论

本文利用CiteSpace5.4.R3软件,从中国知网(CNKI)中找到的关于旅游空间结构或旅游空间组织为主题的期刊文献,总计833篇,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关于发文数量、关键词、作者、机构和文献来源的相关信息,可以进一步分析我国20世纪以来的旅游空间结构相关研究进展和状态。之后再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旅游空间结构的模式演变、形态、理论方法、影响因素、竞合关系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更加全面地分析出2000-2018年我国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进展和趋势。综上所述,2000-2018年我国对旅游空间结构相关的研究热度逐年增加,论文发表数量显著提高,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其加以分析。但是在研究中还发现了我国研究的不足之处需要未来加以改进。

(一)问题

1.研究者群体狭窄,跨领域研究沉寂

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也越来越多,但是主要的研究人员都属于地理学派和旅游学派,其他学科领域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比较少,缺乏与其他专业和学科在学术上有灵感的碰撞,应加大跨学科的知识引进,加强跨学科之间的融合。在上文研究中,从CiteSpace软件得出关于作者知识图谱,从该图谱可以发现,作者与作者之间虽然有交流,但交流只是小范围的,这影响着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深度与扩展。

2.基础理论僵化,理论创新匮乏

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是在“点-轴”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深入研究。虽然近年来关于旅游空间结构方面的研究在数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但没有一个全方位统一的理论思路指引,亟需统一的理论框架。而旅游空间结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发展、旅游业扩张,旅游空间结构内部的要素必然会发生变化,这时如果单一地只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研究,就会影响现实的客观性。旅游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没有随着时代变化加入新的要素和机制,缺乏创新。

3.个案研究泛泛,模型研究寥寥

我国对2000-2018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个案出发,以某一地区为例,以市或者省出发研究地区的旅游空间结构,或者以某一类景区为例,如A级景区,进而发现旅游空间结构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而在现实生活中,将这些问题优化后却不一定会使旅游空间结构得到优化,这是优化措施操作性低的结果。研究得出每一个地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发展的问题大体都是从交通、基础设施、景区分布、客源市场等中寻找,而优化措施也是从这几方面继续跟进,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旅游空间结构的要素体系。另外,用于探索空间形态使用的方法不确定,没有建立好计量模型和空间模型,只是对案例进行简单分析。

(二)未来展望

根据上述相关问题,可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提出改善措施。①拓宽研究者研究领域,加大学科之间交流与合作。可通过学术性政策加强学者之间的研究交流,另外,加强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融,提高研究者之间学术灵感的沟通和思路扩展,可多举办学术性会议沙龙,加大GIS、遥感方法和其他计量数学模型对旅游空间结构空间分析的应用。②深入探讨学术研究,促进旅游空间结构相关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有一定难度,但随着时代发展和旅游业的进步,相关问题的产生可以为学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机制。③结合实际研究对象具体分析,提高现实意义。从具体的案例和研究对象的角度去分析旅游空间结构的现实问题和优化措施,提高可操作性。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发文旅游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自由曲面空间结构形态创建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