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光荣”入高中新教材
2019-12-06
2019年8月27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三科统编教材相关工作情况。有关负责人在会上透露,三科统编教材均体现了劳动教育要求,并按照学科特点各有侧重。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介绍,语文教材在必修上册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一个单元,选取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劳动精神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崇高、劳动美丽的观念。
有高中语文教师认为,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一个单元,让以张秉贵、袁隆平、钟扬等为代表的各行各业的先鋒模范走进课堂,走近学生,再配以以劳动为主题的古诗词,彰显劳动意识,传承劳模精神,凸显“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意义非凡。
多维解读
为劳动话题入高中新教材点赞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完善人的活动。美国心理学家怀特海说过,学生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这其中,遗忘掉的东西其实就是具体的知识和内容,而剩下来的则是正确的价值观、品格和能力。这些年,我们的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仍有偏离教育本源的地方。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写入高中新教材,是回归教育本源的一种努力。
当今的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鲁迅先生说,教育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育,还包含着道德的修炼、人格的塑造。“道德修炼、人格塑造”就需要用一种精神来引导、孕育。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论著《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写入高中新教材,将能起到这样的功效,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写入高中新教材,具有鲜明的引领作用,体现了教育价值所在。
“在劳力上劳心” 是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
时代在变,如今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与上一辈人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劳动教育怎么搞,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时代难题。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的“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具有指引性的意义。
劳动之所以成就了人类,造就了文化,形成了传统,正是劳动“综合育人功能”的显现。从远古社会用歌咏唱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到近世“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信条,再到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劳模,劳动从古至今备受讴歌和尊敬,就是因为它是一种充满创造空间和诗意空间的综合体。
在众多歌颂和提倡劳动的声音中,教育家陶行知对于劳动意义、价值和路径的阐发,对于当今“劳动教育怎么搞”这一难题,仍然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陶行知曾给晓庄师范题写过一副对联:“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在劳力上劳心”可以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哲学根基,他提出“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这样做的人要用心思去指挥力量,使能轻重得宜,以明对象变化的道理。这种人能以人力胜天工”。
今天,培养人才必须德智体美劳并重,方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让学生拥有健康人生的必需。但“五育”并举并不是劳育就动动手、美育就动动眼、体育就动动腿、智育就动动脑、德育就动动心,而是手脑并用、心手相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固然重要,但是通过劳动,达到“在劳力上劳心”的效果,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这应该是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