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育人路径初探

2019-12-06曹乾坤

科技风 2019年32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初探

摘 要:如今,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居高不下,这给资助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面临的资助问题主要是精神上的扶贫,仅仅实现物质帮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此基础上实现精神帮扶,真正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问题。

关键词:资助育人;路径;初探

高校的人数扩招带来了经济困难学生数据的一路攀升,这无疑让高校的资助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伴随着目前国家资助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各高校贯彻落实资助政策,因为家庭贫困而放弃学业的学生基本不存在。然而,在高校面临的资助问题主要是精神上的扶贫,仅仅实现物质帮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此基础上实现精神帮扶,真正解决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问题。

一、资助体系的现存问题

当前,各高校的主要资助形式包括国家、地方及社会组织给予的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这些构成使得高校的资助工作进展顺利,但从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一)资助与育人为一体

高校的重要职责是育人,资助工作同样要把育人作为首要任务,把育人和资助结合起来,积极构建资助与育人为一体的资助模式。倘若仅仅只重视物质上的资助而缺乏精神上的资助,并不能达到很好的资助效果,且甚至是曲解了资助的意义所在。

(二)对资助工作的认识

高校的资助工作涉及到三类人群:资助工作者、资助者、受资助者,想要进一步做好和完善资助工作必须要这三类人群一起努力,这样才能够起到实际效果。现如今,资助工作者在意识到一体化资助模式的重要性及在完善这一体系的过程中,关注其他两类人群的心理及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工作者认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体,那在资助过程中只要关注受资助者的心理和行为就足够了,其实不然,对于资助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关注也是有必要的。

目前,地方各级政府对于社会组织和个人资助行为的态度是肯定和支持的,它是国家资助形式的一种补充。然而,在整个资助过程中,资助的实效性有所忽视,重视的往往只是资助的行为本身。在大张旗鼓宣扬资助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对于资助对象的保护意识,忽视了他们的感受。

资助工作的宗旨是助力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成长成才。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资助力度的增加,贫困学生受到的各类资助也不断增多,大部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得以减轻。然而这蜂拥而来各类资助让贫困学生感觉到一切都是应得的,进而缺少了感恩意识。更有甚者为了得到资助而虚报家庭经济情况,对于诚信意识有所缺失。

二、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途径

高校资助育人这项复杂的工程必须要明确其目的是育人,资助只是一种手段。资助的目标是不仅仅停留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是应该进一步转变成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只有通过把育人贯穿到资助的全过程之中,才能够把资助和育人两者有效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资助的目的所在。所以,从资助对象出发,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从而有效实现资助育人目标。

(一)思政课堂育人功能

课堂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课程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学科知识之中,这是育人的主要方式之一。思政课堂不仅仅体现在诸如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这类课程,同样也包括专业课程在内。让育人体现在所有课程之中这也是国家给予所有高校教师的要求。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当其冲是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很好的与社会利益相结合,树立起服务社会的观念,为他们的成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心理比较脆弱、敏感,有些伴随着自卑,因此抗压、抗挫能力比较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在高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及其经济困难学生特有的心理状况,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点关注他们的心理情况,积极培养他们自尊、自强、自律的品德,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抗压、抗挫能力。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做心理辅导,要有可实施的方案,确定好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及相关内容是必然的。课堂是第一阵地,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是主阵地,搭建心理健康知识网,并进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专题心理讲座是课程的深入和有效补充,能够做到有针对性,知识点讲透。例如:自立自强方面的讲座,有助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团队心理辅导活动是一种心理训练的途径,能够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会相关自我调节的方式,从而起到积极预防的作用,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心理咨询是通过个人疏导帮助有心理问题或有相关倾向的同学解决问题或减轻状况。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方法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提高社会适应力,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

(三)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走近社会的一种方式。理论一定是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便是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大学生能够走出象牙塔,深入了解国家、了解社会,进一步锻炼自己的毅力等综合能力,从而增长知识、提高才能,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进而达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这些对于所有的大学生都很受用,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他们的成长成长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勤工助学在各高校都有开展,是一种困难资助的方式,通过助学活动不仅仅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也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在助学岗位的设置和探索中,如何更大程度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是高校所要思考的。把助学岗位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是比较好的选择。这样能够把现在的助学活动和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相当于提前进入了社会实习。另外,要更大程度的增强社会实践的效果,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不是停留在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因此,在社会实践活动的选择过程中,高校要参与其中,积极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与专业学习相关、与社会服务相关、与就业创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解决一定经济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进入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一种育人的载体,从而能够促进优良的学风形成。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融入学校、融入集体的有效方式。通过参加学校各类文化,不仅仅是丰富校园生活,更是了解学校特色,建立沟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我们应该多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各类文化活动,把教育贯穿于活动之中,让他们受教于乐,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通过参加一些相应的社团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各方面能力,例如爱心社、自强社、就业协会等等。高校积极倡导爱国爱家、尊师重道、团结奋进的理念,为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构建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真正帮助他们成长成才,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所在。

总而言之,新时代下的高校资助工作任重道远。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仅仅给予物质上的资助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精神层面的帮扶。只有把资助与育人并举,让育人贯彻于资助之中,才能够真正实现资助的目的所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姜旭萍.大学资助政策体系落实现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

[2]王处辉,彭荣础.试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下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1).

[3]李建坡.构建“资助+育人”一体化资助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4]党高伟.浅析新世纪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09(9).

[5]李永宁,赵炳起.高校贫困生经济资助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决策参考,2007(6).

[6]黄敬宝.我国大学生资助制度的评价与改进.晋阳学刊,2007(1).

基金项目:2018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8SJSZ129)

作者简介:曹乾坤(1983-),男,江蘇沛县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初探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学生管理法制化及其权利保护思路初探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烟基项目管护模式初探
分层、过滤、循环教学法初探*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
尾矿库排洪系统封堵技术初探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