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学院校企协同育人研究
2019-12-06吴振英倪碧君邵利群
吴振英 倪碧君 邵利群
摘 要:本文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与所在学院的实际情况,对校企合作共建企业学院以适应社会需求的举措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在当今形势下,为促进校企一体化办学,必须以企业学院为抓手,从校企教学融合、管理融合、师资融合、文化融合等角度创新企业学院运行、育人、保障机制,以提高企业学院可持续发展动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学院;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企业学院”的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坚持校企合作为基本原则,实现校企协同育人。2018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中提出:(1)全面深化校企合作改革。(2)全面推进产教协同育人。由此看出江苏省产教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力发展校企协同育人,实现校企利益共同体,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实用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江苏经济发展。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高职教育向产教深度融合式合作方向发展,构建企业学院可持续发展机制是保证高职院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近几年来,学院与苏州市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小企业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艾默生、百得、莱克、克诺尔车辆设备(苏州)有限公司等5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创元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高创(苏州)电子有限公司、亨通集团有限公司、苏州胜利精密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多家知名民营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在引企进校、订单培养、联合办学、合作科研等多方面开展全方位多模式的合作,重点推进“订单式”培养和“厂中校”建设,2013年起,学院与创元集团、亨通集团合作建立了“创元学院”、“亨通学院”等企业学院,促进产教融合。2015年,我院电信系与苏州固锝电子股份,经历了订单班—冠名班—固锝电信学院三个阶段,最终形成了“人才共育、责任共担、效益共享、资源共用”的合作模式,通過深度融合,搭建起校企双赢的合作平台。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基本内涵
合作教育模式是一种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的教学形式,学校通过和企业联合,按照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把学校的教育与企业工作岗位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高职院校和企业学院不同的教育模式,将理实内容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在实际开展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合作,达到多方共赢效果。近几年,我院招聘了近百名博士,为了更好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青年博士们主动对接企业,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和科研方向,与对口企业进行了深度洽谈和交流,博士们在企业挂职,主要在技术攻关、科研项目申报、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我院要求专任教师五年内均需下企业脱产锻炼半年,青年博士、专任教师依托企业实践和创新研发载体,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操作技能和教学质量,有效促进了我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达到了校企双赢。
三、企业学院的意义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示范学校和高水平院校,我院依托“学院理事会”践行人才培养的“地方性”、“职业性”、“应用性”三原则,与企业学院共育人才。唐祥金教授等指出,校企共建企业学院不仅仅囿于教材、课程、实训等,应放眼于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学生的培养也包括教师的培养等全方位育人。例如,可借力企业学院来助推人才培养,协同推进专业共设、党闭共建、文化共融、项目共推、服务共担、优势共享、人才共育,旨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而真正提升学校专业群服务当地产业发展的能力。[1]企业学院是学院与企业为了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其意义在于:(1)有利于转变高职教育办学模式;(2)有利于实现职教资源的保值增值;(3)有利于缓解技能人才的断层矛盾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必要性与意义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的重任。大力推进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协同育人的联合办学模式,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调动企业和行业的积极性,发挥高职院校主体作用,共同培育合格的优秀人才。
在欧美国家或其他地区,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及社会地位都比较高,例如德国,德国是较早发展职业教育目前职业教育比较完善的国家,他们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双元制,学生一毕业就能和企业无缝对接,大大提升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在我国,一些高职院校未能与区域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技能技术型人才比较紧缺,急需通过深层次的办学体制改革来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联合办学模式,培养出适合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协同育人的意义在于:(1)可以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专业素养等;(2)通过共同制定培养目标,使得学生所学的内容能与企业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3)通过院校和企业共同育人,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也得到节约。
五、协同育人体系的实现途径探讨
在创建协同育人体系的实现途径中,第一,“政校行企”各个企事业单位高度重视,共同商讨,发挥出自身的主管能动作用,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第二,高职院校和企业要深度合作,积极加入到协同育人改革体系中去,不断深化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认识。可以采用分段来实施,第一阶段:大一期间可以通过识岗周的方式来进行,通过请企业人员到学校给学生指导,学生到企业去参观等模式,促进校企之间的有效沟通;大二期间结合校企合作课程开展实践教学,通过请企业人员到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进行教学等模式,让学生在学校能接触到企业的技术;大三期间开展顶岗实习,企业要根据培养模式提供稳定的实习岗位,为学生配备导师,使得学生能够快速地适应实习并在遇到工作问题时能及时的得到解决,在学生实习期间,学生在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导师要保持紧密联系,出现问题及时沟通并进行总结,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便于更好地开展下一届学生地工作。
六、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学院的开展可以实现校企双赢;协同育人体系的视线要结合多方面力量,各单位之间要高度重视,相互合作,共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唐祥金,靳彩娟,吴丽琴.企业学院视阈下关丁委 助力育人的创新实践[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6(2):55-59.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器:企业学院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8SJA1452)和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依托企业学院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研究”(项目编号:19201241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振英(1979-),女,江苏苏州人,硕士,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物联网应用技术、嵌入式技术;倪碧君(1992-),女,江苏苏州人,硕士,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邵利群(1966-),女,江苏苏州人,理学学士,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电子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