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脑包虫病的防治
2019-12-06
羊脑包虫病又称羊脑多头蚴病,是由于多头绦虫的幼虫即多头蚴寄生在绵羊、山羊的脑和脊髓内,引发脑炎、脑膜炎及一系列神经症状,发生严重时还会导致羊只死亡的一种危险性极高的寄生虫病。
一、临床症状
羊脑包虫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于春季,主要侵害2岁以下幼龄羊,绵羊易感,1岁以下的牛也易感。其临床症状取决于病原体的寄生部位和大小,分别呈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多發生在感染初期,以感染1个月左右发病羊多见。羔羊症状明显,感染羊只年龄越小,急性发作的可能性越大;感染包虫数量越多,急性表现的可能性越大。感染初期,六钩蚴进入脑组织,在脑膜和脑组织的移行过程中,刺激和机械损伤大脑组织,常引起脑脊髓膜炎。病羊体温升高,脉搏、呼吸加快;有时强烈兴奋,前冲或后撞,常向六钩蚴寄生一侧做转圈运动;有时抑郁、趴卧,离群呆立。部分病羊因发生急性脑膜炎而死亡,死前狂躁不安,痉挛惊叫,快速死亡。
2.慢性型。病羊感染后耐过急性期2~6个月不死的,即转为慢性型。随着多头蚴不断生长发育,个体不断长大,病羊间歇性癫痫发作,或向六钩蚴寄生侧做转圈运动,1日发作数次或隔日发作1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5~10分钟,表现出多种神经症状,死亡时间较急性型拖得长。病羊食欲减退或不能正常采食,并因营养缺乏而逐渐消瘦、衰弱,常在数次发作后不治而死。
二、预防
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对护羊犬犬犬投药,对羊月月驱虫”的预防措施,驱虫后的粪便集中堆积发酵;加强卫生检验,对病羊的脑和脊髓应烧毁或深埋,严禁用于喂犬或随意丢弃;对护羊犬应进行定期驱虫;注意消灭野犬、狼、狐、豺等终末宿主,以防病原进一步扩散。
三、治疗
手术摘除寄生在脑髓中的虫体,是治疗本病的根本措施。在多头蚴充分发育后,用小叩诊锤或镊子敲打病羊两边颅骨疑似部位,若出现低实音或浊音即为寄生部位,非寄生部位呈鼓音。确定囊体所在的部位后,手术部位先剪毛、清洗,再用碘酊消毒,皮肤作“2”形切口。在切开“2”形骨的正中,用圆骨钻将骨质打开一个直径约1.5厘米的小洞,用针头轻轻划开脑膜。一般情况下,因颅内压升高,囊形透明包虫即可自动向外鼓出。先用注射器吸去包虫囊内液体,使虫体缩小,然后完整地摘除虫体。最后在“2”形切口下端作一针缝合,消毒后用绷带或纱布包扎。
药物治疗可用吡喹酮。按每公斤羊体重80~100毫克/天的标准,将吡喹酮拌入饲料中喂服病羊,隔3天再用药1次;发病早期,可减半用药连续使用3天,即按每公斤羊体重40~50毫克/天的标准,将吡喹酮拌入饲料中,连续喂服病羊3天。
(山东省莒南县畜牧发展中心 王加芹 邮编:27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