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滩里的扶贫“能人”

2019-12-06

农村百事通 2019年22期
关键词:能人宏达贫困村

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区有个荒庄,曾经是黃河滩区上名副其实的“荒庄”,荒凉而贫瘠,乡亲们一直挣扎在温饱线的边缘。如今再次走进荒庄,红砖碧瓦,道路整洁,村民大多住上了两层小楼,家家户户安居乐业,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这一切,源于村里出了一个“能人”。该“能人”是本村村民、河南省人大代表、宏达集团董事长尚光强,大家都习惯称他为“老尚”。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位于黄河滩区的宏达集团建厂25周年,自建厂初期就把“以人为本、科技兴企、产业报国”作为经营理念的尚光强,把安置贫困群众就业、让周边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人生追求。25年来,他从3.6亩地、24人的小团队做起,从生产“一张板”(板材加工出口)、制造“一盏灯”(发明太阳能杀虫灯)、开发“一座房”(河南省最大体量的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到拿到“一块牌”(国家扶贫龙头企业),集团企业多元化发展,实现产值数亿元,成为当地黄河滩最有实力的“领头羊”。

25年如一日,尚光强充分发挥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的作用,多措并举,形成了“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村企共建、科技扶贫、公益扶贫、精准扶贫”的模式,使周边近3万名贫困群众受益脱贫。

对于公司帮扶的贫困人员,尚光强安排专人对其开展志智双扶,通过思想意识引导、传播科技理念的方式方法,帮助贫困人员在精神上重树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决心和勇气,促进了精准脱贫工作的进展。

脱贫攻坚最有效、最根本的路子就是走产业脱贫之路,产业发展既能改变传统农业经济效益低的局面,更能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参与务工而增收。尚光强明白这个道理。为了帮扶更多贫困群众脱贫,他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针对周边贫困村生产技术落后和技术人员缺乏的现实,扶持周边贫困村创办了80多家木材加工厂,无偿给予技术指导,提供资金扶持,回收其产品,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每个加工厂安排30~40名贫困群众就业,共计带动2800多名滩区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使上万人受益和脱贫。

尚光强的企业每年招工时,都向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平台。并以拜师的方式做好“传、帮、带”,提高贫困群众的技能水平,转变观念,甩掉“等、靠、要”的思想,使村民快速成长为有技术、有能力、有见识的产业工人。

老尚针对个别特困家庭,争取安排2~3人就业;把残疾人等特殊人员安置在门岗、仓库、保洁等劳动强度较轻的岗位。在其企业就业的职工月平均工资3600多元,一般就业两三年后就可实现脱贫。他还建立了“短期+长效帮扶制度”,把一次性救助与长期救助结合起来,对因病、因灾重新返贫的职工重点给予救助,确保他们真正实现脱贫。

面对家乡的脱贫任务,尚光强主动参与村企共建,与厂区所在地荒庄村达成共建协议,对荒庄村进行全方位帮扶,通过安置就业、完善基础设施、修建学校等多项措施,带动该村于2014年实现整村脱贫。

尚光强在定点帮扶周边贫困村的同时,还把眼光瞄向了更多的贫困群众,主动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向偏远山区、革命老区、边疆哨所、慈善机构捐款、捐物。

作为非公企业的宏达集团还成立党委,作为集团党委书记的“老尚”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实践落实在主动与政府扶贫部门对接上,积极承担了平原示范区与原阳县10个乡镇228个行政村1957户9700多人的脱贫任务,安排了60名公益性岗位和40名残疾人就业。对于帮扶的贫困户,全部建档立卡,制订了精准帮扶计划,确保按时脱贫。目前,集团党委将帮扶重心逐渐转移到初步脱贫群体的增收上,加强力度,持续开展帮扶,让他们进一步缩小和小康户的收入差距。对一些扶着就脱贫,放手就返贫的群体开展长期帮扶,确保其真正脱贫不返贫。

把自己活成一束光,温暖自己,照亮他人。尚光强名如其人,光明给人以信心,坚强给人以力量。

(河南   韩卫军   张培奇   范亚旭)

猜你喜欢

能人宏达贫困村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宁大宏
宽带网络将覆盖90%以上贫困村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成人学校构建“能人”培训果农模式的探究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唤醒沉睡的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