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地方民歌档案保护与利用研究

2019-12-06汪恭艳

商情 2019年48期
关键词:徽州歌谣民歌

【摘要】徽州民歌作为独具徽州地域特色的口头传统,要更加注重档案式保护。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职能,通过拉网式普查、口述史研究、数字化建档、原生态保护等多重举措,最大限度保护、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让徽州民歌大放异彩。

【关键词】徽州民歌 档案保护

近代中国民歌研究,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适时,在北大师生群体中发起了一场有组织、有影响的以民歌为主导的民俗文化运动。而以胡适为代表的学术名流,积极投身歌谣搜集工作,特别是不遗余力推介家乡绩溪民歌,让民间歌谣蔚然成风。胡适等的歌谣研究方法从档案保护角度为近现代徽州民歌研究开了先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徽州文化研究的日益兴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越发重视,徽州民歌的保护和传承研究也逐渐受到各方关注。

徽州文化研究的兴起与大量民间档案的发掘与整理是密不可分的。徽州民歌是徽州文化组成部分,作为口口相传的文化传统,经受着原生态环境破坏、新娱乐方式占领和新一代传承断裂等系列问题。如何传承、保护和利用,乃至于发扬光大,口头传统的活态传承至关重要,但档案的发掘和保护也刻不容缓。档案式的保护能够将无形的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通过文本、声像、数字化手段保存甚至再现。

一、徽州民歌档案的现存状况

徽州地理闭塞,山川阻隔,宗法严明,中下阶层民众忧闷郁结,民歌的产生往往是有感而发,即兴情感宣泄,形象而逼真地记录了山民们的喜怒衰乐,传导出徽州底层社会的人间百态,故而歌谣的社会意义和研究价值不容忽视。然则民间歌谣作为世代口传心授的口头艺术,比之徽州契约文书、文献典籍,极少有书面文字资料流传,加之缺乏系统全面的整理归集,零星散落民间,往往经年佚失,方言难辨、无证可考,上世纪七十年代,甚至普遍存在“徽州无民歌”的误解,如此种种让许多抱着满腔热情的研究者们望而却步,闻“歌”兴叹,当然这也是民间歌谣研究的一个普遍现象。

源于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当下,徽州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受到地方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并且不断投入热情。

1.地方政府起着统筹协调、政策引导的决定作用。在文化部门的主导下,组织文化馆、调查队等相关力量开展了民歌整理集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等活动,结集发行了《中国歌谣集成·安徽卷》,黄山市相继出版了《徽州民歌一百首》《徽州记忆》等。特别是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地方文化投资企业建设了一批博物馆、展览馆,对民歌档案收集和展示都有所体现。

2.地方高校发挥了教研相协、档案编研等重要作用。高校档案和民歌研究专业人才集聚。近年来,在徽州民歌保护的课题研究、及徽州民歌档案整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整体提升了徽州民歌的研究层次和水平,同时推进了徽州民歌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社团,实现了徽州民歌乃至徽州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教育传承。

3.社会团体发挥了生态保护、活态传承等积极作用。徽州民歌发掘和传承是政府引导的结果,但更多地还是民间掀起的巨大热情。早期,徽州的一些古村落、民间社团成立了相关协会,整理歌本、编印小册,开展小范围的艺术交流。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定期进行表演,如绩溪仁里、潜口民宅的特色舞台演出等。

民歌的本土研究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采集整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绩溪方静《徽州民谣》一书对徽州民歌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和分类整理,但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一批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在民歌的保护传承中功不可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歙县凌志远自行收集大量民歌手稿,让很多古老而原汁原味的民歌得以保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歙县操明花在徽州民歌进校园、进社区乃至推广上做了很多有益尝试,徽州民歌独特技艺“花花腔”得以再现。但如何能够让这一艺术瑰宝可持续传承,档案式的保护和利用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二、徽州民歌档案的研究范围

1.从空间上看:

徽州民歌是主要流传在徽州区域的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广泛流传的民歌和民谣。我们发掘与研究徽州民歌档案,不单局限在历史上的特定区域的徽州,还应包含文化空间范畴的徽州。“徽州文化不能仅仅指在徽州本土上存在的文化,亦应包括由徽州而发生,由本籍包括寄籍、侨居外地的徽州人而创造从而辐射于外,影响于外的文化,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有对徽州的强烈认同。”徽州民歌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们的空间范畴是一致的。

民歌和民谣有很多共通之处,在历史发展和传承中曾相互转化,民谣因为后世配乐传唱便成了民歌,民歌因为遗失曲调变成吟诵就成了民谣。故而,我们在研究时,应注重徽州民间歌谣的整体性和传承的连续性,不能简单的按照是否“合乐”而将民歌、民谣割裂开来。

2.从档案形态上看:

徽州民歌是徽州中下层社会状态最真切最直接的反映。因此,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档案价值不容忽略。徽州民歌档案应体现徽州民歌传承及演变过程及其各个阶段文化的特征,反映其当前的现存状况和续存情况,详细记录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各项活动。因此,徽州民歌档案应当包括徽州民歌文本档案、音像档案、数字档案等对其进行记录和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本、声像资料,还应有围绕徽州民歌开展的民俗活动记载以及道具、实物等。

3.从民歌内容上看:

徽州民歌内容丰富多彩,种类复杂繁多,形式活泼多样,很难用统一的标准进行分类。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歌谣》中系统的总结了十五种分类方法,如按人数可分为“独歌”、“和歌”等;按职业可分为山歌、秧歌、船歌、牧歌、采茶歌等。现行的通常的做法是钟敬文教授提出的六分法,他从民歌的内容出发,结合民歌的某些特殊功能和服务对象,提出了六分法,把歌谣分为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儿歌等几大类,《中国歌谣集成》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历史传说歌和其他类,形成八大类。

徽州民歌流传区域大体在原徽州一府六县地域,因山川阻隔,徽州地方话在语言上差异很大,甚至同一个县所辖乡镇的方言都有所区别。故而徽州民间歌谣作为徽州口头艺术,按照地域分布分类可分为歙县歌谣、黟县歌谣、祁门歌谣、休宁歌谣、绩溪歌谣和婺源歌谣等。从表现形式上分,有号子、山歌、小调、田歌、茶歌、风俗歌等。从题材、内容上看,方静的《徽州民谣》根据采集到的民间歌谣在六分法的基础上分为爱情类、儿歌类、时政类、徽商类、劳动类、生活类,该书提出的徽商类大体是因为徽商影响深远,描写徽商经商及其家庭生活的民谣比较多,如徽商经商题材和商人妇题材,其实也应属于生活类;卞利在《徽州民俗》的民间歌谣章节中将其分为反映生产活动的歌谣,反映山区社会生活的歌谣(职业生活、妇女家庭生活、恋爱和婚姻生活)、岁时节令歌谣、时事歌谣、儿歌(启蒙式的练语儿歌、游戏儿歌、教诲儿歌)。这两种分类都未将徽州大量的仪式歌单列,但在古徽州大地,徽州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这种古老的遵循严格程序的仪式活动,歌唱仪式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民俗活动对民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相较而言,按照鐘敬文“六分法”或《中国歌谣集成》“八分法”对徽州民间歌谣进行分类更加贴近实际,大体可分为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儿歌、历史传说歌及其他等八大类。

三、地方高校徽州民歌档案保护和利用路径

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高校是人才、资源集聚的地方。地方高校的档案等部门有义务也有能力为地方文化传承做贡献,积极作为。

1.组织拉网式普查,注重数字化建档。由地方高校的档案馆(室)和地方文化研究中心牵头,跨学科、跨院部甚至是跨单位合作,寻求地方政府支持,联合组建专业普查队,或由学生社团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广泛开展拉网式田野调查,全面掌握民歌档案第一手资料。

在普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将民歌演唱、相关民俗活动的音频、视频和图像资料整理、制作,使歌词、曲谱和演唱活动完整、情景化保存起来,注重文本、声像等多元化建档。

加强现有文本档案、传统声像档案的数字化加工,改善和优化馆藏结构。要通过一系列的数字化处理,建立并完善起徽州民歌多媒体数据库。

2.开展口述史研究,注重原生态保护。为有效避免人去歌绝、人散曲空的现象,全面开展徽州民歌口述史研究,势在必行。

徽州民歌口述史研究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档案保护工作。现有活态传承的主体是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专业歌手和老年群体,保存其脑海中的民歌最具有原生态特征。然而,这一群体普遍50周岁以上,面临着年龄老化、传承断代的濒危状态。

地方高校通过组织方言学者协助开展访谈,全面开展口述史研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讲述和记录起民间艺人的传承历史、制作技艺以及生态环境,真正让徽州民歌能够立体化原生态呈现。

3.整合各方面资源,注重多层次利用。档案的根本价值在于保护与利用。地方高校可以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加快建立徽州民歌展示室、博物馆,通过文本、声像档案,运用三维场景建模、多媒体集成等技术,数字化情景再现,全方位展示徽州民歌独特魅力,促进徽州民歌教育传承。

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地方高校、政府、社会团体和商业机构等要联合起来,充分整合资源,打通信息壁垒,集成多种媒介形式的徽州民歌艺术,运用云空间等数字技术建立起徽州民歌档案共享平台、数字档案馆。

为了让徽州民歌传播更为充分便利、与时俱进,可以组织力量联合开发应用平台、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让信息技术打破特定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全面展示徽州民歌,最大限度保护、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让徽州民歌大放异彩。

參考文献:

[1]刘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价值》,杭州徽学研究会编《杭州徽学研究所十周年纪念文集》。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档案工作协会基金项目(2018yb18)。

作者简介:汪恭艳(1981-),男,安徽潜山人,安徽省黄山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政工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教育管理、徽州文化。

猜你喜欢

徽州歌谣民歌
无梦到徽州
徽州人
甜甜的歌谣
捉蛐蛐儿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穿花衣 唱民歌
走徽州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读歌谣画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