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我国体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综述

2019-12-06颜湘宜

现代交际 2019年20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综述

颜湘宜

摘要:以相关文献为基础,从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教学方式、入学条件及学位授予等方面展开研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并指出该研究领域现存在的不足:研究对象过于表面,未能解决实际问题;部分研究者提出的观点不具备可操作性,研究深度不够,缺乏高度理论概括,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关键词:体育专业学位硕士 研究生培养 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0—0171—02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体育事业也随之快速发展,尤其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我国体育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逐渐成型,为高素质人才的引入奠定了现实基础。目前,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体育人才需求巨大与体育人才不足;因此,加速培养体育硕士人才成为现阶段的首要任务。虽然近些年我国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体育硕士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检索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简称CNKI)的文献,以“硕士研究生”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时间限定为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1日,共检索出14699条;但以“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为关键词,检索结果仅为132条。检索结果表明,国内体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问题研究占比偏小。且该领域文献数量呈递增趋势,但2014年、2015年有所下降。学者们采取多样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及研究对象,分析人才培养情况,为提高我国体育领域的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作出了极大贡献。

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内涵研究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也称“职业学位”,指在独有的知识领域内,拥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技术层次,并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对应。有学者认为,“专业学位”是对人文和自然科学以外的学科、专业领域所授学位的统称,是与学术性学位相对的一种学位称呼。

二、体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现状

学者结合我国体育事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入学条件、学位授予等方面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

1.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体育硕士专业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水平、应用型的体育人才。共有四个培养领域: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但由于体育硕士专业教育起步晚、科研经验缺乏、研究基础薄弱等原因,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培养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还存在培养质量不高、就业情况不乐观、后续发展能力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业领域课程设置方面,目前存在理论知识比重远远超过实践课程比重的问题。方千华认为,方向领域的模糊化、课程设置的理论化、学校社会的轻视化等是现阶段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增加特色课程、评价标准合理化、积极宣传等对策 。

2.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生源结构不合理、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雷同、专业核心课程趋于共性、授课方式与考核指标单一等问题。周建社提出应以促进其适应职业所需技术、知识和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满足职业需求、精准考核标准为导向。冯晓丽认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矛盾导致其实践能力、专业水平不高;学制短导致论文质量有待提升;研究生实习企业的供给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产生矛盾,使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趋于形式主义。

3.入学条件与学位授予

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方案设置》[2005]8号文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应运而生,成为38种专业学位中的一种。目前我国相关院校培养单位数量已经接近七十,可以看出国家为提高我国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地位、数量和规模投入了较大的力量。李静认为,招生考试办法存在漏洞,体育专业水平的评价标准不合理。录取标准采用全国统一标准,忽略了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实际发展差距。胡斌认为,人才培养观念的更新速度远远滞后于体育发展规模;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学位要求更新速度较慢,提出学位认定高标准化、加强相应部门的监督与管理、提高入学及毕业条件的对策,从根源上加大学位“含金量”。

三、评价与反思

从近十年我国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相关研究来看,部分问题已被提出,并针对具体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为学者们日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因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仍处于初始阶段,对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存在以下几个亟待改进的地方:

1.研究对象不具体,对策可操作性不强

不同体育项目、不同区域、不同软硬资源的院校之间差异较大,无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研(下转第170页)(上接第171页)究和分析。部分地方高校仿照其他领域院校培养体育硕士研究生的方式方法,背离自身实际情况。缺乏可操作性的同时也未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2.探讨局限于表面,未能做到理论结合实践

大部分专家和学者仅对个案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只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委,缺乏推广性和普遍性;也未能对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这一问题给予合理、明确的解释。有效手段是从根本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研究的深度不够,理论概括不足

由于我国体育领域的科研水平还有待提高,国内大多相关领域的研究存在研究成果不成熟、研究数量不足和理论概括不全面等问题。部分学者的研究路径有待考量。需加强对国外相关领域成型的方法模式及对策的学习和借鉴,将我国体育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显露的问题,在根本上逐一解决。

四、結语

近十年来,我国体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成果丰硕,但是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研究深度、普遍性与实践性均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国家在扩大招生人数和招生规模上投入了较大的力度,应在加强科研水平的同时,从学生自身、学校层面、国家层面以及企业层面,携手解决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顾越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3):38-41.

[3]方千华.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困境与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6):80-83.

[4]周建社.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27(6):133-135.

[5]冯晓丽.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困境与路径创新[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7,32(5):67-71.

[6]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1-7.

[7]李静,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27(6):133-135.

[8]胡斌.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7,40(8):45-48.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研究生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