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颇族火塘文化传承研究

2019-12-06李国宝

现代交际 2019年20期

李国宝

摘要:作为景颇族“生活必需品”的火塘,是对“火”这一意象的普及应用与极度延伸。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探索景颇火塘文化内涵,得出火塘是景颇人民生产、生活和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一种传统历史文化传承的交汇点,通过研究能让人们认识到火塘文化的重要性,让火塘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景颇族 火塘文化 传承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0—0116—0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团结、进步的支撑。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社会丢弃。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物质上的满足固然重要,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景颇族与火塘

景颇族是一个友善好客的民族。在景颇村寨,无论谁家来了宾客,主人都会把客人迎进正堂火塘边,用最好的酒肉招待宾客,并唱起景颇古调。村里有红白喜事或节日祭祀、亲人聚会等活动,人们都会围着温暖的火塘彻夜吟唱交流。火塘在景颇人的心中是神圣的,火塘边的座位十分讲究,每当有事情要商议或举行活动时,年长的坐在堂屋靠墙的位置,如果有客人来,主人也会邀请宾客坐主位置表示尊敬,晚辈们则坐在与长辈们相向或者左右两边的位置。这是世代传承下来以火塘为中心的议事模式。如果有哪一家发生火灾,全村寨都要把火熄灭。然后及时请董萨(景颇语,即“祭司”)驱逐火灾鬼,念咒语,威胁火灾鬼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边念边说“绕胖”(景颇译意为“快走”)。同时,在被火烧过的废墟上放一个芭蕉杆做的碗,碗必须放在水边。碗内要放马刀(景颇语音译,意为“大头鱼”)、宝奇(景颇语音译,意为“螃蟹”),放在水上漂着。董萨念过祭语后,要让鱼和螃蟹随水冲走。再由一壮年男子扮成雌鬼,准备好现场编制的竹箩,垫上新鲜的芭蕉叶,选被火烧过越大越好的炭头,一些烧坏的衣物、生活用品放在竹箩里,男子背着竹箩拼命往前快跑,随后五六个壮年在后面追赶。他们手里拿着刀、弹弓、棍棒、刀等,边跑边喊“阿涅啰(景颇语音译,意为“不烧了”),衣服阿涅啰”,然后,扮鬼的男子跑到河边把竹罗里的东西全部倒掉,然后每个人都要在河里将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才能回来。景颇族的人认为这样就能把恶火驱赶到水塘里。赶走恶火回来后,重新取火,再举行迎请善火仪式,家家户户都要来接新火种,重新点燃火塘。

景颇族人多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區,那里冬天比较冷,夏季雨量充沛潮湿;他们在客厅中间安置一个能够烧火的地塘,深度在10—20cm左右,正方形,火塘四周往往铺有席子方便客人入座。火塘中间有一个用铁做的三脚架,是用来烧水或者边取暖边烹饪用的;火塘的周围围着柴火,烧的时候就放进去,不用的时候就拿出来。火塘的底部是土灰,烧完以后把火炭埋在下面保存火种,因此也被称为永不熄灭的火塘。在火塘正上方1.5米左右的地方还悬挂一个用竹子编的正方形吊架,大小与火塘差不多,为了方便上面储存食物和晾晒种子,火塘使景颇人的时间有了记忆,文化有了味道。

二、景颇族火塘文化内涵

景颇族的火塘文化虽然是从远古对火的崇拜与使用中衍生而来的,但随着时代变迁,它已不仅仅是对火的崇拜和使用,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汇集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反映多元人类社会生活的综合文化象征实体,担任着传播景颇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景颇火塘文化历经沧桑与冲击依然留存,这其中也承载着永不熄灭的传统精神。

1.崇宗敬祖,尊老护幼

尊敬和供养老人,爱护和抚育子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秦儒家在推行以“仁政”治理国家的理论时,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以运于掌上(《孟子·梁惠王上》)。”在“大同”理想社会里,“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残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而这一传统美德在景颇的火塘边也得以发展和延续。景颇人非常看重火塘边的位置,只有老人或长者才能坐火塘正面靠墙的位置,因为这个位置的后面也是供奉先祖的位置,是先祖给了他们温暖和光明,因此心中要永远铭记。小孩和妇女只能坐火塘的右边,客人一般坐在两边或者对面。在古代,由于猛兽和战乱,家里的成年男人晚上一般睡在火塘边守护着自己的妻儿和老人,这恰恰是敬老护幼的一种体现与传承。而正是这一种传承会教育下一代长大后要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2.祈求幸福寻求心灵慰藉

中国有很多少数民族都有拜火、祀火的风俗。景颇族就是其中之一。景颇族人认为火代表的是纯洁,是神灵的象征,火能赐予人幸福平安、财富宝藏,还能使诸事顺利、人丁兴旺。因此,火与大地、祖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初期,景颇族虽然已经有了现代生火工具,但有的地方还存留着原始的摩擦生火方法。在开荒烧地播种之前,都要请法师向火神祈福,保佑丰收。同时,在景颇族的原始祭祀活动中,有一项活动是专门祭祀火神的,这种活动通常是在盖好新房,或者失火以后进行。新房建好时,首先要引火种进火塘,这被认为是吉祥之火、幸福之火,能给人带来好运和温暖。火塘底部要埋下祭品。烧毁了东西或者房子的火,景颇族认为是邪恶的火,它会给人带来灾难,必须把它赶走,赶走后要重新请来吉祥之火。

3.会客议事,畅谈交流

景颇族是诚实淳朴、热情大方的民族。当有宾客来访时,景颇人会在自家的火塘边设宴。因此,火塘被视为交流情感、沟通友谊的地方。

4.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在景颇村寨,无论谁家来了宾客,主人都会把宾客迎进正堂火塘边坐下或者躺下,拿出最好的酒肉来招待,同时唱吟古调。景颇古调吟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歌词是景颇最原生态的古语,它荟萃了景颇语最原始的生活状态,因此深受景颇族的青睐。在唱景颇古调时,在场的人会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一起围着火塘边跳边唱。很多年轻人趁此机会表达情意,青年男女最爱唱“吉”,“吉”也是景颇古调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在祭祀活动中,“董萨”所念的词,也是景颇古调中最为特殊的一种,因此多数“董萨”一般都会唱景颇古调。通过火塘这个载体,景颇的很多生态语言、生态舞蹈得以传承。

5.维系亲情,增强凝聚力

我国自古至今都很重亲情,景颇族的火塘恰恰成为维系加深景颇族家庭情感的主要纽带。一天的辛勤劳动之后,一家老少围在火塘边聊天说笑,把酒欢歌,长辈向晚辈们讲述神话传说、先人故事以及生产生活的经验,此时火塘成为载体,在如今“低头族”盛行的时代,火塘边的交流显得难能可贵。

6.用于生产生活

传统的景颇住房都是木质结构,由于夏季雨水较多,房屋容易受潮生虫,火塘就成为重要的防潮工具。在火塘的上方,景颇人晾晒从地里采回来的粮食种子和食物,如玉米、草果,干巴等,因此景颇人的生活离不开火塘。

三、结语

景颇族的火塘文化经历了历史的洗涤和沉淀,至今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景颇族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火,离不开火塘。火塘,已根植于景颇民族的生活之中。如今,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景颇火塘文化也面临遗失的风险,但许多景颇人家即使住进了城市里或者盖起了洋房,也还是会在合适的位置修建一个火塘,这是根植于景颇人内心深处的寄望。在火塘边,人们祭奠祖先和神灵,传承文化,追朔历史,火塘——是景颇人民心中永远不灭的神圣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林新乃.中华风俗大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2]徐俊六.景颇族目瑙纵歌的生态美[J].当代文坛,2013(2):123-125.

[3]苏霈.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

[4]李沙青.景颇族的群体意识[N].云南日报,2000-10-10(C03).

[5]陈明军.论景颇族民居建筑文化的传统与创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5):44-47.

[6]邱昆,王凌.瑞丽市景颇族文化传承的困境与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7,33(9):27-31.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