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雅俊润 清新脱俗
——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赏析
2019-12-06□赵云
□赵 云
相对唐代而言,流传至今的宋人楷书作品十分稀少。而像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这样的小楷长卷,更是凤毛麟角。这幅作品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赵孟书画特展”中展出,令人叹为观止。
书法作品写得好不好,法度固然是一个重要参考,然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书写者的个人修养。这关系到个人的审美情调,最直接的参考标准,就是读书多少。姜夔是南宋数一数二的词人,准确地说,他是一位全能音乐人,作曲填词、舞蹈设计统统在行。清许增《榆园丛刻本缀言》中谈到宋代的顶级音乐人,只有沈括和姜夔两位。这样的溢美之词不能没有依据,姜夔有专辑《白石道人歌曲》传世,是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带有曲谱的宋代歌集,是仅存的研究宋代词乐的珍贵资料。除此之外,他精通散文、诗词、书法,可与苏轼媲美。总体而言,姜夔是宋代顶级文人的代表,他的书法作品,如他的词一样空灵典雅。
王献之《保母帖》原系清宫旧藏。流散后,原帖和部分题跋(如赵孟、郭天锡、董其昌、徐守和等人的题跋)存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而大部分题跋(如姜夔、周密、仇远、鲜于枢等人的题跋)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姜夔《跋〈保母帖〉》,书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长篇大论,多达3000余字,可见姜夔对此帖之重视。这篇评论文章是他应王畿之请所作,在当年是极流行的好文。
姜夔的书法孤高清雅,毫无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庙堂气息。关于其学书渊源,宋人张世南《游宦纪闻》云:“吾乡姜尧章,学书于单。姜帖今亦少有。世南尝藏姜一帖,正与单论刘次庄辈十数家释帖非是。”其中提到的“单”,指的是单炜,字丙文。此人好古博雅,家中收藏甚富,精于鉴赏。书法从王献之出,“笔法尤妙”。宋周密《齐东野语》载:“又有单炜丙文者,沅陵人,博学能文,得‘二王’笔法,字画遒劲,合古法度,于考订法书尤精。武举得官,仕至路分,著声江湖间,名士大夫多与之交,自号定斋居士。与尧章投分最稔,亦韵士也。”据此可以大致推测,姜夔书法初从唐人入手,后以单丙文为进阶,继而书学魏晋,于钟繇、“二王”用功颇勤,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貌。姜夔自己也曾提到:“予学书卅年,晚得笔法于单丙文,世无知者。”另外,他还有两行墨迹,在《落水本兰亭跋》中留存,书风接近王献之《洛神赋帖》。
《王献之〈保母帖〉题跋卷》(局部) 南宋.姜夔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篇长跋通篇端庄大方、一丝不苟。前后保持了稳定一致的书写特征,没有丝毫懈怠。就书风而言,此跋颇有欧阳询的影子,骨气劲峭,于平正中见险绝,如“泰”“乃”等字;细观亦可发现有“二王”小楷的风神,雅正高远,静气怡人。在用笔上,此跋可用一个“轻”字概括。每一笔画入纸时均轻轻落笔,没有过多的映带,在行笔过程中轻轻带过,彰显一派清秀模样。在结体上,每个字均端正平稳,俨然一个儒雅平和的书生,并没有当时“尚意”书风的洒脱。在章法上,行距大、字距小,但字与字、行与行均保持了大体一致的间距,显得疏朗静气,与同时期的小楷作品相比,更显清新脱俗。
姜夔的词得到过很多人的赞美。南宋张炎在《词源》中说:“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而叶嘉莹先生讲到姜夔时说:“姜白石词的好处在于他的不庸俗,只是他有心要出奇制胜的意思太多了,直接感发的生命反而受了损伤……对国事的悲慨和对过去爱情的怀念,是他词里主要的两种感情。掌握了这两种感情,才能懂他的词。”
虽然才学极高,但姜夔终其一生都是布衣之士,未曾踏入仕途。他祖籍江西,幼年时随父亲到了湖北汉阳的治所,后来父亲在任上去世,尚未成年的他只好住到嫁在汉川山阳村的姐姐家。成年以后,他像流浪诗人一样,漂泊于江淮间。但他仍不放弃“高考”的努力,其间四次回到江西应考,而一无所中。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他进京献上《大乐议》《琴瑟考古图》各一卷,朝廷破格批准他免除乡试直接参加举人考试,然而仍是落第。好在他的才华得到诗人萧德藻的欣赏,萧德藻把侄女嫁给他,还给他买房安居。介绍他认识杨万里,由杨万里认识了范成大,然后又与张、张两位词人来往。这些人在当时都十分富有,时常接济姜夔,不过在他们相继去世之后,姜夔又陷入困窘。贫病交加的他最后中风而死,葬于杭州钱塘门外的西马塍,这也是他晚年居住了十几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