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丽雅致咏秋色 诗意烂漫舒胸怀
——赏赵令穰《陶潜赏菊图》

2019-12-06语蘋

老年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赏菊陶潜董其昌

□语蘋

《陶潜赏菊图》局部

赵令穰(生卒年不详),字大年,北宋汴京人,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主要活动于北宋神宗、哲宗之时。其官至光州防御使、崇信军观察留后,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追封“荣国公”。赵令穰工画山水、花果、翎毛,笔致秀丽,尤长金碧山水,远师李思训父子,传世作品有《汉宫图》《阿阁图》《万松金阙图》等。

赵令穰幼时即爱书画,富于文学修养,家藏有晋唐以来法书名画,与画家文人时相往来。宋徽宗赵佶为端王时亦与他交游,切磋画艺。赵令穰的画多描绘湖边水鸟飞集的景色,运思精妙,清丽雅致。雪景类王维,又学苏轼作小山丛竹,在士大夫中颇受称誉。黄庭坚题其所画芦雁云:“挥毫不作小池塘,芦荻江村落雁行,虽有珠帘巢翡翠,不忘烟雨罩鸳鸯。”又题其小景:“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年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其江村集雁、湖上飞鸥等意境荒远且富有诗意的小景山水,在宋代山水画中别具一格。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九为阳数,月日相并,两九相逢,故为重九,或称重阳。登高远眺、饮酒赏菊,是重阳节的两大风俗,古已有之。许多文人墨客以此抒发胸怀、表达灵性,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如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的“重阳独酌杯中酒”。据载,陶渊明嗜酒好饮,然家中贫穷,不能常得。有一年重阳节,家中无酒,只好摘菊盈把,携至野外,侧置久坐,凝思远望。忽见一白衣而至,原是官府给役小吏,代表江州刺史王弘前来送酒。他大喜过望,尽醉而归。后来人们以“白衣送酒”表示雪中送炭,心想事成。

《陶潜赏菊图》,描绘的便是陶潜(陶渊明)与访友在南山对坐赏菊的情景。一提到隐士,多数人会想到陶渊明和他留下的经典故事,譬如“白衣送酒”“不为五斗米折腰”等。自北宋至明清,中国的文人一直以来都将其作为精神追求的典范。此作取水边茅亭一处为人物活动空间,其四周景色围绕茅亭和水边展开,图虽大,场景却很小。画面中,两人在小亭内对坐,其中年纪较大、留有胡子、身着文人长衣的应是陶渊明,另外一个穿着白衣的应是给陶渊明送酒的小吏。桌上有食物、酒斗,举目之处,主人公从茅亭中,三五步就可走过小河,步出画面之外。江干水渚,群卉争发,树木、房舍、池沼、小路等表现很精致,设色艳丽。画中人亦无特殊造型,但拖尾诸跋,均以“陶潜赏菊”故事为题咏,意境颇为优美。河流旁边的大树被霜染成红色,暗示了画面场景正值秋季。此作中关于赏菊的画面并不多,在整幅图中所占的比重也不大,但作品的命名却根据“赏菊”主题而来。

宋代画家对画面的布局普遍很讲究。初看这幅画,我们的视线容易集中在左侧。由远及近地看,此画以点染的方法将远处的山峰淡淡点出,给观者一个空旷致远的感觉,正所谓身未动心已远,画面恢弘的场景便突显出来。远山之间有个山谷,江水顺着山谷流出,在近处形成一个宽阔的江面。

中国古代文人都喜音律,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的一个重要表达方式,陶渊明也不例外。在画面左下角,有一手抱琴袋的童子,应与陶渊明的另一个故事有关:陶渊明本身不通音律,于是弄了一张“无弦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之时,便抚弄一番,表达其中意趣。陶渊明弹无弦琴大概也是为了悦己,除此之外也有知音难觅的意思。

《陶潜赏菊图》没有署名,而这幅画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众多藏家之手,有6位藏家在画上作了题跋,而第一个就是明代的书画家董其昌。董其昌以行书题《陶潜赏菊图》曰:“此赵大年学右丞(即王维王右丞)笔也,名家晚年一囊,无复漠效之迹,此其少壮时守法之精能者,董其昌题。”由此可见,董其昌对赵令穰《陶潜赏菊图》的认可。

《陶潜赏菊图》北宋.赵令穰 绢本设色 30cm×8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赏菊陶潜董其昌
陶渊明的小脾气
董其昌作品欣赏
董其昌的面具
开卷有益
陶潜辞官隐情
叹流年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金秋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