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画体会
2019-12-06陈传席
□陈传席
《山中明月独相亲》陈传席
中外学画者,莫不从临摹开始(开始出于兴趣,涂鸦阶段不算),毕加索也是从临摹文艺复兴时代的名作开始的,但中国画在临摹上应下更大的工夫。据说,有一个学校的美术系主任把学国画天赋素质水平相当的一班学生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学生从写生学起,三年基本不临摹;另一部分学生三年全部临摹,基本不写生。结果到第四年,以临摹为主的学生造型能力、笔墨功夫和创作能力大大超过以写生为主的学生。因为写生所能学到的内容,在临摹中都能学到。写生主要练造型,尤其是捕捉人物等的动态造型。但在临摹中也学到了造型,而且是经过名家提炼、概括、加工过的造型。掌握了这种造型能力(包括解剖关系),不去写生,自己杜撰都可以。但临摹所学到的笔墨线条、构图等能力,写生者就没有。我的体会是先临摹,把绘画上的基本因素都掌握了,再去写生,这就成了画家。若先写生,再临摹,便事倍功半;先临摹,后写生,事半功倍。学习传统,更需要临摹,但临摹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理解”,非多读书、多研究不可。
世界上有懂而不能的,没有不懂而能的。很多人画了一辈子画,其实并不懂画。尽管他(她)十分刻苦、十分努力,日夜不停地画,有可能越画越差。犹如打拳,如果不按严格的套路练,只是乱打乱伸,练一辈子也学不会。理解,就要研究,就要读书。当然,读书更大的作用是提高修养,修养学识是更关键的。若只懂绘画技法,不注重修养,则作画的境界和格调也不容易提高。“腹有诗书气自华”,绘画是自我表现,画家的气质、修养、学识、胸怀,也都在画中表现出来,所以读书的作用非同小可。
学习绘画如若只重视修养,而轻视技巧,也是不行的。修养的高低,不代表书法水平的高低。原因就是没有认真掌握书写的技法,技法到一定高度也靠学问。新的技法还要反复试验、反复体会。如什么叫“一波三折”,什么叫弹性线条,什么叫平、留、圆、重、变,什么叫淡,什么叫散,什么叫静美,什么叫动美等等,都必须静下心来体会。
关于“幼功”的问题。作画可以没有“幼功”,从五十岁、六十岁开始作画都行。但绘画性之外的基本功,必须很早就具备。比如书法,最好有点幼功。诗、文更需要幼功。各种风格中的画,以传统一路难,也以传统一路最耐看。出点新花样,只需半年、几个月,乃至几天就可以实现,但创造新风格却是一辈子的事。
关于“理性”和“激情”的问题。学画要理性,但通画理的人如果被画理所束,也很难画好画。先懂画理画论,练好基本功,创作时置画理于度外,一任激情流露。有人说“画贵有误笔”,“误笔”往往是随意或激情所致,有时可能是败笔,有时可能是最佳之笔。太理性的人是不能创造出新奇之作的,但可以把成法、旧法深入。
这几年,我画画多变完整为破碎。以前下笔求整,长线阔墨。现在把完整打碎,又把破碎整合。这是从元、明、清直至黄宾虹的画中得到的启示。长线变短线,短线变点,点的运动轨迹就是线,然后由点变短线再变长线。写意画线太长、太阔,易死板,不易变化,更不易生动。点和短线,每一笔都有很自然的变化,易生动,易见精神。古人书画讲究淡、散,破碎最易淡、散。中国画是在统一中见丰富,西方油画则在色彩丰富中求统一。破碎易丰富,但也要把破碎统一起来,这就要靠修养和悟性了。
《菊石图》陈半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