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地区农村金融供需研究

2019-12-05李静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31期
关键词:反贫困扶贫开发贫困

李静

摘 要:以陕西省秦巴山区扶贫开发为例,探讨新时期、新政策下农村金融需求及金融供给现状,提出金融反贫困的若干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强化金融反贫困机制的作用与地位。

关键词:贫困;反贫困;秦巴山区;扶贫开发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1-0075-02

引言

贫困问题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难题,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不平衡发展的综合结果。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众多、地域辽阔、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使得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更为突出,反贫困工作异常艰巨。国务院出台的《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秦巴山区是西部地区扶贫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区域,秦巴山区的扶贫开发不仅关系到陕西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也关系到“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金融需求

1.机构需求。目前,陕南三市的金融机构主要还是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联社,而城商行、村镇银行、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和组织发展依旧迟滞。随着扶贫开发进程加快,农村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势必进一步增大,要取得老少边穷地区扶贫贷款的难度依旧很大。因此,组建多层级农村金融组织的新型体系势在必行。

2.融资需求。根据扶贫规划,仅陕南移民搬迁一项计划就在10年内搬迁240万人,需投入1 100亿元,而陕南28个县区有21个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地方政府和农民筹资压力加大,融资需求倍增。有来自扶贫开发项目自身的融资需求,还有来自农户主体扩大再生产、新建住房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为了保证脱贫项目顺利实施,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的资金供求链,这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单方面的资金扶持,还需要金融机构的长期介入,才能使贫困地区居民迈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3.創新需求。由于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目前脱贫发展仍然以传统农耕、农产品加工、种植养殖业为主,存在周期较长、风险高、普遍缺乏抵押担保物或者担保物价值难以变现、估量等特点,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因地制宜,依照扶贫开发项目特点,不断开发新的适应农村发展的金融产品,扩大贷款抵押范围,真正满足片区农村扶贫开发的资金需要。

4.服务需求。由于农村金融网点稀少,已有的金融网点、传统的金融业务已经难以满足农民的支付结算需求,很多农民只有在赶集时候到乡镇进行支付结算,无法和城镇人享受平等的服务。农村需要一大批懂得现代金融知识的带头人,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和服务改变固有的贫困状况,农民对金融知识的需求迫切。金融机构也要掌握农民、农村企业的工作状况,确保融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二、现实瓶颈:金融供给不足

1.经济基础薄弱,金融扶贫动力不足。秦巴山区贫困范围广,经济基础薄弱,现代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经济增长对环境、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强。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银行信贷,致使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资金需求较难得到满足。由于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对金融机构、金融人才、金融市场及其网点设置的吸引力都不高,金融扶贫的后劲乏力。

2.金融资源覆盖率较低,片区扶贫模式单一。从金融服务覆盖面看,陕西省秦巴山区金融需求的满足度明显偏低,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数83个,占总乡镇数的17%;金融服务空白行政村数达5 64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7%。该片区内扶贫贷款的贴息资金多是采取财政拨款为主,结构单一,扶贫效果不佳。

3.贴息资金使用效率低,杠杆作用发挥受限。从中央扶贫政策看,当前秦巴山区扶贫资金主要是通过贴息贷款和财政扶贫资金的方式提供,在实践中表现出资源误配和资金使用的低效率,一方面金融机构承办的意愿非常低,另一方面扶贫贴息额度却用不完。

4.配套机制不健全,金融扶贫受阻。秦巴山片区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要素市场缺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信贷产品的创新动力。担保中介机构提供的融资担保能力偏弱;财政资金对信贷融资的撬动作用较弱,农业保险制度、巨灾风险防范机制等不完善,政策性“三农”保险覆盖面不高,风险补偿不足进一步制约了金融机构对片区的资金投入。

5.金融服务方式陈旧,不适应农村发展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信贷资金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单纯的生产需求向生产需求与消费需求并举转变;二是传统种养业需求向多元化需求转变;三是分散、小额借款向集中、大额借款转变;四是短期需求向中长期需求转变。同时,对资金结算和中间业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县以下金融网点除部分代理保险、发行理财产品外,基本上还只能提供存、贷、汇“老三样”服务。

三、政策性建议

1.强化金融扶贫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地位。金融扶贫应体现政策性的特点,又坚持可持续性和商业化运作,有利于缓解财政压力,弥补投资缺口,克服财政支农出现的效率低下等问题,有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活跃农村经济。

2.发挥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的作用。西安分行作为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牵头单位,联合周边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率先建立了金融服务联动协调机制。要充分发挥人民银行政策的引导作用,积极运用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增加对秦巴片区小微企业、三农重点领域的信贷投入。

3.建立完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鼓励贫困地区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避免“一刀切”局面;加快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步伐,使农业银行发挥出更大金融支农作用;积极借鉴部分城市开展的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工作经验,构建农村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当地扶贫开发。

4.强化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要加强贫困地区金融知识宣传,使贫困群众享受到更多的金融服务,了解更多的金融政策,促使贫困群众用好、用活各项金融制度,帮助贫困群众创业致富。加强贫困地区金融知识的教育普及工作,让农民掌握更多的金融知识,引导农村贫困人口利用金融工具进行脱贫致富,切实有效发挥金融支持在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带动创业就业、移民搬迁重建中的杠杆作用。

猜你喜欢

反贫困扶贫开发贫困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普洱市无量山片区扶贫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