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设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2019-12-05汪淑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世界性民族性建筑设计

汪淑君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近几年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各个地区的建筑出现趋同式发展、建筑文化内涵缺失严重的情况。如何使中国的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补充,相互联系,使蕴含民族的设计走向世界,以世界的发展带动民族的自身特色是值得思考的。文章将以上海金茂大厦独特的中国古建筑文化风格为视角,分析金茂大厦中有关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联系,在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过程中,探讨未来中国建筑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性; 世界性; 建筑设计; 金茂大厦

20 世纪初,西方的四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对建筑进行了革命,由此,现代主义建筑在欧洲国家开始盛行,开创了一个时代巅峰。随后,后现代主义到来并全球流行,有力地冲击了建筑的民族性。这使得人们开始思考中国城市与人们生活的环境领域,而现代化的发展使城市中盛行国际风的建筑,中国的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的缺失成为了中国建筑面临的危机。

一、中国建筑设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中国传统建筑可分为两个部分,鸦片战争之前,称之为中国古代建筑史,鸦片战争后,称之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早在商朝时,中国就开始形成属于自己的建筑体系,直到西周与秦,才奠定了中国的建筑体系的根基。之后的2000年即使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受到一些外来因素的影响,基本的建筑框架与建筑模式并未发生改变。建筑的主要特点体现为5点:强调建筑与环境的统一;群体建筑强于单体造型;木结构的单体规范性、标准性;强调曲线造型的屋顶特色;色彩明艳,对比突出。

由于外来国家的侵占加之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的诞生和运用,中国建筑的新与旧的过渡缺少一个寻常的融会贯通的过程,传统的建筑样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危机。但是,坚定的民族审美观念依然时不时地在人们的心中流淌。中华上下5000年的传统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孕育了“民族形式”这一理念。国旗象征着中华儿女坚定的心,天安门的庄重与大气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在对民族性的探寻与摸索中,人们前进的道路虽然艰辛,虽然失败过,却并没有阻止建筑功能与建筑工艺的前进,在建筑与社会形象的成效之间,获得了许多辉煌。由此,中国建筑开始攀登一个又一个带有民族性特色的高峰,中国建筑的特色与形式在曲折的道路上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对美的追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开始了新探索,新发展,开始借鉴苏联的建筑模式,同样十分注重带有政治色彩的“民族特色”。相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古典式建筑规模,新建筑形式开始多了起来,并且群体建筑逐渐增多,十分强调民族特点。而“国庆工程”的筹备与建造,诞生了一大批质量较好的大型纪念性公共建筑,在风格上超越了之前的折中式、古典式建筑。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一大批带有岭南园林特点的建筑在广州地区盛行,这对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20世纪末,由于拨乱反正思想的影响,我国又开始重视仿古与具有乡土特色的古建筑。人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尊崇与敬仰,使得人们对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建筑风格和中式的庭院建筑接受度很高。然而,之后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和中国建筑理论的疲乏和懈怠,高水平、高技术的建筑较少。

步入现代社会,中国的现代建筑不仅要具有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特色,还要融合世界性的现代科技。中国建筑在满足以上两点的要求上,也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这样的中国建筑、中国设计才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二、金茂大厦中的中国古建筑文化

(一)平面构图

上海金茂大厦由美国芝加哥SOM设计事务所设计规划,由Adrian Smith主创设计,上海现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配合设计。设计师将世界建筑潮流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结合。上海金茂大厦,整幢大楼垂直偏差仅2厘米,可以保证12级大风不倒,能抗7级地震。

金茂大厦的特色是具有典型的东方塔型建筑,是当代建筑科技与历史的融合,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的跨世纪的标志,上海金茂大厦作为20世纪中国高层建筑的代表作,不仅是因为它的建筑高度,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的设计理念、高科技技术和文化内涵。

金茂大厦的设计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里程碑,而且是为了迎接21世纪而构想设计的建筑,为提升中国经济而设计,为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而设计。

金茂大厦的13级佛塔造型象征着佛教最高境界,与佛教文化相互映衬,融入其中。金茂大厦的主楼平面构图是双轴对称的正方形,其巧妙的切角有凹有凸,并在东南西北中轴处,设置四个三角形凸棱。而主楼立面构图在两条对角线端点即四角处,由下而上逐渐内收,其节奏逐段加快,但东南西北居中的四个面又不内收,因此主楼里面富有层次、节奏和韵律增加了建筑的高度感。金茂大厦的顶天立地、垂直设计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设计理念。

(二)装饰特点

身处于上海金茂大厦中,不仅能体验建筑设计的表达方式有民族与世界、整体与部分、传统与现代、贯穿与变换,还有明与暗、曲与直、凹与凸的对比,又有时间与空间、阴阳结合、虚实结合、刚柔并济的理念,更有工艺美、造型美、设计美、装饰美与环境的协调。

金茂大厦的装饰设计古典而又不落俗套,借鉴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风格却不生搬硬套。它的装饰特点深深植根于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并且融合了欧洲的装饰艺术特色,带领金茂大厦走向未来,走向世界,这是对当代建筑装饰风格的挑战与创新。

上海金茂大厦蕴含的民族文化,是我们熟知而又陌生的。在其中,人们的目光随着江南园林月洞门从后院深处延伸至前厅中庭,也可以瞧见北方居民门窗的花格特色转变成华丽的金拱顶饰。金茂大厦展现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极富个性却统一协调,件件不同却珠联璧合,这是满足人们审美期待的设计,用现代主义的手法表现中国传统文化,达到的是21世纪的中国特色。

(三)造型特色

上海金茂大厦的造型特色呈现塔非塔、非塔似塔的民族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强烈的造型变换,造型多樣的特点。高达51.5米的高耸塔尖,巧夺天工,千姿百态。

三、金茂大厦中的传统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建筑手法与现代材料的结合

88层的金茂大厦是新材料的运用与中国民族民族文化传统的交融。金茂大厦大厅构思以中国古代塔的坚实根基为蓝本,运用不锈钢、铝和玻璃做外壁的装饰,特别是那些镂空的不锈钢装饰部件,丰富了外壁的装饰,稍稍挑出的阶梯型装饰以逐渐加快的节奏向上伸展,使得几乎没有色彩的钢铁在阳光下放着冷光,其坚硬、挺拔的特点为金茂大厦增添了一种宗教性的庄严。

金茂大厦利用钢结构支撑组成红色构架,衬以清灰绿色地面与内墙,给人留下深刻记忆。金茂大厦的外立面材料以金属和玻璃为主,不锈钢的纵向材质起到了分割层面的效果,并且为增强立面的节奏感和装饰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色彩选择上,由于天空的颜色和上海天空的现实效果,减少了色彩的对比,运用了水天一色、相互交融的本色进行展现。

(二)建筑风格的独树一帜

个性鲜明、极具特色的立面造型,体现出从上海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地处环境中提炼出的“塔”这一形象的坚挺、秀美。金茂大厦选择现代玻璃材料和不锈钢外墙的原因是探索建造一种历史悠久、充满中华民族韵味的东方超高层形象。如同美国设计师阿德里安·史密斯所说:“我在研究中国建筑风格时,注意到造型美观的中国宝塔,塔是高层建筑之源,设计时,我取其宝塔神韵,试图创造一个举世无双的建筑形象。”

(三)超高层的功能平面布局

高达88层,420.5米的举世瞩目的高度,独特的造型,巨大的体量,尤其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设计理念,博得业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赏。在结构体中的8根钢筋混凝土柱子与建筑平面进行组合,收放四角的转换处都恰到好处,保证对外部的展开和使用面积。塔楼的1~2层设有两个大堂,即办公区入口大堂和酒店入口大堂;自53~85层为五星级的旅馆区,其中设有世界上离地最高的客房;87层的九重天酒廊以及88层观光厅,是目前中国内地最高最大的观光厅,为上海备受推崇的旅游热门景点。大厦造型的向上延展带来酒店平面的向上收缩,因此在86、87层又进行了咖啡厅、俱乐部和餐厅的设计。裙房在布局上也相当成熟,室内的尺度大小,空间的高低起伏都紧密联系,特别是贯穿“纵横”、连接“天地”的大厅和宴会厅展现得别致壮丽,独树一帜。

四、未来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

(一)民族性与世界性是建筑设计与审美的统一体

马克思曾经说过“越有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真正优秀的设计是一切时代和所有民族都能够欣赏的。现代建筑的设计令民族与世界相互交融,统一协调。个别表现强烈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建筑,同样既能成为代表世界的建筑,也能成为民族性强烈的建筑。设计师的情感与对当今时代的评价也自然蕴含在其设计中。由此,民族特色越强烈的建筑,它的世界性和时代性也越强,两者互相影响。

(二)树立创新思维

建筑设计不能与时代脱轨。不管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世界性建筑,还是超越民族的世界性建筑,都印证了民族与世界可以相辅相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相互融合,取其精华。

同样,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让距离越来越短,地球越来越小,各种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不断碰撞。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它们的民族文化不仅是本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如同贝聿铭大师的法国卢浮宫扩建工程的玻璃金字塔,很好地证明了民族与世界的融合,并与法国建筑融为一体。

五、结语

在身处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今天,不论是吸收西方现代技术的“洋为中用”,还是尊崇东方古代文明的“古为今用”,继承与发展中华的优秀民族文化都是当今社会的年轻人应该做的,这是国人的使命,也是骄傲,同样是设计保留民族性又达到世界性影响的重要原因。因此,正确理解建筑设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对光大优秀的本民族文化,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进而创造优秀的世界性建筑有著重大意义。只有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话、合作中找到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道路,才能传承民族精神,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彭培根.建筑环境与人民的文化及美育的关系:评南京、上海及北京新建机场的设计[J].建筑学报,2000(4).

[2]童萍.文化民族性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何星亮.没有民族性 何谈世界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6-08(8).

[4]丁伟.中国民族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沈翔.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析[J].科技与生活,2010(5).

作者单位:

武汉纺织大学

猜你喜欢

世界性民族性建筑设计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建筑设计的困惑
林俊:中国皮革业的世界性求索者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全球华人与中国哲学的世界性
探讨居、商、景一体化的建筑设计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