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私家园林景点题名中的松柏意象研究

2019-12-05杨晓东许婷

风景园林 2019年12期
关键词:松风私家园林松柏

杨晓东 许婷

“景面文心”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典型的特点。所谓文心就是“园林的文学化、心灵化,其主要方式是以命名或题额(以后还有对联)使园林渗透和充盈着诗意或文意”[1]57,松柏因其岁寒后凋、四季常青等生物学特性和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是私家园林中重要的造园材料,也是景点题名中常见的品题对象。

1 中国历代私家园林中以松柏题名的景点

根据《中国古代园林史》[2]、《园综》[3]、《中国历代造园文选》[4]、《苏州园林历代文钞》[5]、《唐代园林别业考录》[6]、《扬州名园记》[7]、《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一辑[8]、第二辑[9]、第三辑[10]、第五辑[11])等文献的记载,对历代私家园林的松柏景题进行研究。统计发现其中85个园林中有关于松柏景题的记载,记载的松柏景点(含园名)共110个,其中唐代3个,宋代10个,元代5个,明代53个,清代39个(表1)。

1.1 先秦至六朝时期

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松柏的记载,如《诗经·郑风》:“山有乔松,隰有游龙”;《论语·八佾》:“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12]33;《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荆山……其木多松柏”[13];《史记·秦始皇本纪》:“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前汉书·贾谊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等。中国古代园林中也很早就有以植物命名园林或建筑宫苑的记载,如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营造的“梧桐园”[2]28,汉代上林苑中的长杨宫、五柞宫、扶荔宫、葡萄宫、樛木观、柘观等。但是,以松柏题名的园林景点直至南北朝时期才出现,顾炎武在《历代宅京记》中对北齐的“仙都苑”进行了描述:“北岳南有玄武楼,楼北有九曲山,山下有金花池,池西有三松岭”[2]82,“三松岭”是所查阅史料中以“松”题名最早的皇家园林景点。

私家园林在六朝时期如雨后春笋,快速兴起,王羲之兰亭、石崇金谷园、谢灵运始宁墅、潘岳园、陶渊明园田居等私家园林对后世造园思想影响巨大,尤其是 “抚孤松而盘旋”的陶渊明、“爱听松风”的陶弘景对私家园林松柏文化影响非常大。这一时期,园林景点题名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所查阅文献中尚未发现松柏景题的记载。但在园林山水间种植或欣赏松柏则颇为多见,如石崇金谷园有“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金谷诗序》),《晋书》卷五六《孙绰传》:“所居斋前种一株松,恒自守护”[14];谢灵运始宁墅有“松柏檀栎,楩楠桐榆”[15],这些都成为后世营造松柏景观的重要参照。

1.2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私家园林不断兴盛,文献中关于私家园林种植松柏的记载较多,如李德裕《平泉山居草木记》:“木之奇者有天台之金松、琪树,稽山之海棠、榧、桧……”,他在平泉山居里多种松、柏,并专门写过《金松赋》《柳柏赋》[16];裴迪《辋川集二十首·华子冈》诗曰:“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晞”;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但以松柏题名的景点仅发现“松斋”“松岛”和“柏亭”3个。

李浩在《唐代园林别业考录》中收录唐代园林700余个[6]1-2,统计发现,其中以植物题名的园林只有20个,以松柏题名的园林仅有河南道的“松斋”。“柏亭”是唐代官署园林绛守居园池的一个景点,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载:“……又东骞穷角池。研云曰柏,有柏苍官青士拥列,与槐朋友,巉阴洽色。”宋代陈景沂《全芳备祖》载:“柏曰苍官……竹曰青士”[17]。欧阳修《绛守居园池》诗中特别描写了绛守居园池遗址上古柏挺拔伟岸、苍翠不枯的风姿:“荒烟古木蔚遗墟,我来嗟祗得其余。柏槐端庄伟丈夫,苍颜郁郁老不枯。”“松岛”是五代时期的私园,因多古松而得名,清代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载:“次北睦仁坊……坊有梁袁象先园,园有松岛。”

1.3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松柏在私家园林中应用非常普遍,见于文献记载的也较多,如“……有巨松数株,修竹万竿,萧然自一佳处也”(宋·蔡确《北园记》);“……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宋·苏轼《灵璧张氏园记》);“其木则松、桧、梧、柏、黄杨、冬青……”(宋·朱长文《乐圃记》);“(董氏东园)入门有栝,可十围,实小如松实……(环溪,王开府宅院)园中树松、桧花木千株……”(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

与唐代及之前的文献相比,宋代的很多《园记》开始重视景点名称的记载,其中以植物题名的景点已非常丰富,如沈括《梦溪自谈》中的百花堆、竹坞、萧萧堂、杏嘴,司马光《独乐园记》中的“种竹斋、采药圃、浇花亭等”[18]。南宋张在《张约斋赏心乐事》和《约斋桂隐百课》中记载的植物景点更是多达32个。但是这一时期松柏景题仍然不多,宋代仅有10个,元代仅有5个,分别是:岁寒堂、松风阁、君子树(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抚鹤亭、苍寒堂、俯巢轩(南宋·张《约斋桂隐百课》);松岛(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万松关(宋·周密《吴兴园林记》);翠真亭(宋·赵秉文《遂初园记》);七桧堂(宋·范成大《吴郡志·园亭》);岁寒亭(元·胡助《隐趣园记》);双桧径(元·戴表元《陶庄记》);指柏轩(元·欧阳玄《狮子林菩提正宗记》);松石轩(元·郑元祐《松石轩记》);松风阁(元·戴表元《松风阁记》)。

1.4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私家园林文献非常丰富,《园记》风格更加翔实细腻,许多文献中都有景点名称的记载。以“松柏”题名的景点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直接以松柏命名的园林就有松风阁(明·刘基《松风阁记》)、听松轩(明·钱宰《陶氏听松轩记》)、后知轩(明·李开先《后知轩记》)、松石园(明·李维桢《松石园记》)、僦松轩(明·朱存理《僦松轩记》)、古柏轩(清·李果《古柏轩记》)、四松园(清·毛永柏《四松园记》)、松楼(清·李果《别白松楼记》)、松风寝(清·顾苓《松风寝记》)、松风书屋(清·徐釚《松风书屋记》)、采柏园(清·郭麐《采柏园记》)等。

安徽季园有4个以松柏题名的景点,是明代记载松柏景题最多的私家园林。明代汪道昆《季园记》载:“……轩后多长松,为‘松门’以出。西北则‘松萝亭’也……径由莲宇而上,夹到皆长松……又上为‘抚松堂’……就谷口为松阁……”清代私家园林中松柏题名景点最多的是浙江嘉兴的涉园,叶燮《涉园记》载有“落落坪”“双柏坡”“得松亭”“松涧桥”“听松阁”5个以松柏题名的景点。

2 松柏景点题名中的常见意象

历代松柏景题中,直接以松柏名称作为景题的最多,共27个;以松风意象题名的景点有22个,以松柏数量、岁寒意象和松阴意象题名的分别是10、9、8个(表2)。唐代私家园林松柏景点均以松柏的名称直接题名,正如周维权先生所说:“用文字题署景物的做法已见于唐代……但都是简单的环境状写和方位、功能的标定。到两宋时则代之以诗的意趣,即景题的诗化。”[19]宋元时期松柏景题的记载虽然也不多,但是题名意象已经非常丰富,其中最多的是岁寒意象。明代私家园林中松柏景题意象最为多元,以松柏名称题名的最多、其次是松风意象、岁寒意象、松姿意象。清代的景点题名最多的是松风意象。

表1 历代私家园林中以松柏题名的景点Tab.1 Pine-and cypress-related views in private gardens throughout the history

表2 私家园林松柏景点题名中的常见意象Tab.2 Common images in pine-and cypress-related view naming of private gardens

2.1 以松柏的名称和数量题名

以松柏名称题名,如松岛(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松径(明·祁彪佳《寓山注》)、柏子林(明·邹迪光《愚公谷乘》)、竹柏楼(明·王昶《渔隐小圃记》)、松门(明·李维桢《奕园记》)、松寮(明·李维祯《毗山别业记》)、松阁(明·汪道昆《季园记》)、松门(明·王行《何氏园林记》)、柏门(明·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松窗(明·于慎行《城南别业记》)、松关(明·吴国伦《北园记》)、松岭(清·王源《涛园记》)、柏亭(清·袁起《随园图说》)、柏屏(清·高凤翰《人境园腹稿记》)、松社(清·易顺鼎《匡山草堂记》)、小松冈(清·沈元禄《古猗园记》)等。

以松柏数量题名,如七桧堂(宋·范成大《园亭》)、万松关(宋·周密《吴兴园林记》)、双桧径(元·戴表元《陶庄记》)、六松轩(清·汪琬《艺圃后记》)、万松岭(清·李调元《醒园图记》)、五松园(清·钱咏《履园丛话》)、双柏坡(清·叶燮《涉园记》)、四松轩(清·杨兆鲁《近园记》)、万松谷(清·黄周星《将就园记》)等。

2.2 以松柏的颜色、姿态和生态作用题名

2.2.1 松色意象

松柏烟叶葱茏,苍翠浓郁,在园林景题中通常以“翠”“绿”来表现其色彩,如明代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春雨堂)复得一门,有堂曰‘荫绿’……长松秀柏,绿阴交加”;明代李维桢《古胜园记》:“径左右皆松竹,而栫以忍冬腾,名之曰‘凝翠亭’”;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过此土脉隆起,构‘绿云亭’……亭旁石上题‘万松叠翠’……(趣园)阁之东岸上有圆门,颜曰‘回环林翠’,中有小屋三楹……屋外松楸苍郁”等。通过荫绿堂、凝翠亭、绿云亭、万松叠翠、回环林翠等景题可以感受到松柏秀荣葱蒨的色彩之美。

2.2.2 松姿意象

古人喜欢以龙比喻古松,如元代任士林《蟠松赋》曰:“龙不知其为松,松不知其为龙”[20];明代杨锡亿《三洲记》中对松柏在狂风暴雨中如蛟龙般飞舞的场景描述非常生动:“吾常以夏日登楼,风雨骤至,空濛奔涌,河水喷沫,与风雨相乱松枝互舞,如老虬巨蛟,挟雷声上下。四大摇动,恍若乘云气以升降也”。明代王世贞《弇山园记》中更是直接以 “九龙岭”来作为松柏景题:“稍北,一岭若驼背,前后九栝子松环之,最茂……曰‘九龙岭’。”古松枝叶密集,树荫森蔚,远看好似云雾笼罩,所以也有用“云”“霞”等形容松柏姿态,如明代王思任《游寓园记》:“……又一榭,字之曰‘冷云’。忽有风谡谡来,皆百尺松”;清代徐乾学《依绿园记》:“……有亭翼然,参古桂、苍松而出者,‘飞霞’也”。此外,还有以“奇松”“矮松”等形容姿态的名称,如青州偶园前身为明代衡王府奇松园,“中有松十围,荫可数亩,尽园皆松也,故园以松名”[21]。

2.2.3 松阴意象

古松冠大荫浓,柯叶密布,成片的松林更加幽邃荫翳,是清爽阴凉的避暑佳处,因此以“阴”“凉”“清”“爽”等生态作用品题的景点也比较常见,如清代俞樾《怡园记》:“……其前三面环水,左侧苍松数十株,余摘司空表圣句,颜之曰碧涧之曲,古松之阴。”明代王世贞《弇山园记》:“……高榆古松,与阁争丽,美荫不减竹中……古隶大书曰清凉界。” 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载:“(白塔晴云)……短垣数折,松石如黛,高阁百尺,额曰西爽。”

2.3 以松柏和其他元素组合题名

2.3.1 松风意象

“松风意象在古典文学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且审美内涵丰富,文化衍生广泛。”[22]明代刘基《松风阁记》曰:“宜于风者莫如松”[23],明代钱宰《陶氏听松轩记》中也认为“风非松无以寓其声,松非风无以变其声”。私家园林松柏与其他元素的组合意象中以松风意象最为常见。明代徐学谟《归有园记》:“旁夹青松,中方广一丈,甃而栏其外,卧室蹬二,可坐而当舞雩,为松风涯……”清代冯时基《偶园记略》:“……亭东南,石台陡起,有阁曰松风……”清代徐釚《松风书屋记》:“……又从山间移稚松一株,植之庭中,时遇微风,有谡谡然出诸檐际者。余顾而乐之,遂颜之曰松风书屋……”明代张凤翼《乐志园记》:“阁外有松一株,数百年物,虬枝龙干,覆盖亩许,风起涛鸣,泠泠然,空山幽涧,予制‘听涛阁’以赏之。”明代王世贞《安氏西林记》:“曰风弦障者,高坪直上接于胶,下瞰诸水,长松冠之,风至则调调刁刁鸣,故曰风弦也。”清代乔钟吴《西园记》:“与花神阁参差相峙者曰听涛阁,以阁边松柏时作风涛声,隐隐与黄浦飞涛声相杂也。”清代张文虎《复园记》:“……其上有楼,古松当窗,昼夜声谡谡,题曰天风海涛……”明代李若讷《吕介孺翁斗园记》:“别有轩松环之,名曰谡谡。”这里的松风涯、松风阁、松风书屋、听涛阁、风弦障、天风海涛、谡谡轩等均是以松风意象题名的景点。

2.3.2 松巢意象

古代文人有在海棠之上筑巢的,如北宋诗人黄庭坚《题潜峰阁》首句为“徐老海棠巢上”[24],也有以朴为巢的,如叶燮《涉园记》载“……出循牖西廊至‘朴巢’”。私家园林中更多的是以松为巢,如明代王稚登《寄畅园记》:“……出含贞,地陂陀,垒石而上,为高栋,曰‘鹤巢’”;明代江元祚《横山草堂记》:“庭北有阁二,松翠翳日,云壑挂窗,署曰‘巢松’”;南宋张《约斋桂隐百课》:“……‘俯巢轩’,高桧旁”等。这里的鹤巢、巢松阁、俯巢轩等均是以“松(柏)巢”意象题名的。

2.3.3 松鹤意象

明代计成《园冶·相地》曰:“竹里通幽,松寮隐避,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古代私家园林中喜欢种松,也喜欢养鹤,鹤所周边最常用的植物就是松树,如南宋张《约斋桂隐百课》:“抚鹤亭,近松株……”明代吴国伦《北园记》:“寻架堂之后,荣为‘饲鹤轩’,最后,则古松十余株,屈起崇岗,苍翠可食……”清代钱咏《履园从话》:“(灵岩山馆)联曰‘莲嶂千重,此日已成云出岫;松风十里,他年应待鹤归巢’。” 清代李调元《醒园图记》:“……其下为‘万松岭’,每风畟畟而起,仿佛澎湃之声。西山之阴为‘放鹤亭’。”这里的抚鹤亭、饲鹤轩、放鹤亭就是以松鹤意象题名的景点。此外,现存私家园林中也有许多以松鹤意象题名的景点,如“苏州耦园的鹤寿亭,古时亭前苍松翠竹”[25],上海古猗园鹤寿轩、扬州个园鹤亭旁均植松树。

2.3.4 松与自然物象组合

除了上述组合意象外,私家园林景题中松柏还经常与石、水、月、雨、雪等自然物象组合使用。松石组合如清代袁起《随园图说》:“再北而之西,轩曰‘古柏奇峰’,階下璎珞柏,高不盈五尺,虬曲心空,而皮仅存,苍藓如鳞,上生嫩条翠叶,袅袅迎风,傍一石,玲珑如静女垂鬟,盈盈相向。”[26]清代张文虎《复园记》:“……出山房绕廊稍右,有室曰‘松石间’。”水际松林,翠影倒映,意境幽深,如明代孙国光《游勺园记》载:“舫以西,有阜隆起,松桧环立离离,寒翠倒池中,有额曰‘松风水月’。”月下苍松,枝影横斜,如入画境,如清代李果《补筑白云亭记》:“……东为‘喝月坪’,古松一本,在轩之隅,苍翠如盖。”与松风意象相近,雨中松林也多以表现声响之美,如清代何焯《潬上书屋记》:“‘听雨楼’,桐响松鸣,时时闻雨”;明代施绍萃《西佘山居记》载:“登此,则‘三影斋’之梅……‘春雨堂’之松竹,无不可坐而致也”。松雪组合,不仅表达了雪压青松的景色,更以松柏傲雪凌霜的品质寄托了个人的情志,如明代马世俊《晓园记》:“其堂之右,为‘绛雪斋’,柏屏萝径,灌水周期”;清代郭嵩焘《郭嵩焘日记》:“其面城一楼,上有‘松雪’二字,为董文敏手迹”。

2.4 以松柏相关的诗词典故题名

2.4.1 岁寒意象

《论语·子罕》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109私家园林中以“岁寒”意象题名的景点也比较常见,如范仲淹私园的岁寒堂,张约斋桂隐的苍寒堂,隐趣园中以岁寒三友题名的岁寒亭等。《吴郡图经续记》:“(范文正公义宅)有西斋已百载,二松对植,扶疏在轩……乃命斋曰岁寒堂”;南宋张《约斋桂隐百课》:“苍寒堂,青松二百株”;元代胡助《隐趣园记》:“东有松、竹、梅,结亭其间,曰‘岁寒’”;明代苏志皋《枹罕园记》:“斋旁构亭者二,各一间,东扁曰‘岁寒’,环植松柏……”;明代李开先《后知轩记》:“中设一扁,名以‘后知轩’。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岁寒然后知……”;明代李维桢《绎幕园记》载:“……‘岁寒亭’,柏为之,枝条扶疏,轮盘纡,不设帘栊。帷帘而绿阴长合,黛色可餐,君子有心如是”。

2.4.2 得真意象

《荀子》曰:“桃李茜粲于一时,时至而后杀,至于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真矣。”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招隐》诗云:“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以松柏“得真”意象题名的景点如南宋赵秉文《遂初园记》:“少南,竹柏森翳,有亭曰‘翠真’”。明代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囿尽,缚四桧为幄,曰‘得真亭’。”其《咏拙政园诗》云:“手植苍官结小茨,得真聊咏左冲诗。支离虽枉明堂用,常得青青保四时。”[27]

2.4.3 抚松意象

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词》曰:“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明代黄汝亨《绎幕园记》:“折而西,为‘揽辉台’,谡谡长松,盘桓可抚。”明代王稚登《寄畅园记》:“含贞斋阶下一松,亭亭孤映,既容贞白卧听,又堪渊明独抚。”[28]明代吴国伦《北园记》:“……于是因冈培土,架为‘抚松台’,高万仞,广视堂深倍之。”明代汪道昆《季园记》:“……又上为抚松堂,视怀橘差小。”这里的抚松台、抚松堂即以抚松意象题名的景点。

3 景点题名与松柏的第三性质

“真、善、美这类价值,不同于事物大小、形状之类的第一性质,又不同于颜色、滋味之类的第二性质,而是‘第三性质’。”[1]361在中国的造园中,通过文字的表现与景观的表现同等重要,如果无视由文字表现的意境,就等于没有观赏庭园之景[29]。园林景点题名中松柏作为文字符号,第一性质主要表现为名称、数量等;第二性质主要表现为色彩、姿态和生态作用等;第三性质则主要表现为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特殊的精神文化心理,如听松、岁寒、松鹤等意象重点表达的是园主内心的情感世界。

3.1 推崇隐逸文化

“从中国古典园林史来看,隐逸文化乃是文人园林之母。”[30]691从约斋桂隐、道隐园、耕鱼轩、隐趣园、归田园居、渔隐等众多园林名称中就可以非常直接地看出园主人的隐逸思想。“幽人即韵于松寮,逸士弹琴于篁里”(《园冶·借景》)就是直接以松竹来表达隐逸情怀。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巢父、陶弘景、陶渊明等隐逸思想的代表人物对后世文人的造园思想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对松柏景题的影响也非常深远。晋皇甫谧《高士传》:“巢父者,尧时隐人也,山居不营世利,年老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故时人号曰巢父。” “在汉代,巢父已被推举为中国隐逸文化的始祖”[30]692,金学智认为:《园冶·相地》中“足征市隐,犹胜巢居”中的“巢”即指“巢父”。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31]。晋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躬耕南田,松菊为伴。私家园林松柏品题中广泛应用的 “松巢意象”“松风意象”和“抚松意象”多为表达对巢父、陶弘景、陶渊明等隐士生活的精神追求。

3.2 追求高尚人格

“松柏姿态挺拔,不怕风雨,严冬酷暑,针叶青葱,风愈急而枝愈劲,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傲然不屈的精神。”[32]先秦时期松柏这些优良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就被人们发现,并赋予其明确的人格内涵,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通过对松柏不畏风霜的礼赞,表达了对高尚道德情操的追求,开创松柏比德之先河。荀子则进一步明确把松柏比喻为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也表达了对松柏内在道德情操的赞赏。成书于西汉初期的《礼记·礼器》载:“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其后南朝宋的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凌霜犹茂。”这些描述均是以松柏历霜弥坚、经冬不凋之质比德于君子坚贞不屈、坚韧不拔之节。私家园林松柏景题中应用广泛的“岁寒意象”“后知意象”“得真意象”“松雪意象”等就是表达中国古代文人的这种比德思想。

3.3 表达佛禅意境

“修禅者倾向远离尘世喧嚣,去发现纯真的性灵,以达道见性、回归自我,松林正为参禅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生活空间。”[33]如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堂之北偏杂植花药,缭以周垣,上覆古松数十株,名‘馆松庵’。”唐代王维《登辨觉寺》曰:“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34]。清代袁于令 《西楼记·捐姬》:“听松风梵音,偶来萧寺,看他疏写千张纸。”寺庙僧人吟诵经文的声音与松风相和,禅意无边。王世贞《弇山园记》载:“……转而南一室,世尊坐莲花俨然,名之曰‘梵音阁’,借紫阳壁顶松风名也。”以松风意象题名的“梵音阁”,就表达了类似的禅意。禅宗还有一个与松柏有关的公案故事,即赵州从谂禅师以“庭前柏子树”回答“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的公案:“禅师启发人从眼前之柏中获得‘悟’的契机,使人‘蓦然心会’”[35]。元代狮子林中的“指柏轩”即以该公案故事命名:“……今‘指柏’之轩、‘问梅’之阁盖取马祖、赵州机缘以示其采学(元·危素《师子林记》)。”明代吴亮在《止园记》中有“柏屿”的描述:“折而东,得曲涧,缕石焉而渡,曰柏屿;古柏数十株,翠色可餐”[36]。其《柏屿》中的“要知台上柏,即是庭前树”诗句也同样源自赵州指柏的公案故事。

3.4 企盼健康长寿

与“岁寒后凋”一样,长寿也是松柏的自然本性。《史记》载:“松柏为百木长也而守宫阙”,是长生的象征,民间最常用的祝寿语就是“寿比南山不老松”。私家园林种植松柏,其美学价值是多方面的,如“松鹤组合”和“松石组合”的景题除表达上述隐逸和比德等美学思想外,在一定程度上,也隐含着对健康长寿的企盼。据《神境记》载:“晋荥阳郡南石室中,隐居着一对夫妇,室后有孤松千丈,这对夫妇年岁数百,死后化为双鹤,绕松而翔,故有‘松鹤延年’之说”[37]。文人园林喜欢养鹤除了它“清白高洁,超然不凡”之外,“在传统文化中,鹤是长寿的吉祥物”[30]376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云林石谱序》曰:“仁者乐山,好石乃乐山之意,盖所谓静而寿者”,“石”与“松”“鹤”一样也往往和长寿联系在一起,表达企慕延年益寿的吉祥祝愿。

4 结论

1)唐代及以前的私家园林中以松柏题名的景点记载较少,宋元时期开始增加,至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2)历代私家园林景点题名中以松柏名称直接题名的最多,其次是以松风意象、岁寒意象、数量意象和松阴意象题名。唐代及以前的景点多以松柏的名称直接题名,宋元时期的景点题名方式开始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中以岁寒意象题名最多;明清时期松柏题名意象最为多元,除了直接以松柏第一性质(名称和数量)直接题名外,以松风意象题名最多。

3)松柏景题的精神内涵(第三性质)非常丰富,其中松风、松巢、抚松等意象主要表达了历代文人对隐逸理想的寄托;岁寒、得真、松雪等意象主要表达了士人阶层对高洁人格的追求;松鹤、松石等意象有企慕健康长寿的含义;此外,还有一些题名表达了佛理禅思的寓意。

表格来源(Sources of Tables):

文中表格均由作者整理。

猜你喜欢

松风私家园林松柏
松柏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隔离的松风
北京老城内私家园林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宋彦军书画作品
Repulsive Effect for Unbound High Energy Particles Along Rotation Axis in Kerr-Taub-NUT Spacetime∗
冷汗
中国园林前世今生
扬州小盘谷私家园林建筑特色分析
太行的松柏九州的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