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我之笔见证上海民政蓬勃发展30年

2019-12-05任炽越

中国民政 2019年19期
关键词:服务网进社区民政

□ 任炽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政事业改革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有幸在民政改革深化的年代,成为一名民政人,加入上海民政的行列,参与并写下上海民政的无数个“第一”,成为民政改革发展洪流中的一滴小水珠,见证新时代民政改革大潮的涌起。

1984年:上海民政在全国率先形成“四个层次一条龙”

1984年,民政部在漳州召开全国福利事业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会,提出城市福利事业发展要实现“四个转变”并积极创办乡镇福利设施。上海市民政局积极贯彻民政部漳州会议精神,专门召开贯彻落实大会并下发文件,在政策上倾斜,在经费上资助,大力发展上海市社区福利服务设施。经过三年推进,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委会)四个层次的服务网络,为各类民政服务对象生活带来便利。民政部对此给予充分肯定,称赞为“四个层次一条龙”的上海经验。

当时,我在民政局办公室工作,闻讯后即刻去相关业务处室采访,深入区、县了解情况。获得材料后,我立刻撰写了《上海形成多层次社会保障网络》新闻稿。1987年8月17日,《人民日报》在要闻版头条,以较大篇幅刊登了这条新闻,《人民日报〈海外版〉》同时刊发。报道说,上海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形成了残疾人安置服务网、老年人服务网、残疾儿童服务网、拥军优属服务网、精神病患者服务网等服务网络,办起了2500余个各级各类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安置残疾人18000余人,收养孤寡老人5000余名,收养寄托残疾儿童1000余名,还有更多的服务对象在服务网络中得到服务。报道刊发后,在全国民政系统引起热烈反响,前来学习、参观者络绎不绝。

1987年:上海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走在全国前列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上海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也呈现出蓬勃景象。至1987年底,上海市农村福利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全国率先实行乡镇敬老院普及,原有贫困户基本脱贫,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基本安置就业。民政部领导在考察后,称赞上海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走在了全国前列。

得知情况后,我心想一定要让社会与广大群众知晓这三个来之不易的“硬指标”,通过宣传,扩大民政工作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关心民政、支持民政,推进民政工作进一步发展。经过深入采访形成稿子后,我一直在琢磨,如何让报道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这时,春节将近,报纸上已开始陆续刊登各行各业的总结性报道。于是,我马上想到了党报。党报具有权威性,影响大,如果能登上党报版面,一定会产生更大的效果。我立即与《解放日报》农村部记者取得联系,他听了我的介绍后,兴奋地说这个题材好,以前报道经济工作得较多,农村社会保障报道得不多,应该让读者多了解上海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情况。

稿子发出没几天,进入了春节假期。节前我曾去电该记者,询问稿子处理情况。他答稿子非常好,已经下发。大年初三早晨,我打开收音机,边听早新闻边与女儿在床上玩,当播到本市报刊摘要时,只听播音员说,据《解放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上海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走在前列:已办起近500家福利工厂,敬老院增加到近200所,5000多户贫困户基本脱贫。我听后一下子高兴地从床上跳了起来,来不及洗脸,立刻奔出去买了一张当日的《解放日报》。节后上班第一天,《解放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成了同事间互相拜年的话题之一。

2000年:上海经验与居家养老的提出

2000年,上海市民政局在发展机构养老的基础上,汲取国外养老经验,根据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部分区及街道试点成功后,率先在全国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受到广大老年人的欢迎。当时我已调任局社会福利处,正好分管上海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通过起草文件、制定方案,研究补贴对象与等级,协调相关部门落实优惠政策等工作,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一步一步落实,为更多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2004年12月底,上海市已有223个街道(乡镇)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月服务老人数达2.6万人,年补贴经费达1700多万元,初步建立起全市性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随着工作的推进,我总结了上海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经验与不足,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在城市如何进一步发展,作了一些思考。工作之余,我撰写了《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思考》,先在民政部《社会福利》杂志刊登,随后我又将稿子寄给《人民日报》理论版。2005年5月9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在中间显著位置刊登了这篇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稿子,题目改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福利模式”,文章分为“居家养老服务适合我国国情”与“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思路两大部分。文章提出,居家养老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特点,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并提出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要点:循序渐进、合理分工、构建网络、加强培训、完善政策等。

当天,中国新闻社向海内外发通稿,称《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居家养老服务适合中国国情。这是《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第一次提出并肯定居家养老服务适合国情的文章与观点,为促进全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及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人民日报》理论版的文章与中新社介绍文章要点的通稿,被国内外许多媒体、网站转载,文章的一些观点,也被后来研究居家养老服务理论的文章引用。

2005年:上海民政率先开展“救助管理进社区”

2003年8月1日,国务院《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将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的救助管理,对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实施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制度。新的救助制度实施后,街头曾一度出现救助力量分散,社区知晓率不高,社会发动面不广的现象。

2005年初,上海市民政局针对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积极贯彻民政部“积极救助”的工作方针,会同公安、城管等部门,在全国率先开展大力推进救助管理进社区工作。随后又联合下发文件,提出三年内在上海市街镇全覆盖的工作目标。救助管理进社区后,打破了以往以条为主的工作模式,在街镇设立救助管理咨询服务站,建立社区层面民政、公安、城管等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整合社区资源,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编织横向到边,竖向到底的救助管理服务网络。

当时我正在局社会福利处分管此项工作,当救助管理进社区工作进展顺利,初见成效时,我撰写了《上海市3年内实现救助管理咨询服务站全覆盖,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现代救助管理新格局》新闻稿,发往《中国社会报》,报纸很快在2007年3月1日的头版头条刊出。

推进救助管理进社区,实行“先市区后郊区”“先街道后乡镇”的工作原则。截至2008年底,上海市市区所有街道(镇),郊区(县)政府所在地的街道(镇)已全部设立社区救助管理咨询服务站。我把这一情况告诉《中国社会报》记者,他建议再写一篇上海开展救助管理进社区的连续报道。随后,在《中国社会报》2009年2月12日的头版头条,《依托社区、形成合力、广泛发动,上海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救助管理网络》的报道发表,同时配发评论《提高救助管理效率的良好模式》。评论指出,实践证明,上海建立形成的条块结合、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现代救助管理服务网络,既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也为世博会的召开做好了积极的准备工作,是提高救助管理效率的良好模式。

自1984年进入上海市民政局,我在民政系统工作近30年,这段时间正是民政事业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阶段。我记录了民政在这个大好时代发展的足迹,这是我一名普通民政人的荣幸。

猜你喜欢

服务网进社区民政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别样的春节,一样的温情——在“就地过年”中感受“民政温度”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中国听障儿童服务网开通助听器免费借用服务
仪征市:三位一体抓服务 推进侨务进社区
社区治理如何密织服务网——成都安公社区划了“五条线”
海峡姐妹杂志社送健康进社区
宜川社区鉴定 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落地见效
母乳喂养进社区
筑牢基层服务网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