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纳吸绵微型填塞法治疗鼻腔深部出血的综合护理效果分析
2019-12-05黄贇
黄贇
(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 上海 200438)
鼻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为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一旦出血应及时确定出血部位,并进行快速有效止血,但传统止血方法以前后鼻孔填充,填充后患者疼痛明显,且对于鼻腔深部出血效果不佳,而目前临床上鼻内镜技术发展迅速,为鼻腔深部出血提供了有效治疗方式[1]。其中鼻内镜下纳吸绵微型填塞法应用广泛,且无需取出,避免取出时出现疼痛或出血情况,应用价值较高,但是患者存在个体差异,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服务。本文选择鼻腔深部出血患者,全部患者接受鼻内镜下纳吸绵微型填塞法治疗,探究不同护理方式对患者恢复的影响,旨在为患者预后恢复提供科学护理服务,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鼻腔深部出血患者72例,随机对患者进行编号,利用抽签法分组,对照组36例、实验组36例。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22~75岁,平均(43.73±2.92)岁,其中嗅裂区出血5例,中鼻道区出血23例,下鼻道中后部出血8例;实验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23~75岁,平均(43.89±2.65)岁,其中嗅裂区出血6例,中鼻道区出血22例,下鼻道中后部出血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差异不显著,可比较。
纳入标准:鼻内镜检查显示鼻腔后外侧出血患者;神志清楚且语言能力正常患者;对研究了解且自愿参与患者[2];排除标准:伴有耳鼻咽喉科肿瘤患者;并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严重过敏体质患者[3]。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鼻内镜下纳吸绵微型填塞治疗,接诊后进行鼻内镜检查,确定出血点,患者仰卧,鼻腔麻醉,具体使用地卡因肾上腺素,利用吸引头清理鼻腔,确定鼻腔深部出血点位置,随后将纳吸绵剪成4块,依次塞入出血位置,并利用吸引头吸干,保证其压紧,全部患者2周内不得清理鼻腔,填塞物自行排出即可。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鼻腔状态,了解是否出现渗液或再出血情况,叮嘱患者遵医嘱服用止痛药物,遇到不适情况及时联系医护人员;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心理干预,护理人员评估患者情绪状态,与患者密切交谈,并引导家属为患者创建支持体系,多陪伴患者,分享快乐经历,转移患者注意力,进而缓解疼痛;强化出血风险评估,密切观察患者填塞情况,在填塞物去除后观察出血情况,若出血量超过40ml且止血困难,则需要再次填塞;感染预防,填塞后定期检查,判断填塞物及创面恢复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感染风险,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可适当给予抗生素抗感染处理。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评估,参照文献制定标准,具体分为如下三个等级:显效:护理后患者疼痛基本消失,预后填塞物撤出后未出现或从鼻腔中出血<5ml;有效:护理后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预后填塞物撤出后出血5~20ml;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加重。前两个等级占比相加为护理总有效率[4]。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见表。
表 护理效果比较[n(%)]
3.讨论
鼻腔深部出血临床较为常见,起病较急,需进行及时有效处理,处理时应首先准确确定出血点,鼻内镜技术此方面优势明显,确定出血点后则需有效止血,其中多采取填塞方式,而目前纳吸绵微型填塞法应用广泛,止血迅速且填塞后不易引发面部肿胀、溢泪等情况,患者接受度较高。但是在恢复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环境因素等影响,患者伴有疼痛、再出血等问题,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服务。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4.44%,与对照组77.78%相比较高,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针对鼻腔深部出血,鼻内镜技术可准确确定出血位置,而纳吸绵微型填塞更利于组织愈合,可预防术后鼻腔脱水,缓解干燥情况,且为组织生长提供湿润环境,且其膨胀性良好,更利于止血。同时止血后配合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更佳,从心理、出血预防和感染预防方面着手,改善由于身体不适导致的不良情绪,转移患者对疼痛的关注,缓解患者痛感,并密切观察患者鼻腔填充状态,预防感染和出血发生,保护患者安全,进而更利于其病情恢复。
综上,针对鼻腔深部出血患者,鼻内镜下纳吸绵微型填塞法治疗效果理想,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利于患者恢复,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