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单纯放疗与同期放化疗患者急性不良反应对比分析
2019-12-05陶友谊
陶友谊
(东海县人民医院放疗科 江苏 东海 222300)
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方法是放射治疗,但传统放疗方法不具备良好的放疗效果,5年生存率只达到10%,没有控制局部、远处转移以及复发是失败的主要因素,因此,针对食管癌患者,提高非手术治疗的远期生存率与局控率是非常关键的,具有实际意义[1]。本课题主要对食管癌患者在单纯放疗及同期放化疗中急性不良反应的影响指标评价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是我院2015年02月-2019年02月期间收治的28例食管癌患者,经电脑随机划分为同期放化疗患者与单纯放疗患者,每组各14例,同期放化疗患者包括男、女患者各为7、7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37岁,(60.17±2.35)岁为平均年龄值;单纯放疗患者包括男、女患者各为8、6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35岁,(61.45±3.04)岁为平均年龄值,两组数据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①单纯放疗患者采用直线加速器6-MVX线外照射。并运用头颈肩面罩或者真空袋固定,扫描定位的主要方法是CT检测,在设计治疗计划时主要依据治疗计划系统进行。三野主要应用于胸段病变,T形野与二前斜野主要应用于颈段病变,食管病变上下3厘米在照射范围内,周围外扩食管病灶0.8厘米,对其进行常规分割,每周5次,1次2Gy。同期放化疗患者的总剂量为DT50Gy,单纯放疗患者总剂量为DT70Gy。②同期放化疗患者予运用PF方案,第 1天顺铂每平方米75毫克,第2~5天氟尿嘧啶每平方米600毫克,放疗开始后应用于第1、28、49、70天,需治疗4个周期,其中2个周期需完成3例,3个周期完成2例,其他患者需完全完成化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单纯放疗及同期放化疗中急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依据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评价患者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单纯放疗及同期放化疗中急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同期放化疗患者比单纯放疗患者相比,肠胃反应,对骨髓起到抑制作用具有显著差异,P<0.05。发生放射性食管炎的概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单纯放疗及同期放化疗中急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2.2 比较在不同营养状况下炎症指标患者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
人血白蛋白正常组大于Ⅰ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血红蛋白正常组大于Ⅱ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BMI正常组大于Ⅰ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总淋巴细胞计数正常组和轻度低下组大于Ⅰ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较低,见表2。
表2 比较在不同营养状况下炎症指标患者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n)
3.讨论
食管癌属于恶性肿瘤,临床上比较常见。患者若于中晚期就诊,将会失去手术机会,需给予放疗。但常规放疗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化疗方案与用药剂量仍然没有达到统一标准[2]。食管癌的放射敏感性直接对放射的预后效果造成影响,经过治疗后,肿瘤的消退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率,所存在的差异相对明显,在对食管癌放化疗敏感性进行预测时,仍然不具备完善的预测方法与有效的方法,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实践。目前,很多医学专家表明,同期放化疗治疗方法,能够对食管癌患者进行局部控制,有利于提高生存率,降低远处转移率,但增加了治疗毒性,无法确定生存率的时间限制,从而延长治疗疗程。人血白蛋白作为营养状况指标中的独立指标,会对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患者造成影响,应在放化疗前,给予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患者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能够强化患者治疗耐受性,降低发生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概率。总淋巴细胞计数会直接影响到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患者的血液系统,在总淋巴细胞计数上升的同时,能够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应对放化疗患者,给予营养支持,提升患者免疫力。本次实验采用PF方案展开同期放化疗,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生存率[3]。研究结果显示,同期放化疗患者比单纯放疗患者相比差异显著。肠胃反应,对骨髓起到抑制作用,发生放射性食管炎的概率基本相同,3、4级毒性反应具有较低的发生率,患者存在良好的耐受性。人血白蛋白正常组大于Ⅰ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血红蛋白正常组大于Ⅱ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BMI正常组大于Ⅰ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总淋巴细胞计数正常组和轻度低下组大于Ⅰ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又降低趋势。
综上,与单纯放疗方法相比,给予食管癌患者同期放化疗,能够更好的控制局部,有效提升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强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