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危险因素与用血量的相关性分析
2019-12-05李国明胡文静通讯作者王梦圆
李国明 胡文静(通讯作者) 王梦圆
(1 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03)
(2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江苏 南京 210004)
(3 南京医科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产后出血是剖宫产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产后出血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1]。产后出血的病因通常归为四类:子宫收缩乏力、生殖道裂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2]。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往往进展迅速极其凶险。因此,做好产前危险因素的评估,准备足够的血液,是保证产妇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我们分析剖宫产出血危险因素和用血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2016年11月-2018年4月因剖宫产输血(以红细胞为主)的产妇453例,产妇年龄21~47岁(平均年龄31岁),宫缩乏力90例,胎盘因素:中央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含胎盘穿透)共177例,凝血功能障碍6例,多胎妊娠35例、疤痕子宫43例、其它(胎盘早剥、胎儿宫内窘迫、巨大儿、重度子痫前期等)102例。以上因素合并生殖道裂伤35例。所有产妇均救治成功,无死亡病例。
1.2 方法
根据以上高危因素分别计算占剖宫产总用血人次的百分比、用血量,大量用血比率。输血标准为:出血量>1000ml或血红蛋白<70g/L。大量用血(massive transfusion,MT)是指:24h内用血量达到患者总血容量,或4h内用血量超过患者总血容量的1/2[3]。我们将4h内输注红细胞量≥10U和24h内输注红细胞量≥20U者纳入MT组[4]。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 各病理产科危险因素与用血量的相关性
经LSD(最小显著性差异法)法多重比较发现,凝血障碍者用血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余8类因素;胎盘植入用血量显著低于凝血障碍,高于其余7类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因素为同质子集,其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3.讨论
宫缩乏力引起的出血最为常见,输红细胞量4.01±3.28U,也常常合并其它因素,如疤痕子宫、巨大儿、多胎、重度子痫前期等。第一诊断疤痕子宫无MT者,宫缩乏力MT4例、多胎妊娠MT3例、其它因素MT7例,比例均较低。胎盘因素以中央性前置胎盘和凶险性前置胎盘MT者居多,共19例。胎盘植入MT13例,MT率32.5%,仅次于凝血功能障碍者。凝血障碍者较少见,红细胞用量23.33±15.18U,均为大量用血。以往国外调查提示,在产后出血的病因中:宫缩乏力占70%、生殖道裂伤占20%、胎盘因素占10%、凝血功能异常占1%[2]。而我们的调查中胎盘因素的比例显著高于文献。我国二胎政策放开后,前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多次流产、产妇的年龄偏大等因素都导致胎盘因素的产妇增多。
我们统计中发现,产妇往往合并多种诊断,比如宫缩乏力常常合并会阴裂伤、巨大儿、疤痕子宫、双胎、重度子痫前期等,宫缩乏力也常合并胎盘因素,会阴裂伤和子宫破裂也都合并在其它诊断中,因此不易计算各种因素的确切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凝血功能障碍虽然所占比例最低,但出血量大最为凶险。在6例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妇中,3例为产前纤维蛋白原降低,分别为1.18g/L、1.87g/L和1.25g/L,同时有APTT延长(1例)和PT延长(2例),术前已补充纤维蛋白原,但由于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供应不足,且未输注重组Ⅶ因子(rFⅦa),造成大量出血,其中2例切除子宫;另3例产前凝血功能正常,但生产过程中和产后发生DIC,1例切除子宫。异常分娩由于激活大量促凝物质,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受抑制,易发生急性DIC。术中一旦发生DIC,应迅速补充凝血因子。但在血液资源偏紧的大环境下,各医院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的常储备不足。笔者建议有产科的医院一定要做好各类血液制剂的储备。
对产前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凝血功能监测,预置球囊、充分评估失血量;产程中及时发现各种意外情况、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可积极应对各类产后出血。我们通过对各种病理产科剖宫产的输血因素分析,基本了解了各种情况下的输血量,提前做好血液储备,确立用血应急预案并有效执行,可充分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