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围产期管理在降低剖宫产率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9-12-05康昭海肖锦艳通讯作者
康昭海 肖锦艳(通讯作者)
(岳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 湖南 岳阳 414000)
我国剖宫产率增加的原因比较复杂,围产医学的兴起,剖宫产技术的发展,初产妇比例上升,巨大儿和孕妇肥胖明显增多,而瘢痕子宫和臀先露孕妇的剖宫产率高达95.4%,产妇对分娩疼痛的恐惧,孕产妇及家属对剖宫产的利弊认识存在误区;医疗资源缺失,助产士不足,先进助产技术培训不到位。因此,为了保障母婴安全,必须规范围产期管理,采取多种综合措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1.资料与方法
1.1 剖宫产高危因素分析
通过对我院2013年-2015年剖宫产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导致剖宫产的高危因素;见表1。
表1 2013年-2015年4426例剖宫产因素分析
1.2 研究对象
2016年1 月-2017年12月在我院门诊产检并最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
1.3 研究方法
(1)孕妇管理方面:加强全员的孕期营养宣教及孕期营养门诊管理,严格控制体重,对于高危人群如微胖、BMI比较高者,PCOS患者、GDM患者等需要专门营养师进行管理,严格控制体重,降低巨大儿比例,增加自然分娩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
(2)运用现代产科新的服务模式:规范孕妇学校课程的宣教,让孕妇先了解分娩知识,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待产过程中给予产妇生理、心理、精神、体力全方位的支持,同时开展导乐、陪产、分娩阵痛的应用、各种自由分娩体位等,有助于降低首次剖宫产率。
(3)既往剖宫产史孕妇的管理:充分评估阴道试产风险,做好急诊剖宫产准备,规范瘢痕子宫经阴道分娩流程,鼓励瘢痕子宫经阴道试产。
1.4 统计学方法
1.4.1 比较规范围产期管理前后,总剖宫产率,瘢痕子宫因素、产程异常因素、多胎妊娠因素、巨大儿因素、社会因素、胎位异常因素、胎盘脐带羊水因素、妊娠合并症因素、胎儿宫内窘迫因素剖宫产率,VBAC率,首次剖宫产率等。
1.4.2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规范围产期管理前后分娩总量,总体剖宫产率,VBAC率相关数据比较,见表2。
表2 规范围产期管理前后总体剖宫产率,VBAC率相关数据比较
2.2 规范围产期管理前后产程异常因素剖宫产率、多胎因素剖宫产率及瘢痕子宫因素剖宫产率比较,见表3。
表3 规范围产期管理前后产程异常因素、多胎因素及瘢痕子宫因素剖宫产率比较(%)
2.3 规范围产期管理前后胎儿宫内窘迫因素、胎盘脐带羊水因素、胎位异常因素、社会因素、巨大儿因素、妊娠合并症因素、首次剖宫产率比较,见表4。
表4 规范围产期管理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
2.4 规范围产期管理前后产科质量比较,包括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比较,见表5。
表5 规范围产期管理前后产科质量变化分析[n(%)]
3.讨论
3.1 控制剖宫产率意义
剖宫产可有效解决难产及产科危急重症,是处理产科并发症和合并症的有效方式,在保障孕产妇及新生儿生命安全方面有重大贡献。但研究证实,当剖宫产率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并不能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反而会增加短期和长期的并发症,尤其是再次妊娠后重复剖宫产次数与胎盘植入风险呈正相关。
3.2 疤痕子宫因素的变化
实施前后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分析:目前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因很多,如剖宫产技术的发展、手术安全性增加、婚育理念的改变、初产妇比例上升、处理胎位异常观念的变化、电子胎儿监护技术的过度使用等。同时我院实行规范化围产期管理时期,正好“二孩政策”开始实施,实行规范化围产期管理前后剖宫产率分别为38.82%、38.94%,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其中一个明显变化趋势就是,疤痕子宫因素剖宫产明显升高,分别为29.87%、46.13%,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这是导致实行规范化围产期管理前后我院总体剖宫产率没有降低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控制首次剖宫产率成为产科工作的核心目标。采取的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尤其在控制社会因素剖宫产、降低导致剖宫产的高危因素方面效果显著,充分体现了产科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管理出效率。本研究结果值得向广大基层助产医疗机构推广,以期提高全省乃至全国的产科质量,保障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