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指导合理输血的有效性分析
2019-12-05李杰张恩翠赵延婷黄中伟
李杰 张恩翠 赵延婷 黄中伟
(1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溧水分院输血科 江苏 南京 211200)
(2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溧水分院检验科 江苏 南京 211200)
外科手术患者在其围术期内非常容易出现大出血情况,而大出血的发生容易致使患者产生凝血功能紊乱,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而在手术期间需为患者及时的输注血液制品,并且还需要科学判断患者的输血时机和所缺失的相关血液成分。然而目前临床中对于输血的标准尚未完全明确,利用凝血功能检测其实时性相对较差。血栓弹力图可以有效判定患者凝血全过程,同时可对患者血栓和出血等发生风险实现科学预测及评估[1]。本文旨在分析通过应用血栓弹力图对患者输血进行指导的应用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院内自2014年1月-2018年12月行外科手术且需要输血的78例,以数字法随机分组。观察组:45例,男女性别比为21/24,年龄区间处于26~72岁,均值(49.6±1.3)岁。对照组:33例,男女性别比为16/17,年龄区间处于24~75岁,均值(48.9±1.5)岁。两组线性资料比较,P均>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其疾病类型对应的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并于术中常规行麻醉诱导及术中麻醉维持。对照组根据患者血常规及凝血四项测定结果对其临床输血进行指导;观察组则应用血栓弹力图对其临床输血进行指导。输血方案如下:观察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以检测仪进行测定,检测间隔时间为1小时,还需对患者的血气及凝血指标进行分析和测定,当凝血因子测定结果显示减少为R值超过10分钟时,在对患者输注血浆时需要根据15ml/kg的剂量进行输注,当MA值>70mm,则需要立即给予1U血小板制品;当Angie值超过72°时,需要给予纤维蛋白原输注,剂量为2g;当Hb下降至70g/L,同时Hct下降至25%以下时,需要给予悬浮红细胞进行输注,剂量为2U。
观察组患者结合血气分析、凝血指标检测以及血常规检测来指导临床输血,当Hb下降至70g/L,且Hct下降至25%以下时需给予2U的悬浮红细胞输注;当Plt下降至50*109/L时,需要给予1U的血小板输注;当纤维蛋白原下降至1.2g/L后需要给予2g的纤维蛋白原输注。
1.3 评估标准
(1)对比两组血液制品的应用情况;(2)对比两组围术期的出血量及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血液制品应用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悬浮红细胞、新鲜血浆、纤维蛋白原、Plt的输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血液制品应用情况对比[n(%)]
2.2 两组围术期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围术期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对比()
表2 两组围术期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对比()
分组 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观察组 45 416.52±102.38 114.53±21.92 14.26±3.17对照组 33 695.49±171.43 146.95±32.65 17.92±4.63 t 21.392 10.9278 4.0624 P 0.000 0.000 0.001
3.讨论
患者在手术期间容易发生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丢失情况,再加上手术过程中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容易造成低体温和PH值下降等,进而诱发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以及术后渗血[2]。因此需要对围术期内凝血功能进行准确评估,在输血中才能确保安全性及有效性。血栓弹力图是一种全血动态化的监测技术,能够实时动态化的反映患者凝血变化,可在各阶段对患者凝血功能进行监测,有利于及早发现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并及时纠正。通过将血栓弹力图应用在围术期患者的输血指导中,可实现对患者凝血的全过程动态监测,一方面有利于避免患者产生凝血功能障碍,另一方面还能够更加科学的指导选择患者的血液制品,有利于控制患者的血液制品输注量[3]。从本次对比结果来看,观察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同时悬浮红细胞、纤维蛋白等血液制品的输注量均少于对照组,也进一步证实血栓弹力图应用在围术期患者输血指导中临床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通过应用血栓弹力图对围术期患者进行输血指导,有利于提高输血的合理性,可防止患者围术期内发生过度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