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行中西药联合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19-12-05南宝郭云良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19年31期
关键词:灵片豆状变性

南宝 郭云良(通讯作者)

(1 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 山东 青岛 266023)

(2 淄博市第一医院 山东 淄博 255200)

肝豆状核变性是神经内科临床治疗常见疾病,该病属于一种常见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该病的发生通常与ATP7B基因突变有关,疾病发生后患者血清中过量的游离铜开始在肝脏中聚集,进而导致肝硬化症状发生[1]。肝豆状核变性通常多发于5~35岁年龄阶段人群,患者在发病后可能出现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智能障碍、反应迟钝、情绪不稳等症状,另外部分患者还伴随有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疾病的发生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程度较大,同时还可能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明确针对性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2]。常规西药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虽具有一定效果,但长期用药环境下患者自身安全不能得到保证,近期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合理拟定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明显提升作用,同时减少了诸多不良反应发生,临床应用价值显著[3-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6)与对照组(n=26)。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为6~37岁,平均(27.26±3.07)岁;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为5~37岁,平均(27.18±3.11)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关于《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指南》[5]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检查结合具体临床表现确诊,患者意识清晰,沟通交流无障碍,所有对象及其家属均知情,且自愿签署同意书,此次获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者;②对所采用治疗药物存在严重不耐受现象者;③存在明显精神障碍或合并有其他精神疾病者;④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者;⑤病案资料缺失,依从性偏低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低铜饮食及保肝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二巯丙磺酸钠进行后续治疗,二巯丙磺酸钠(国药准字H11022374)每次取量每次5mg/kg,每天用药一次,用药方式为静脉注射,患者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肝豆灵片进行联合治疗,其中二巯丙磺酸钠用药方式及时间与对照组无异,肝豆灵片(国药准字Z44020438)每次取量4粒(0.3g/粒),进行3次/d的口服治疗,患者连续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不同用药方式下临床治疗有效率、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差异。其中临床疗效主要参考患者药物治疗后具体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观察指标包括语言、肌张力、共济失调、震颤、舞蹈样动作、步态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等,上述项目均采用0~4分5级评分法进行评价,总分共32分,若最终评价得分≤7分则判定为显效,最终评价得分在8~21分范围内判定为有效,最终评价得分>21分判定为无效。不良反应观察指标包括:皮疹、发热、恶心呕吐、关节疼痛等。肝功能观察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与谷草转氨酶(AST),于晨间空腹状态下取患者肘静脉血液5ml,常规离心处理后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分析

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2.2 用药安全性分析

观察组中西药联合应用后患者仅出现轻微发热、恶心呕吐症状,对照组西药应该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皮疹、发热、恶心呕吐、关节疼痛。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2.3 肝功能状况分析

两组治疗前ALT、AST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肝功能水平对比()

表3 两组肝功能水平对比()

组别 n ALT(U/L) AST(U/L)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观察组 26 28.01±7.33 20.62±5.81 31.83±8.77 22.08±8.92对照组 26 27.89±7.40 24.37±5.94 31.64±8.69 27.47±8.39 t 0.059 2.301 0.079 2.244 P 0.953 0.021 0.938 0.029

3.讨论

临床对肝豆状核变性具体发病机制还尚未明确,主要推测与ATP7B基因突变有关,而中医学认为肝豆状核变性主要属“黄疸”、“膨胀”、“颤病”的范畴,该病病机属先天禀赋不足,肾阴素虚,不能生髓,后致肝血失充,肝风内动,最终导致患者发病,该病发生通常会引发湿热、痰湿及血瘀等病理症状,因此针对该病的治疗应以通腑利尿为主[6]。近年来随着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模式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有学者考虑将该模式应用于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中。

此次为明确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行二巯丙磺酸钠与肝豆灵片联合治疗的效果,共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52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西医联合治疗模式的应用明显提升了临床疗效,降低了诸多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对患者肝功能水平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上述结论与韩辉、姜丹等[7-8]结果基本一致。为探讨联合治疗方案实际临床应用优势,以往临床中针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实施的西药治疗虽能一定程度缓解临床症状,但长时间用药条件下造成的不良反应仍较为明显[9],因此考虑在常规西药治疗模式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进行联合治疗,肝豆灵片的主要组成包括:大黄、黄连、丹参、金钱草、莪术、姜黄,上述中药材对患者机体的氧化损伤均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中大黄凉血解毒、化瘀行气,黄连可降燥泻火,金钱草清热解毒、消肿祛瘀,现代药理学更是证实上述三种药物的应用可明显提高SOD活性,减少氧化产生的MDA含量,进而抑制机体出现氧化还原反应。另外肝豆灵片中的丹参可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姜黄破血行气,同时还能抑制机体对诸多炎性因子的分泌,进而缓解患者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效果,莪术主要具有调理气血的功效,该药物能有效消除自由基,并对MDA的升高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加SOD活性,进而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因此观察组在中西药联合治疗下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考虑到肝豆灵片属于一种中成药,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另外中成药对西药成分有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因此可明显降低西药成分对患者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也是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此次结果,提示中西医联合用药方式较常规西药治疗模式更适合临床应用。

综上所述,针对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二巯丙磺酸钠与肝豆灵片的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性,同时对患者肝功能及预后情况的改善也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灵片豆状变性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六味五灵片防治肝损伤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
征兵“惊艳”
豆状囊尾蚴人工感染家兔效果研究
六味五灵片抗肝纤维化作用的谱效关系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2个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变性淀粉在酸奶中的应用
降脂灵片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脂肪肝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