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Chevrel和Sublay疝修补术治疗中线切口疝疗效分析
2019-12-05周庆康金科支永发张义牛闻宇马明杰任孝德赵春芳
周庆 康金科 支永发 张义 牛闻宇 马明杰 任孝德 赵春芳
(青海红十字医院胃肠外科 青海 西宁 810000)
腹部切口疝成为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2%~20%[1],其发病原因多为切口感染、腹内压力增高和其他全身性因素,如营养不良、肥胖、手术操作不当、黄疸、使用类固醇激素等。典型切口疝容易诊断,复杂或严重的切口疝需要借助腹部CT、MRI、超声等辅助检查协助诊断。有利于术前判断疝囊容积和腹腔容积,评价腹壁强度及弹性,以有助于切口疝的临床治疗[2]。切口疝一般不能自愈,并且随着时间延长和年龄增长,心肺疾病、前列腺疾病、便秘等导致腹压增高因素疾病发病率的上升,腹壁薄弱范围扩大或腹壁强度下降导致切口疝逐渐加重,手术是治疗切口疝的首选治疗方式[3]。传统开放式手术包括:(1)腹壁肌肉前放置(Onlay);(2)腹壁缺损间放置(Inlay);(3)腹壁肌肉后(腹膜前间隙)放置(Sublay),以及近年来发展的“三明治修补法”等[4]。KE.H.H.Mommers等[5]研究表明改良Chevrel疝修补术在中线切口疝治疗中,对于手术技术难度、住院时间、切口并发症、复发率和术后生活质量等,均达到适度范围,可有效降低巨大切口疝术后出现腹腔间室综合征、血清肿等严重并发症风险。本研究根据我院近三年收治的中线切口疝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分析,以评价和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为中线切口疝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53例中线切口疝患者。其中改良Chevrel疝修补术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46岁,体质量平均(62±7)kg,初发疝15例,复发疝1例。术前CT及超声检查测量腹壁缺损大小:疝环内径4~12cm,腹壁缺损面积约16~126cm2。Sublay疝修补术患者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22~76岁,平均48岁,体质量平均(63±8)kg,初发疝13例,复发疝2例。术前CT及超声检查测量腹壁缺损大小:疝环内径4~11cm,腹壁缺损面积约18~118cm2。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疝环缺损大小及疝发生的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手术适应证参考《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标准[6]。
改良Chevrel疝修补术:游离腹直肌前上方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直到腹直肌外侧缘内侧2~3厘米,显露前直肌前鞘。根据疝的宽度,在前腹直肌前鞘上做一个椭圆形切口,大部分位于直肌内侧缘的2~5厘米,腹直肌前鞘内侧部分的肌肉纤维和肌腱锐性分开并翻向中线,此过程在对侧重复,疝囊组织回纳腹腔,将左右两侧游离翻转的腹直肌前鞘用2/0聚对二氧环己酮缝线(PDS)连续缝合。这个缝合线“关闭”腹部并提供修复的第一层。这个新的后层的任何小缺陷都用可吸收缝线闭合。第二层是由薇普网片(15×15cm)填充,用双针Prolene2/0线缝合补片与腹直肌前鞘外侧部分,一条缝合线固定在左侧,反向连续固定补片与腹直肌前鞘于对侧汇合打结固定。在这个过程中,缝合线上有一些张力,所以腹壁外侧肌肉略微拉伸,通过操纵补片网格的张力和大小,有可能影响腹部轮廓,补片必须平放在直肌上,没有任何褶皱。然后用剪刀修剪多余的补片,在连续缝合的外侧缘留下大约1.5厘米的补片,用单针Prolene2/0线线将补片边缘间断缝合到前鞘外侧缘“重叠”重叠加强固定,沿切口两侧放置两根负压引流管置切口最低点,皮肤及皮下组织用可吸收连续缝合关闭,手术结束。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术后疼痛、肠道损伤、血肿、切口感染、复发率等进行分析。
表 改良Chevrel疝修补手术和Sublay疝修补手术各指标对比
2.结果
两组手术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术后疼痛、肠道损伤、血肿、切口感染、复发率等方面进行比较,P>0.05,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改良Chevrel疝修补术与Sublay疝修补术相比,能达到同等有效的手术效果,并且在手术易操作性和降低手术并发症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见表。
3.讨论
改良Chevrel疝修补手术,术野清晰,不进行腹腔内操作,避免了腹腔内的粘连分离,降低肠管损伤发生概率,手术操作在腹壁组织浅层进行,操作难度相对较低,避免深部血肿形成而难于处理的尴尬局面;手术关键在腹直肌前鞘翻转,无张力修补形成自体补片,腹直肌前间隙补片的展平固定同样是手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