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会写:领导干部的基本功
2019-12-05中共山东省东平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玉堂
〉〉〉〉〉中共山东省东平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王玉堂
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广大党员、干部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能说会写基本功,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领导干部作为治国理政的“关键少数”,担负着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不仅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不仅要能干会干,也要能说会写。在现代政治文明中,领导干部的人格力量对于做好领导工作越来越重要,而“说”和“写”正是领导干部人格力量的重要元素。也就是说,做好领导工作,“说”和“写”都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不仅如此,卓越的领导智慧、高超的领导艺术一旦与优美的语言、文字结合,还会产生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领导魅力。因此,对领导干部而言,脑瓜子、嘴巴子、笔杆子永远是最重要的“装备”;用脑瓜子思考、谋划和决策,用嘴巴子和笔杆子表达思想、陈述观点、亮明立场和主张,进而形成共识、获得支持、推动落实。
一、“说”的能力很重要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其义就是要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主张。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把“会说话”与“话篓子”划等号,其实“名嘴”与“贫嘴”是两码事。语言承载思想,嘴巴展现魅力。好言不在多,贵在说到点子上,说到关键处,说到心里去,说得人服气。
(一)为什么要“能说”
清人纪晓岚才华横溢,以善辩著称,时人夸他是铁齿铜牙,曾辩倒天下无数名流学士。其死后,嘉庆皇帝曾御赐碑文:“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相传他年幼时与小伙伴们在路边踢藤球,一不小心把球踢进了路过的县太爷的轿子里,并且砸中了县太爷的乌纱帽,吓得小伙伴们不知所措,慌忙散开。而纪晓岚则不紧不慢地走上前去,想把球要回来。纪晓岚恭恭敬敬地说:“大人政绩卓著,百姓生活安乐,所以小辈们才能在这里玩球。”县太爷一听,气马上消了一半,他笑着说:“真是个小机灵鬼!这样吧,我出个上联给你对,要是你能对得上来,我就把球还给你。”
县太爷环顾四周,出了上联:“童子六七人,唯汝狡!”纪晓岚眉头一皱,对出了下联:“太爷二千石,独公……”
“独公什么?赶快说啊!”县太爷问。
“您要是把球还给我,就是‘独公廉’;要是不还,便是‘独公……’”
不等纪晓岚说完,县太爷不由得哈哈大笑。他一边把球还给纪晓岚,一边笑骂:“好小子,真有你的!我才不中你的圈套当‘独公贪’呢!”
纪晓岚小小年纪,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在县太爷面前有尊严地讨回自己的心爱之物,实在令人称奇。
古人云:“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说”的能力历来就受到中外政治家、思想家的重视。儒家强调,“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墨家主张将“辩乎言谈”作为选贤任能的标准,墨子本人就是一位言辞犀利的雄辩家;荀子则将“口能言之,身能行之”的人视为“国宝”。“会说”,不仅三言两语就能切中要害、打动人心、引起共鸣,而且可以展现领导干部的自信与能力、思想与视野、智慧与艺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心路历程、雄才伟略。否则,越是滔滔不绝,往往越让人听起来云山雾罩、不明就里,甚至招致反感。“会说”,是一个人知识积累、思想水平、工作历练、人生感悟的综合反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领导干部的个人素养、公众形象和领导水平,体现着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和落实、执行决策的能力。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深谙“说”的技巧、练好“说”的功夫、提高“说”的能力。
(二)何为好“话风”
“话风”就是说话的做派和风格。良好的“话风”,不仅是领导干部自信与能力、思想与视野、智慧与艺术的展现,更是其真情实感、心路历程、雄才伟略和人格魅力的自然流露,同时还是掌握领导工作话语权的重要前提。“话风”源于作风,连着党风、政风和民风。培养好的“话风”,说到底就是要改进作风和文风。
1.说短话。开短会、讲短话,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领导干部说短话,体现的不仅仅是作风、文风和“话风”,更是素质、能力和水平。毛泽东同志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的碑文,只有114个字,却反映出一部中国近代史。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当选国家主席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全文不到3000字,用时不到25分钟。篇幅不长,却重点突出,9次提及“中国梦”、44次提到“人民”,赢得了10余次热烈的掌声。大道至简。越是简短的话,往往越是凝结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说短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尽量使用短句子。毛泽东同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巧比妙喻,邓小平同志“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殷殷嘱托,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谆谆告诫,简短精妙,言简意赅,很容易走心入脑,让人难忘。当然,说短话并不是简单地限制时间,更不是唯短是美,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内容决定形式,宜短则短,宜长则长,“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说实话。说实话,就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夸大、不缩小,客观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口是心非、阿谀奉承,不华而不实、夸夸其谈,不哗众取宠、蛊惑他人;说实话,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和了解的基础,失去它,就失去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资格;说实话,彰显的是一种传统美德、一种政治品格、一种责任担当、一种素质能力;说实话,就是要敢于坚持真理,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勇于发声,用自己的话语权,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要排除私心杂念,敢于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鼓励说实话,是一个共产党人的政治胸怀。毛泽东同志一贯坚持提倡说实话、不说假话,并告诫全党:“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
3.说新话。俗话说:“好话重三遍,鸡狗不待见。”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再好的讲话,再优美的语言,说得多了也没有人愿意去听。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说话必须要有新意,就是要力求思想深刻,不落俗套,不人云亦云;就是要少说“普通话”、多讲“地方话”,少说“书”话、多说“人”话,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让人听了感觉新鲜、解渴、管用。这里所说的新意,既包括说在探索规律、认识真理上有新发现、讲前人没有讲过的话,又包括把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上说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的话;既包括角度新、材料新、语言表达新的话,又包括说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话。当然,说新话并不是要去刻意求新,甚至搞文字游戏,更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背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去标新立异。
新由心来,言为心声。说话前,对想说的内容要事先进行缜密思考,形成基本的思路和框架,即使是旧主题也要有新思维、新角度,旧观点也要有新材料、新论证,旧材料也要有新概括、新见解。对重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反复研究、思考,反复比较、推敲,反复提炼、升华,增强逻辑性和针对性,彰显语言和思想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凭借其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和表达风格,让大家想听、爱听、愿听,听完往往觉得很过瘾、很解渴、很兴奋,常常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和醍醐灌顶之感。2013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在阐述“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时,强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用来说明“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这段讲话,不仅十分贴切、朴实,而且极富新意,充满了智慧和哲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被现场学生归纳为“鞋子理论”。
4.说自己的话。一个领导干部有没有水平,说出来的话群众愿意不愿意听,关键就看你有没有思想、是不是说自己的话。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对诗学也很有研究。相传某日,有人拿了自己的诗作,向黄宗羲请教。黄宗羲翻开诗稿,刚看了几句,就说:“这是杜诗。”再往下看,又连声说道:“杜诗!杜诗!”来人受宠若惊,喜形于色。要知道,杜甫可是诗圣呀,自己的诗被当作是杜甫写的,不就说明自己和杜甫水平相当了吗?可是黄宗羲接着说:“诗的确像杜甫的诗,可是你自己的诗在什么地方呢?”来人听了颇感失望和尴尬。不过,经黄宗羲这么一点拨,此人豁然开朗,从此下定决心,抒发自己的感情,说自己的话。
说自己的话,最根本的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善于学习,并融会贯通。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甚至生吞活剥上级领导的讲话及文件,要在认真学习领会并掌握其精髓要义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消化吸收,渗透进自己的理解和智慧,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语言;要善于提炼、概括,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要多读些经典理论书籍,打牢理论功底,使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要深入调查研究,力求掌握基层第一手真实材料,使自己的见解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时效性和鲜活性;要独树一帜,形成风格。通过长期的实践、锻炼和体验、升华,逐步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或深邃睿智,或调侃幽默,或简约传神,或通俗易懂,努力做到个性独具,听其言便知其人。
5.说群众的话。群众的话,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新鲜活泼,言简意赅、以小见大,不仅充满智慧和哲理,而且富有感情色彩,传递着重要的民情信号。一句民谣、一个段子,往往折射着深刻的社会问题和群众的喜怒哀乐。领导干部要善于倾听、学会使用群众语言,说群众的话。这不仅是一种能力、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更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谙“说”道,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样的群众语言,向中国老百姓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用“打土豪,分田地”这种非常口语化的表达来向群众宣传革命的任务;用“三座大山”这一形象的比喻,恰如其分地展现中国人民所承受的苦难和热切求变的强烈愿望;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等妇孺皆知的语言来概括游击战术的精髓,等等。运用这些“群众的话”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道理、启发群众觉悟,不仅起到了“唤起工农千百万”的强大社会效果,而且赋予了群众语言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内涵。
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摄:鞠鹏/cnsphoto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不仅立意高远、思想深邃,而且善于使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让人听得懂、记得住,给人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比如,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用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手榴弹炸跳蚤”,“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扶贫既要富口袋,也在富脑袋”等一连串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言俚语,轻松自然,口语化很浓,恰似春水一般清澈,令人耳目一新。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没有比把重要思想表达得谁都理解更难的了。”而要把“重要思想表达得谁都理解”,就必须善于用群众的语言说话,用群众的语言为群众说话,说能说到群众心里去的话。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牢记党的宗旨,时刻不忘“自己也是百姓”,切实转变作风,经常深入群众,真正融入群众,始终与群众心相连、情相通、话相投。同时,还要认真揣摩群众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不断用基层鲜活的语言充实和丰富自己的“话语体系”,去掉官僚气,多点乡土气,用群众的话、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述观点、亮明主张,从而形成共识、获得支持,促进工作、推动发展。
(三)怎么能“说好”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好”的功夫重在平时。
1.“说好”靠坚定的信念。领导者坚强的党性、坚定的信念本身,就是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早在担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他写的《从政杂谈》等文章,就特别强调领导者要加强党性观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无不展现着一个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信念、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正是这种信念、勇气和担当,才使他的语言有底气、有分量、有魅力,不仅听起来悦耳,而且很能打动人心、鼓舞斗志,引发思考、启迪智慧,常常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以至许多话题被热议、许多金句成热词、许多观点成了名言警句。
2.“说好”靠不倦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领导者“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一个领导者有没有水平,说出来的话群众爱不爱听,关键就看你有没有思想。领导者的思想、学识、水平,都源于孜孜不倦的学习。一个称职的领导者,不仅要有强烈的事业追求,更要有不懈的精神追求,必须始终保持“空杯心态”和旺盛的求知欲,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努力学习与自己工作领域相关的东西,打牢理论功底,增加知识储备,这样说起话来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有观点、有见解,才真正能够吸引人、打动人、鼓舞人。毛泽东同志一生酷爱学习,无论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在任务繁重的建设时期,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他都从未间断过读书。正是这种长期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嗜书如命的良好习惯所奠定的坚实理论功底,才成就了一代伟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也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书法家和诗人,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语言大师。
3.“说好”靠丰富的实践。实践是最丰富的“语库”,任何富有魅力的语言,无不来源于火热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生动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有丰富多彩的经历和多岗位历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使他与人民群众有密切联系,对国情民情有充分了解,也为他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提供了许多机会。他的讲话,不仅立意高远、思想深邃,而且善于使用从实践和群众中提炼出来的大白话、大实话,让人听得懂、记得住。比如,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样朴实无华的话来阐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墙头草”“推拉门”来描述干部队伍中的好人主义,用“巴豆虽小坏肠胃,酒杯不深淹死人”来揭示个人情趣无小事的道理,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来说明农业是立国之本,等等。这些源于实践的群众语言、轻松自然的表达方式,通俗中透着清新,直白中含着哲理,多了泥土味,让人广为传诵、久久难忘。
1972年,在梁家河插队回京探亲时的习近平
4.“说好”靠真实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诚是最具魅力的语言,唯有真诚才能说服人、感染人、打动人。正如卡耐基所言:“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谈话者,你必须是自然而不造作,活泼而不轻浮,富于同情心而不惺惺作态,你必须从你的心底流露出一种善良的意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不仅风格鲜明、内涵深刻、见解独到,而且总是透着真情、真诚和真挚,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他在外交场合反复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2013年3月,他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演讲时,充满深情地说,“真朋友最可贵。中非传统友谊弥足珍贵,值得倍加珍惜”,“真诚希望非洲国家发展得更快一些,非洲人民日子过得更好一些”。2014年11月,他在访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时,讲述了马克林教授半个世纪60多次访华,孜孜不倦地向澳大利亚和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的故事;讲述了在中国汶川地震时,一群可爱的新西兰儿童在寒风凛冽的街头演奏小提琴为中国募捐,而当新西兰地震时中国国际救援队火速前往参与救援的故事。这些富有哲理、充满智慧、饱含深情的话语和故事,让人听了不能不为之动心、动情、动容。
5.“说好”靠艰苦的磨炼。人都是磨炼出来的,世界上没有天才,天才的背后是功夫。对年轻干部、年轻同志来讲,“说”的机会往往并不是太多,一旦有这样的机会,就要紧紧抓住、倍加珍惜、用足用好,努力让每一次讲话、每一次发言都体现自己的最高水平。
二、“写”的能力更关键
领导干部不仅要“会说”“会干”,也要“会写”,这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对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1948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指示中,要求“各中央局和分局,由书记负责(自己动手,不要秘书代劳),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1964年,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严厉批评一些让秘书代劳的领导干部:“有的人,自己不写东西,要秘书代劳……如果一切都由秘书去办,那末,部长、局长就可取消,让秘书干。须知,这也是劳动,不亲自动手怎么行呢!”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笔杆子的作用。他多次说过,“领导的主要方法是用笔”,“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不懂得用笔杆子,这个领导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1981年5月,中共中央专门发出《关于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起草重要文件,不要一切由秘书代劳的指示》,强调领导者个人的重要讲话、报告,一律要亲自动手起草;领导机关的重要文件,一律由领导者亲自动手,亲自指导、主持起草工作。可见,领导干部必须注重“写”的修养,提高“写”的能力,善于用“笔杆子”指导和推动工作。
(一)写好文章有“套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性,写文章同样也有相应的套路。
1.拟好题目:用好点睛之笔。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双漂亮的眼睛可以勾魂夺魄,一个精彩的标题同样可以让人拍案叫绝。有一个好题目,就等于文章成功了一半。
2.列好提纲:搭建文章框架。“建楼先奠基,唱戏先搭台。”提纲就是文章的蓝图和骨架。有了提纲,才可以围绕主题收集素材、提炼观点。
3.备好素材:让文章有血有肉。文章都是由素材转化、升华而来的。没有素材,再高明的人也写不出像样的文章。
4.提炼观点:让文章妙语迭出。“人靠衣裳马靠鞍,文章要靠观点串。”观点是文章的灵魂。一篇精彩的文章,必须要通过几个精彩的观点串起来。
5.反复修改:千锤百炼出精品。文章不厌反复改,改一遍有一遍的成色,改一次也使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提高一次。修改,不单纯是修正错误,也是一个进一步提炼观点、加工润色、增加思想含量、提升哲理强度的过程,必须下足功夫,反复打磨,精细雕琢。
(二)笔杆子是这样炼成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写文章就是说话。”写是说的系统化,就是用文字来表达思想。会写,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写好,就是报刊上有自己的名字,大会上有自己的思想,决策里有自己的主张。
1.多读书:读书万卷,下笔不难。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我们的领导同志往往不善于在报上写东西,这只有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学习。”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读书读出来的。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是一个爱读书、善读书,勤学习、善学习的人,努力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与自己工作领域相关的东西,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打牢理论功底。这样,写起来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有观点、有见解、有新意。多读贵在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国际和国内相结合,坚持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读,真正读懂弄通、学深悟透、学以致用。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一位善于治国理政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读书人,他的一系列关于加强学习的重要论述,被称为当代中国的“劝学篇”;他长期嗜书如命所奠定的坚实理论功底,使得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大家和领航中国、影响世界的大国领袖。
2.多积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过日子,需要学会聚财;写材料,需要学会聚材。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聪明在于学习,才能在于积累。写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把平时积累的素材集中起来,经过适当的排列组合,往往很快就能形成一篇文稿。作为领导干部,要养成勤于积累、善于积累的好习惯,这不仅是写作的基础,也是提高的基础。“有米看厨艺,没米干着急。”对于写作者来讲,“米”就是平时的积累、平时的思考、平时的历练。如果说写好文章是一条很艰辛的道路,那么积累就如同这条路上的一块块垫脚石,帮助你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取得成功。
“胸中有千山万壑,笔下才能有万千气象。”积累可以增加素材、案例和观点储备,使你写起来才思泉涌、妙笔生花,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积累贵在有心、上心、用心。读书、看报,出席会议、参加学习培训,把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和观点随时记录下来,不仅能够积累有形的物质资料,还能积累无形的精神资料,也就是从中发现一些值得重视、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感悟。这对提高写的能力和水平大有裨益。
3.多思考: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考是写作的前夜,写作是思考的表达。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给《新中华报》的题词只有两个字:“多想。”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强调:“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多想、肯动脑筋、肯想问题、勇于思考都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条件。
火花往往在“冷思考”中产生,观点往往在“踱方步”中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思考”在学习知识、增强本领中的作用。2012年9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学习与思考、勤学与善思是相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不可把二者割裂开来。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脑子里经常装几个问题,反复思考。这对于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很有好处。”他还说:“我们党需要有一批‘踱方步’的人。”陈云同志也说过:“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踱方步’。”马克思就是一个喜欢“踱方步”的人,他常年伏案阅读与写作,唯一的休息方式就是在室内来回“踱方步”,以至于在门与窗之间的地毯上踏出了一条痕迹,“就像穿过草地的一条小路一样”。如果说“读”作为写的源头和基础至关重要,那么比“读”更重要的则是“思”。思考是打开灵感之门的一把钥匙,思想一勤快,头脑就活跃。没有思考,知识仅仅是知识。如果说阅读是一个物理过程,思考就是一个化学过程,只有经过思考,知识才能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思想、观点和见解,彰显“知识就是力量”的真谛。
领导干部阅历丰富,独立思考能力强,要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开动脑筋,对现实中的疑惑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要敢于拿起批判的武器,善于在思考中发现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同时,要善于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文章。对领导工作中的一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要及时运用于实践,再从实践中提炼、概括出新的理论观点。对初步形成的文字材料,要反复研究、思考,反复比较、推敲,反复提炼、升华,增强逻辑性和系统性,使文章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
4.多练习:事业靠干,本领靠练。著名新闻理论家、《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先生说过:“一个好的官员,如果他真的把工作当成一种事业;真的想为社会、为百姓干一点事;真的想探寻真理,研究规律,那他最后必定是一位政治家、专家、学者、思想家和文章家。”愿有更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能够拿起笔来,以自己的激情和才华、责任和担当,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写出来,不必追求最后都成为“政治家、专家、学者、思想家和文章家”,但至少对工作是个促进、对社会是个贡献、对个人是个锻炼和提高。
实践出真知,多练长才干。按照现代领导力理论,10%的领导力是从书本上学来的,20%的领导力是从别人处学来的,70%的领导力是从领导工作的实践中学来的,这就是领导力的提升“127”法则。其实,写的能力也主要是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磨炼出来的。初学写作的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在多写、多练上下功夫,写得多了,自然就能悟出门道来。清代学者唐彪“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说的就是这道理。同时,多写、多练还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诚如卡耐基所说:“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我们因做而学。”如果你想自如地运用你在书本中所学到的原则,你需要进行实践,凡遇到机会就采用这些原则。如果不这样,你很快就会把它们忘掉,只有用过的知识才会永久留在你的脑子里。
5.多修改:百锻为字,千炼成句。从贾岛“僧敲月下门”,到袁牧“一诗千改始心安”,再到杜甫“新篇日日成,不是爱声名;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真正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无一不是经过反复修改、精心打磨出来的。马克思写《资本论》,从计划到草稿以至出版后,先后经过了多年、多次反复修改。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写文章的大家,也是改文章的高手,他一生改过的文章无数。1963年,他在会见外宾时说:“写文章和写诗不经过修改是很少的。为什么要修改?甚至还要从头写?就是因为文字不正确,或者思想好,但文字表达不好,要经过修改。”他还说:“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他写《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前后修改了十几遍,持续近半年时间。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法国作家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可见,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则是改出来的;要想写好,就必须要有这种写了改、改了写,“一页写5天”的精神,必须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功夫。
“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领导干部写作不同于作家、诗人的创作。领导干部写的东西,往往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导向性,因而要求更高、更严谨、更严密,更需要反复斟酌、反复推敲、反复修改,有时候还需要集体研究、集体讨论、集体修改。领导干部修改自己写的东西,最重要的是看思想观点是否正确、逻辑是否严密、用词和标点是否规范、引文是否准确,等等。
讨论题:
1.能说会写的能力对领导干部有何重要性?
2.结合实际,谈谈领导干部如何练好能说会写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