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域下江西二塘长工山歌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2019-12-04张灵燕

北方音乐 2019年20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江西二塘长工山歌于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音乐价值。文章阐述了二塘长工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分析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关键词】二塘长工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二塘长工山歌发源于江西省进贤县二塘乡,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地主阶级坐拥着大量的生产资源,他们通过雇佣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来为自己创造财富。那些廉价且长期做工的劳动力便是长工。他们一年四季都在田间地头、山岗湖泊間为地主劳作,即便这样,他们还是被地主剥削的无法保证温饱。为倾吐被地主阶级剥削的痛苦、倾诉对剥削生活的忿恨、表达自己心中对美好平等生活的向往,二塘长工山歌便在苦难中诞生了。在历史变迁、朝代更替的过程中,长工山歌的演唱内容、唱调、唱词虽有变化,但其主旨大同小异。

一、二塘长工山歌的音乐特点

根植于进贤土地上的长工山歌旋律优美、韵律和谐,它兼具山歌和本地采茶灯戏的特点:山歌通俗易懂、易于传唱,采茶灯戏的热闹悠扬、动静皆美,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长工山歌的唱词讲究押韵,唱词形式为七字一句,念起来郎朗上口,歌唱时能明显听见歌者带着鼻音和喉音。歌词的格式主要为二句式、四句式和五句式,多用排比句。从音韵来看,长工山歌的音列有二音列、三音列、四音列和五音列,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一段一韵的。二塘长工山歌采用二塘乡方言传唱,歌词形式朴实亲切,唱词均与生产劳动生活有关,浅显易懂,易被广大劳动群众接受与传唱。它的音韵和谐、韵律优美,唱词大多七字一句,每节有四行,也可六行的。

二、二塘长工山歌的文学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音乐文化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人们对之前的时代所发生的事件逐渐模糊不清。长工山歌的歌词与唱腔中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感是对过去时代的一个铭记,是活化石。因为长工山歌的内容反映了封建时期乡村下层被奴役的人民面对困难乐观进取、面对地主剥削积极抗争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长工山歌中的《十二月长工山歌》记录了长工一月至十二月的劳作、窘迫的生存情况,逐月表述,真实地再现了长工当时有苦难言的生活状态。因此,长工山歌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长工山歌增加了对历史的记录方式。记录以平铺直叙为主,口口相传为主,客观而真实地再现了历史事件和场景。二、长工山歌描绘了美好的生活画卷。从社会关系层面看,长工山歌的内容反映了进贤二塘乡人民生活的方式、原生状态以及审美情趣。三、长工山歌传递了宝贵的人文艺术。长工山歌中蕴含着长工们的血泪、对地主阶级的控诉,展现了长工们心中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等内容,深刻诠释了封建社会的时代内涵。人们通过演唱长工山歌,感受长工们的内心,通过歌曲与长工们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与对话。

三、二塘《长工山歌》的传承人

现有的长工山歌的传承人只有文木根老人,是唯一的一名传承人,现年76岁。通过关注进贤县文化馆公众号了解到,长工山歌保护中心每年开展送戏下乡演出活动、开展一系列长工山歌的对内对外的文化交流活动,并和相关学校展开了一定的交流合作进行试点的宣传。就现有的传承机制来看,仍然解决不了目前人们对长工山歌了解度低下,青年人对其认识停留在表面、受欢迎度不高、不能熟悉传唱长工山歌的现状。

四、二塘《长工山歌》的传承现状

长工山歌是一种口头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迫在眉睫。长工山歌较为朴实、艺术性单一。其调式简单,音域窄小,表演形式简单。加之缺乏华丽的伴奏与多样的音乐变化,在现代社会艺术性空间缩小。就现有的传承机制来看,仍然解决不了目前人们对长工山歌了解度低下,青年人对其认识停留在表面、受欢迎度不高、不能熟悉传唱长工山歌的现状。现有的传承措施、传承手段及传承力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二塘长工山歌在发展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现有的传承机制对于拯救这一传统民间音乐艺术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五、二塘长工山歌传承策略

(一)政府应建立以人为本的传承机制

面对传承人缺失、二塘长工山歌少有人继承的困境,进贤县相关政府机构应建立健全、深化以人为本的传承机制。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留和发展的希望,对于口口相传的长工山歌而言,传承人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大多数地区对非遗文化传承人采取授予荣誉、奖励表彰与发放补贴等方式,鼓励传承人进行学习与传承活动,这样的保护方式在很多地区已初见成效。进贤县政府相关部门应学习吸纳其他地区成功、有效的经验,结合本土的实际情况,立足保护与传承,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保护传承机制。

(二)在当地建立长工山歌传承保护的民间歌社

因为二塘长工山歌生长于二塘乡这片土地上,极具地方特色,遂为响应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将传统文化作为国家资源的号召,我们应立足本土,引导民众自发组织建立二塘长工山歌民间保护歌社。组织开展一系列受村民喜爱的长工山歌活动或比赛,活动开展地点可由传统的乡野田间集中到县城,活动开展时间可迎合各个传统节日,因比赛具有群众娱乐性、宣传性以及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功能,届时会有更多人参与其中,能扩大长工山歌的群众认识度,增加群众参与热情。

(三)创新长工山歌的内容与形式,为其注入新活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首先,要创新长工山歌的内容。创新山歌内容是二塘长工山歌传承过程中必行的一步。政府各级部门需要引导当地的长工山歌组织和热爱长工山歌的普通群众根据时代发展、社会现实,在固有的长工山歌曲调中填入新词、创新内容。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传承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主旨与时俱进、内容创新、歌词真正贴近普通群众的生活,这样的作品才能被更多的人传唱。

其次,要创新长工山歌的形式。在田间地头传唱的长工山歌因其简单的曲调、浅显的歌词、无需伴奏的演唱形式在旧社会倍受欢迎。但是,为了使长工山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使其能够传承下去,必须将其与流行文化、现代艺术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年轻受众。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丰富、改编原有的旋律、节奏与唱法。要在听觉上满足新一代的听觉要求,在效果上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尝试在长工山歌中编入简单的动作,将山歌、舞蹈、乐器、特色服饰、生态场景融为一体,用全新的表现方式为二塘长工山歌注入活力。

综上所述,江西二塘长工山歌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山歌,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希望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下,二塘长工山歌能够立足在江西的土壤上,增添异彩。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黄苗,黄玉英.当代赣南客家山歌的传承及其发展[J].黄河之声,2018(12):115-119.

[3]张玉美.黎平三龙侗族琵琶调查[J].民族音乐,2009(2): 40-41.

[4]马蓉.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岭山歌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18(2):28-30.

作者简介:张灵燕(1981—),女,江西樟树人,华东交通大学硕士,华东交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