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参与式扶贫的经验与启示

2019-12-04金昱

价值工程 2019年32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Participatory Poverty Allevi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First,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y Integration

JIN Yu

摘要:农村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最为关心的,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为进一步加大苏州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力度,苏州市委办公室、苏州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市级机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挂钩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的实施办法》等文件,为进一步提高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成效增加了新的动力。

Abstract: Rural work has always been of the utmost concern to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The annual "No. 1 Document"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is a document on rural work. In order to further increase Suzhou's efforts to help the weak villages in the collective economy, the Suzhou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Office, the Suzhou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the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Agricultural Office and other departments have successively issued the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k of Municipal Level Departments and Enterprises and Enterprises to Help the Collectively Economically Weak Villages and other document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helping the weak villages in the collective economy.

關键词:农村产业融合;高职院校;参与式扶贫

Key words: 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articipatory poverty allevi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32-0251-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苏州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仍有部分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笔者帮扶的苏州高新区东渚镇某村,2015年集体经济收入在80万元左右,与苏州整体经济发展不符。经过高职院校的参与式帮扶工作,两年后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到200万元以上,根据掌握的直接材料与相关间接经验,对高职院校在扶贫开发、农村产业融合工作中取得成绩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有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议,以期有助于高职院校参与式扶贫实现工作的良性运转。

1  现状分析

苏州高新区东渚镇位于苏州阳山脚下,太湖之滨,全镇总面积37.2平方公里,人口3.4万人。自2002年区划调整以来,东渚镇很快融入了高新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滚滚热潮。镇西,可容纳2万多居民的龙景花苑已成为东渚一道亮丽的风景;镇中,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财富广场已成为东渚的新地标;镇北,新东渚中学和首个生态城高层动迁小区——龙惠花苑也已成为东渚的一个新亮点;镇南,8.5万平方米的龙山工业园已成为东渚镇新的招商载体,工业园内企业主要涉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包装、新能源、玻璃深加工等,并将成为融科技、人才、创新于一体的新兴工业园。东渚镇下辖各村中有6个村都是集体经济薄弱村,且都有机关企事业单位挂钩帮扶。因此,调研了解东渚镇及其各村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制约因素,能为更好地开展参与式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东渚镇农业生产总面积11600亩,其中用作纯农业生产的面积比较少了,主要用于种植水稻、水果和茶叶,面积大概2500亩。全镇成立了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培育新型农民、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引导果树规模生产,现有23户果树种植大户,规模生产面积达1300亩,占总面积的85%以上。改造黄区村环太湖路边200多亩的荒滩,建成种养一体的农业规模生产基地,种植了85亩桃、梨等果品,近20亩的蔬菜以及60亩的水产养殖。建成玉屏山生态园和翼龙生态园两个集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休疗度假、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大型生态园。

2  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东渚镇某村,作为东渚镇所辖村中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年均集体经济收入不到80万元。加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更好发展,但目前该村经济发展还处于比较单一的模式,存在许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2.1 培育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难度较大。由于农村资源整合能力相对较弱,市场还不能在资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农村产业融合涉及面广,新业态、新技术贯穿其中,产业融合复杂程度高,造成农业经营主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较弱,特别是有带动能力的经营主体较少,一些建成的经营主体有名无实。为此,要进一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备开发新产品、新业态以及新产业的动能,以促进经营主体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帮助以普通农户为代表的传统经营主体通过转型升级、技术改造等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型,特别要注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通过培训、辅导、参观学习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农业发展理念,采取切实措施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采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2 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规模不大、层次不高。调研东渚镇、姚江村的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发现,产业融合规模基本上是一个村的几个组之间的产业融合,或者是邻近的两个村的部分区间之间的产业融合,从产业融合规模上与发达地区相比显得较为狭小;就全镇范围来看,产业融合发展好的都是交通比较发达且资源相对丰富的区域,姚江村姚岗山后及交通相对不便捷的区域还主要是传统农业与种植业,产业融合较少发生。其次,从发展层次上看,姚江村以及东渚镇其他几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层次不高,目前实现了的产业之间的融合仅仅是初级的简单融合,新的业态尚没有产生,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衔接结合不够紧密,“互联网+农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等。推进产业融合规模和层次的关键是市场,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要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要高度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品牌农产品的消费,大力发展小众化或特色化的土特农产品生产,创新供给、激活需求,以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3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仍显滞后。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建成和农业经营体系的建成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标志,促进农民增收不仅仅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唯一标准,还有一个标准就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业经营体系,吸引与当地农村相关联的二、三产业做农村发展、融合,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和农村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丰富农业农村发展的内涵。目前东渚镇某村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仍然相对比较滞后,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造成一定影响。

3  对策建议

①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现代农业基础。一是加强优质果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老果园改造,狠抓果园管理,继续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全力抓好人才培养、技术管理、市场营销三个体系建设,狠抓节水灌溉和有机肥源建设两个关键,全面推广六大技术,由按季管理向常态管理转变。二是加快蔬菜基地建设。按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抓好蔬菜基地建设。加快完善蔬菜种苗繁育体系,着力推广工厂化种苗,提高蔬菜种苗集中繁育和统一供应能力。全面推行棚栽产业无公害、有机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扎实推进粮食增量提质。大力开展高产创建等相关活动,结合治沟造地等项目,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项目,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

②完善农村三产融合利益协调机制。同镇的农业、林业、旅游、环境、财政部门要构建联合机制,强化综合决策以及工作落实,进一步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协调机制,及时解决问题,以保障农村居民的权益,让他们的劳动成果能更高效地转化为经济价值。

③进一步加强农村政策扶持,推进农村产业升级。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生产以及生活设施的投资,盘活农村资产,积极培育产业融合的主体。

④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善多渠道产业融合服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用品的供应,大力建设有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交通网络,加强当地的网络通信设施的全面覆盖,更新当地落后的仓储物理设施,从而为当地的电子商务、物流平台发展提供有效的物质支持。借助互联网,实现资源的快速整合、交换。

⑤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思路。要进一步改变陈旧思想观念,推进农村闲置、零散土地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有序流转,打造一批有特色、影响深刻并且功能齐全的农业标准化基地,从而实现基地生产、涉农龙头企业加工、线上线下市场营销的有效衔接,以达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⑥加大人才兴产的力度。人才是更好完成产业融合的关键因素。要加快培育包括农民、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工商资本等多元化的新型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对本地区农业发展进行规划,鼓励和引导有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加入到农民合作社中,进行规范化培训、品牌化建设,精细化实施。

参考文献:

[1]何诗莹,刘桂虹.精准扶贫路径研究——以生态旅游为视角[J].价值工程,2018,37(35):13-15.

[2]王金莲,王震,余安琪.基于社区参与的皖南山区旅游扶贫发展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34):293-294.

[3]王小蕾,刘瑜.宁夏高职院校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优势及实践模式——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29(02):59-61.

基金项目:2017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参与式扶贫路径研究”(编号2017SJB146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金昱(1981-),男,江苏苏州人,高校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研究、精准扶贫。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