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物的“生活化”教学

2019-12-04郑丽

考试周刊 2019年81期
关键词:中学生物生活化教学新课改

摘 要:《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生活化教学,即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知识或经验,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方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现实生活是教学的丰富源泉,我们的生物教学就应当生活化,使生物教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生物;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生物教师对于构建高效生物课堂的思考,已经从关注“怎么教”转变成关注学生“怎么学”,即有效学习。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体现“回归生活”的新课改核心理念和要求,既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脱离实际、空洞说教等问题,对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往往对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会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们应抓住学生特点,使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这样课堂就会充满生机,而学生也在尝试着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牢固地掌握知识。

一、 生活化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导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很多老师开课直入主题,使得部分学生在思想上还没回转过来,教师已经开始重点知识内容的讲解。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过于生硬,难以引起学生注意。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兴趣作为一种心理倾向,可以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这样在接收知识信息时能达到最佳效果。从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用生活事例导入新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唤起潜在的有意注意。

例如在学习内环境稳态重要性时,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体温的日变化的规律”的调查,开课请学生汇报调查结果,并请同学们比较同一个人在一天之内的体温变化有什么特点?当年龄和性别不同时,体温变化有什么异同?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健康人的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是为什么呢?从而引出课题。学习体温调节时让学生说说在寒冷环境或炎热环境下自己有哪些反应和感觉?在学习《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时,现场打一个鸡蛋放入培养皿中,让学生观察打破的鸡蛋为什么蛋黄没有流出来?有什么结构将蛋黄和蛋清分隔开?在学习酶的作用和本质时,笔者问了学生几个问题:知道切洋葱时为什么会流眼泪吗?加酶洗衣粉为何会比普通的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效果?当消化不良时我们可以服用多酶片,它能起什么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内容,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逐步进入科学的世界。

二、 教学内容生活化,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生物教材中的内容抽象性和理论性很强,很容易使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还应关注学习内在动力、学习动机、自我信念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能融入生活元素,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接受知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物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实实在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它为生物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在生物课堂之中,教师列举出一些生活中比较典型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时刻存在着生物的影子。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的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一) 生活用具变教具,课堂别样精彩

教学中我们可用日常生活中的日用品或废弃物来制作教具,通过引导学生对模型的构建,加深学生的认识,更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案例1:生物膜结构模型的制作

材料用具:乒乓球、小刀、泡沫塑料、铁丝等。

方法步骤:(1)用乒乓球作为磷脂分子的头部,铁丝作为尾部,排列在一个水平面上,这就做好了“磷脂单分子层”。用同样方法再做一个“磷脂单分子层”,这样就做好了“磷脂双分子层”。(2)废旧包装硬质泡沫塑料,加工成需要的“蛋白质”形状。一些“蛋白质”漂浮在膜的两侧,另一些“嵌入”或“贯穿”膜。用贯穿膜的“蛋白质”来帮助固定磷脂双分子层,穿铁丝的时候把他们穿上就是了。

案例2:小电线大功能

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区分,选取2根长度大约为45 cm的电线,电线皮和铜丝分别模拟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DNA和蛋白质,DNA缠绕蛋白质组成染色体,电线皮包裹铜丝构成电线。电线缠绕之前表示染色质,缠绕之后表示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一般具有两个臂或一个臂,两臂之间有着丝点用黑色的缠线圈表示。电线还可以形象地描述神经,神经纤维由轴突加外面包着的一层鞘形成,多条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一层结缔组织,形成一条神经。神经相当于一条大电缆,神经纤维相当于里面的小电线,传导电流也就是神经冲动。

(二) 利用“生活实例”理解课堂知识

如在讲解渗透压时,用到生活实例:输液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而不能用蒸馏水或浓盐水?因为生理盐水浓度是0.9%。这个浓度与人的血液的渗透压很接近了。浓度高的输液,会使红细胞的液体渗出,低浓度的输液则更可怕,会渗进到红细胞,最后使细胞破裂。在讨论生长素的作用双重性特点时,学生很难理解,故上课时播放视频:一大批果农在果园里整枝修剪的景象,创造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操作的原因?因为树都有顶端优势,如果把顶上剪了,就会向两边长,这样结的果实会多一些。学习血糖调节时让学生讨论以下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机体内的血糖含量是怎样保持相对稳定的?有的同学常在第三节课后感到心慌,注意力难以集中,这是为什么?当学校召开运动会的时候,有的运动员吃巧克力能起到什么作用?糖尿病患者應当少吃主食,多吃蔬菜,但多吃马铃薯、甘薯等食物对控制病情有利吗?在学习人类遗传病的调查时,让学生分组去医院调查某些常见的疾病是否为遗传病,并计算其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这样得到的结论是科学真实的,这让学生真正懂得了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意义所在。

列举身边熟悉的例子,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做到每个人在讨论中有话可说,做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解决了生活实际问题。

(三) 生活谚语蕴含生物现象

有很多谚语都包含了有趣的生物现象。在学习遗传和变异时,谚语“虎父无犬子”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形象地说明生物的遗传现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和“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来形象地说明生物的变异现象;“锄土出肥”的道理是土壤疏松,根的呼吸作用旺盛,有利于离子的吸收;“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了种间竞争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隐含了一条食物链;“一山不容二虎”是因为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越少,个体数量也就越少。这些生活谚语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笑声一片,在欢乐的气氛中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

(四) 生物学实验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生活化

生物实验材料种类非常丰富,常见的按照大类可分为植物、动物和真菌。教学中往往将它们带到课堂中,在学习光合作用的产物时,用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做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用菠菜叶作为实验材料;探讨DNA和RNA分布用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做实验材料;用富含糖类、脂肪、蛋白质的生物材料来做物质鉴定实验。教学中教师把这些鲜活的材料引入到了实验教学中,这样极大地拉近教学与生活的距离。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活动中,学生对这个实验有较大兴趣,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例子。可让学生亲身体会,蔬菜放置时间长会出现萎蔫,而在洒了些水后,又会变得坚挺,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自己动手制作生态瓶,利用不同的透明饮料品或玻璃瓶(缸)、沙子、各种水草、螺蛳和小鱼。学生可以利用发酵知识尝试制作酸奶。在研究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小麦作为实验材料,酸奶盒子等作为实验用具,每个小组认领不同的任务,确定各个小组具体的研究项目,组内成员分工合作设计实验并动手实施,共同努力,通过自己了解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归纳,然后将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汇总,进行交流、评议与质询,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课堂展示。

生活化的实验教学既有效拓展了生物实验的取材范围,同时也使得学生对生物课实验的目光与兴趣从书本移到了更广阔的生活当中。

(五) 利用多媒体技术渗透生活化教学

目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将更多具有生活化的知识信息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讲生态环境时,播放关于雾霾的新闻报道和调查研究,让学生更加关注环境的保护。在学习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应用时,让学生观看基因工程的研究领域和成果,并要求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转基因产品,为后面学习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提供素材。

三、 课后巩固的生活化,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目的是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实践。长期以来,教学大都侧重于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以做题的形式体现,但这往往忽略了对学生遇到生活中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生物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去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生物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生物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综上所述,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形式并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去主动学习。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从知识到生活”的积累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丰富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会变得鲜活起来,并且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知识才会变得丰富、深刻。长期坚持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对知识的向往,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孔凡哲.中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难题的破解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1-6.

作者简介:

郑丽,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大附中航天学校。

猜你喜欢

中学生物生活化教学新课改
中学生物教学中课本插图的应用研究
中学生物细胞相关知识的解读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网络环境下海南中学生物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究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