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德育活动中的仪式感
2019-12-04赖婉茹
摘 要:仪式感就是参与者在仪式过程中产生的内心感受,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加强仪式感,借助仪式感德育教育作用,让学生从仪式中规范行为、积累体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提高学生德育行动能力。
关键词:仪式感;学校德育活动;德育成长
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和终极目标。在重要时间节点,依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学校的现实环境,开展相应的具有丰富仪式感的德育活动,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方法。德育活动中仪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感受活动的重要性,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实现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一、 深刻理解仪式感的丰富内涵
“儀式是指按一定的文化传统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集中起来的安排或程序。”仪式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力量。学校德育活动中的仪式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活动的背景,明确活动的目的,具有教育的功能。仪式感是一种丰富复杂的感情,是活动组织者借助仪式通过对活动中象征和意义的感悟。
圣·德克序贝里曾在《小王子》中对这种特殊心情作了感性而又准确的诠释。仪式就是“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这一时刻和别的时刻有所不同,因为我们赋予了它特殊的含义,寄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承载了更多的期待和目标。学校德育活动中的仪式也是如此。活动始终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学校德育活动和普通的校园活动有很大的不同,除具有普通校园活动的功能性质之外,更重视对参与者道德情感的激发,对活动内在精神意义的深入挖掘,以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行为能力。
仪式感是学校德育活动中非常重要内容,正因如此,《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团会,晨会,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
二、 重视仪式感的德育育人功能
仪式在德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仪式的育人功能一直被大家所认同和肯定。仪式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仪式同时也具有德育育人的功能,仪式能促进人的德育成长。仪式的道德教育功能是通过活动的仪式感而实现的。仪式感是仪式道德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心理基础和途径。
学校的德育活动贯穿学生校园生活的始终,从开学初的开学典礼,到学期末的散学典礼,从每周的升旗仪式,到依重要的时间节点而开展的各种活动,如入队仪式、颁奖仪式、学科周、科技节、体育节等等。无论哪种德育活动,都有自己特定的仪式,都区别于普通的校园活动,蕴含丰富的内在精神意义。参与活动,举行仪式时,会激起学生参与学校德育活动时超出平常一般的情感体验,道德感知,引导学生的行为发展,达成学校的育人目标。
(一) 强化仪式感对群体和个体的心理影响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能够为这一观念奠定基础,激发内心必须服从的指令,并实现这一行动的,就是发自内心的不可违抗的神圣感。这种对道德成长的强烈愿望,激发了学生的成长愿望,让学生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努力约束自己的行为,经过强化训练稳定个人道德育行为。
仪式从一开始就根植于活动,充满着庄严和神圣。仪式是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呈现方式,每学期开学、散学典礼,每周的升旗仪式,新队员入队仪式,少先队鼓号队的训练等等,都是常规性的学校德育活动。每个群体都有自己固定的组成结构、心理状态。群体对成员有一种向心力吸引力,同样成员对群体也有吸引力。比如学校德育活动中经常举行的“星级班级评比”“先进班级评比”“体育道德风尚奖评比”,学生看到自己的班级当选了,会产生集体荣誉感,会高兴、振奋、自豪。
(二) 实现学生道德行为的自觉成长
在学校教育中,道德本来就是仪式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所在。在有仪式感的德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了确认,学生的个体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重视,凸显了作为自我的价值和责任所在;学生同伴之间还可以在活动中进行亲密的沟通以及相互比照与借鉴,在活动中与同龄者沟通交流。在庄重的仪式环境下,很容易产生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意识,更有利于学生道德行为的自觉成长。
(三) 提高学生道德行为执行力
“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之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它们必定要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赋有仪式感的学校德育活动,不仅给了学生表达情绪的机会,同时还创造、激发出各种情绪体验,进而情感升华。在学校教育中,仪式更是促进个体成长,使个体获得体验的途径。仪式能够帮助个体塑造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情操,成就道德行为。
在富有仪式感的德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很好地规范、检视自己的行为。学校德育活动,一般是以集体活动的方式来开展,学生作为参与者,在群体内与其他成员一同参与活动。他们受群体内其他成员的影响,模仿、合作、竞争,慢慢地形成群体内的规则。同时,群体内这种受活动组织者引导的,约定俗成的规则又反作用于群体内成员身上。经过长期的、反复的熏陶,润物无声的浸染,学生的道德行为执行力将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 学校德育活动中更好地体现仪式感的实施策略
就目前情况而言,在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中基本上不缺少仪式,真正缺乏的是仪式感。当然,德育活动终究不同于纯粹的仪式。因此,对德育活动仪式感的强调,必须有方法有策略。
(一) 注重精神内涵的领悟多于形式
学校教育中,有些活动只是一味追求秩序上的规范,只强调形式上的表达,不注重仪式内涵的挖掘和理解。有时也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即“重活动,轻仪式”,只停留于活动是否顺利完成,活动过程,活动仪式是否规范,对参加活动的学生的教育是否到位,是否真正起到了教育作用,变得无关紧要。学生的真实情感和体验被忽视,部分学生只不过是观众,活动的意义和道德教育无法实现。
要重视学校德育活动对学生精神内涵的培养。既要重视仪式的含义和功能,又不过分夸大仪式的作用,又要切实发掘仪式中蕴含的教育元素。要依据学校德育活动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构思策划,规范仪式的流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活动仪式的神圣、庄重。激发学生情感,感受活动丰富的精神内涵,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切实提高学校德育活动的效果。
(二) 重视学生真实情感体验的激发
任何仪式都在营造一种让参与者深刻感受到的在场感,是参与者与仪式所蕴含的具有情境的双向交流和对话,参与者必须要接受规定情境渲染的引导。同时,参与者在情感激发下,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影响和强化,自觉地把其内化成认识和信仰,去遵从守护它。
学校对学生的仪式感培养主要体现在德育活动的仪式、规范的流程,稳定的环境和相宜的氛围。同时,还需要把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作为一个重要出发点,在活动氛围的营造和学生情感体验的激发两方面下功夫。活动氛围的营造包括环境的布置,氛围的烘托,音乐的选择,环境的装饰,甚至包括参与者的着装等。这些要跟仪式内容相契合。
如组织“缅怀革命先烈的祭扫活动”,在活动开始前和活动结束后,开展“英雄知多少”主题班会活动,开展“说说清明节”等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情景的创设,氛围的营造,强化参与活动的学生真实情感体验的激发,组织者适时地引导和点拨,充分激发学生的认同感。
(三) 提升学生的道德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生是学校德育活动的主体,提升学生的道德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以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体验为前提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只是以成人的视角,由老师事前安排、训练好,学生只是以观众参与的活动,恰恰无法提升道德认同感和归属感。
因此,对德育活动仪式感的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仪式的设计安排和开展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力求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加强学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为目标。这需要活动设计组织者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出发点,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其次,努力在活动中实现参与人员的平等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道德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在仪式活动中,可能会因为承担任务的不同,分工的不同,带来角色的不同。但无论怎样分工,他们都是活动的参与者,都是平等的。无论是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还是参与者都平等地参与活动。在规范的仪式中,在丰富的活动中团结凝聚大家的情感,教师激励、欣赏、引导学生,促进学生道德践行由消极执行转向主动践行。
如可采取举办学校校徽、吉祥物设计征集大赛、学校新校区楹联征集大赛、学校的大型校庆活动等开放的方式开展仪式教育。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一分子,成为仪式活动的一分子。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组织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四、 总结
学校德育活动和仪式之间既紧密相连,又有所区别,仪式只是达成德育目的的手段和重要载体。仪式感的培养是学生在集体生活中逐渐成长的重要任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调动各种有利的积极因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产生和德育执行能力的提高。在设计和组织各种学校德育活动时,从内容到形式,必务以学生的现有德育能力和水平为出发点。努力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学生从规范的仪式中去受到教育和熏陶,丰富自身体验,促进德育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希崇.浅谈仪式感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新教程(教研版),2012.
[2]张良丛.从行为到意义:仪式的审美人类学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王詹.简析仪式感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4.
[4]宋晔,魏亚平.学校仪式感的道德价值[J].中小学德育,2013(5).
[5]王淑芬.主體自觉:儿童成长的重要素质[J].江苏教育研究,2013(15).
作者简介:赖婉茹,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坪山区坪山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