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出精彩
2019-12-04许小挺陈海忠
许小挺 陈海忠
摘 要: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开始全面学习使用毛笔书写。在实际的书法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不敢下笔、下笔不准、笔画变形、结构错位、章法错乱”等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不去读帖,不会读帖。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应课堂教学需要,合理利用“辅助线条”这一教学手段贯穿于整个书法技法课教学的全过程,揭示笔画、结构、章法的内在联系,化繁为简,以期培养学生读帖能力,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辅助线条 毛笔书法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毛笔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逐渐受到学校、家长的重视。一二年级的硬笔书法讲究实用性和规范性,字形小,笔画细;而毛笔书法更讲究专业性与艺术性,笔画粗细变化较大,基本笔画、偏旁结构、部件组合等要求也更加精细、严谨、多样。书写工具的转变,产生了执笔姿势、用笔方法的改变,练习时间的不连续性成为挡在学生学好毛笔书法的拦路虎。而原有的书写技巧和读帖、临帖的方法很难直接迁移到毛笔书法学习中来。笔者在实际的毛笔书法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不去读帖、不会读帖,临写过程中出现了“不敢下笔、下笔不准、笔画变形、结构错位、章法错乱”等现象。究其原因,教材中理论化的的书写要领与书写实践间缺乏直观化的读帖内化过程。因此,笔者提出在毛笔书法教学中合理运用辅助线条,精讲多练,以期教给学生这根“拐杖”,培养学生读帖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笔者翻阅三到六上七册书法教材(以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为范帖),对在课本中出现的辅助线条进行了归类和整理,发现其出现在以下教学内容中:三上第四课——行笔的方式(起行收笔的两条竖线);四上独体字教学中的范字(甫、中、东、力四字)的外框图和中心线;五下的例字中的不同色块;六上介绍书法结构的八课中的例字。
“辅助线条”,不仅包括笔法图中的运笔行笔路线,还包括教学时教师为了揭示书法内在关系,借助记号笔、毛笔等所画的实心点、空心圆、实线、虚线、方框和米字格中的内部虚线,或者是课件中用于标记的一些线条、图形等。这些辅助线条能使书法要领直观化、图形化,更简明易懂。如果能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合理、及时地使用它们,定会为教师减压,为学生减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笔者结合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浅谈自己如何使用辅助线条。
一、运用辅助线条,厘清笔画的形状、位置等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各种点与线,是汉字最小的结构单位,可分为基本笔画和复合笔画。教学中,笔者从课程内容出发,笔画的书写要点旁添加“辅助线条”,提纲挈领地标注,使学生对笔画的倾斜度有准确的把握,对笔画有清晰的认识,对笔画的位置有准确的判断,对笔画的形状有细致的表现。
(一)找准基本笔画的形状、位置
写好基本笔画是学习毛笔书写的起点。教师应精心地、正确地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打好毛笔书写的基础。在三上《书法》安排了 “横、竖、撇、点、捺、提”六种基本笔画。在教学中,教师应随着教学的需要,合理借助辅助线条,引导学生观察基本笔画的斜正、方圆、肥瘦、曲直、角度,使学生快速掌握其基本外形形状和起、行、收笔的位置与方向。
“橫”在永字八法中被称为“勒”,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三上《书法》第六课中指出:长横的书写要领是“藏锋方起,向右上行笔,中间略细,藏锋收笔”。如何让三年级小朋友快速入手掌握呢?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长横的外形特征,两头粗中间细,左低右高,中间有弧度,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标注弧线和略上斜的横线。在藏锋起笔后,从米字格的“横中线”下方,往右上渐行渐提,笔锋至“横中线”上方后提笔,稍顿后回锋收笔。在长横的起笔和收笔处用圆圈标注,既表示需要重按,有表示长横的起收笔位置应靠近边框。(如图1)
其他基本笔画也可借助米字格内部的虚线等辅助线,准确把握起、收笔位置,规范书写。
(二)解读组合笔画的方向、异同等
组合笔画是指在基本笔画的基础上,将两个或以上的基本笔画通过折、弯的方式结合起来的笔画。而由于组合方式的不同,即使同一种笔画在书写时也有略有不同。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使用辅助线对组合笔画的组合方式、相对位置、角度、轻重、方向等进行标注强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对、调整、复临等掌握其字形特征和书写要领。
如三下第七课《竖钩和弯钩》中这两个笔画的书写方法相近:竖钩是藏锋起笔,弧度较小,且向凸起;而弯钩则是露锋起笔,弧度较大,且向右凸出。但是“弯和竖”的起笔和收笔都是在同一条垂直竖线上的。对比观察时,笔者让学生观察两个笔画弧线方向及弧度,及时出示弧度不同的辅助虚线。借助竖中线,笔者引导学生在发现的基础上,在两个笔画的起笔和转笔处处加注小圆圈。这两个笔画虽然不笔直,但是重心还是在竖中线上。(如图2)
二、运用辅助线条,把握独体字的字形和笔画呼应
独体字是直接由笔画组成的,以笔画为部件构成的不可拆分的单个字体。大多数独体字笔画较少,虚实对比明显,结构安排较难。独体字是写好其他结构字的基础,写好了独体字,其他结构的字也就触类旁通了。
(一)分析独体字的字形特征
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独体字的结构时,在课件上用直线连接单字最远的端点形成外接凸多边形,我们把它看作字的外围轮廓,显示了该字的基本外部形状。读帖时,要对单字的外围轮廓要有清楚地把握,判断该字是方正结构、扁平结构、纵长结构还是偏斜结构。对外围轮廓的几个折点的位置要有准确的把握,还应关注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距离、角度、比例、顾盼的各项关系。下面就四上第三课《重心平稳》一课,聊聊如何运用辅助线。
教材中以“甫”字为例,通过勾画它的外围轮廓图,我们清楚地发现,它是一个上宽下窄的特点,起笔的横要写长。而中间的长竖(加虚线表示)更是是他的主笔,也是整个字的重心所在,在指导学生书写时,这个字横画很多,为了突出相同笔画间距匀称的这一特点,我在每个横线之间加上相同的小圆圈,同样方法引导学生给“聿、而、重、丑”四字加外围轮廓,发现“聿、重”是上宽下窄竖画粗长,横画间距匀称,且横画较细。“而、丑”字形扁平,横画舒展。(如图3)
(二)展现笔画的呼应关系
而楷书最难的是写得生机勃勃。书写时要注意点画呼应,笔意贯通。即在前一笔画的收笔要有有余不尽之势,带动下一笔画的起笔,笔势往来形成呼应,笔画虽不连笔,但是笔势却凝聚在一起。在分析例字时,教师可有意渗透这一关系,帮助理解笔画位置的安排原因。
笔者以四上第4课《左右对称》中的“来”字为例进行浅析。“要领图解”这一板块中指出:“中间有竖或竖钩、左右有撇捺的字,该撇捺舒展,有左右两点的字,两点呼应,左右对称。”除分析字形特点外,笔者将可以把字的笔画之间用虚线连接起来,学生立即明白了“左点低处呼,右点高处应”的“呼应联系”。(如图4)
当然,合体字也可应添加虚线表示笔画之间、部件之间的点画呼应,笔意连贯。
三、运用辅助线条,解析合体字的结构间架
合体字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组合而成的字。写好合体字的关键是合理安排组成部分的位置,处理好各组成部分的搭配关系,调整其大小、收放、向背、虚实等关系,使整个字重心平稳、紧凑和谐。那么如何在教学中,通过辅助线,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合体字的偏旁比例、部件位置、笔画穿插等,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分析偏旁的缩放、方向
教材从四上第二单元开始编排基本汉字偏旁的教学。很多偏旁是由独体字演变而来。独体字左偏旁后,形状变得窄长或扁平,字中的一些笔画书写方向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如何使用辅助线来引导学生观察、掌握这种变化规律呢?笔者以四下第二课的“三点水旁” 为例进行分析。
三点水旁是一个左偏旁的。在知识链接中有“水”的演变过程。笔者先同时在课件中出示加了外框的颜体的“水”字和“三点水旁”,让学生观察它的形态和笔画怎么变化。三点水的书写也是整个偏旁教学的一个难点。接着,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三点水旁”,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点的方向有何不同,根据学生回答,在课件上画出三条虚线。学生很快明白了第一点侧斜,第二点较平,有下带的笔意,第三点为提点,较斜。接着提问学生将三个点的位置是如何摆放呢?当学生困惑难易解答时,我将三个点的起笔位置用弧线勾画,并在两点之间画上大小不同的圆圈,学生马上明白了三点的位置要有变化,重心也不能在同一条垂直线上。前两点较为紧凑,后两点较为宽松。学生掌握后,让学生在毛边纸上沿着竖中线画出表示三个点的倾斜方向的直线,并画一个圆弧,再去用毛笔填墨书写。学生经过知识的梳理和运用,再次巩固了三点水的教学效果。(如图5)
(二)把握部件组合时的相对位置
“四面八方俱拱中心,钩撇点画皆归间架;有相迎相送照应之情,无或反或背乖戾之失”(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偏旁与其他部件组合,分为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品字形结构和特殊结构。必须考虑它们之间的宽窄、高低、比例等位置关系,使点画服从结构,部件服从全局,让整个字重心平稳、紧凑和谐。那么如何直观形象地将这些内在关系表现出来呢?“辅助线”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手段。笔者以五下第11课《包围结构》为例,浅析半包围结构的字的安排方式。
书写半包围结构的字,最主要的是包围部分与被包围部分结构协调,稳定字的重心。带有“广字头”的字都是左上包围。例字“居”中的被包围部分“古”部件应稍微向右伸展,向右探出,这样才能使字的重心不容易偏向左侧。教学中,笔者在书本中“尸字头”的竖画右侧直接加了一条竖线,“居”字的横画和捺画超出了竖线,比较舒展。接着在厂字头的竖撇末端划了一条水平的横线,竖提超出了横线。通过这两条线,学生们一下子发现了左上包围的字的共同特点——笔画要向右、向下舒展,达到左收右、放虚实结合的效果。顺势,笔者在出示了厂字头和一个表示其他部件的长方形。学生也一目了然,牢记在心。(见图6)
学生在临写时,要仔细观察例字,借助米字格的横中线、竖中线,找好首笔位置,写好后再与例字作比较,通过“看——临——校——改”的过程,准确掌握书写要领。
(三)展现合体字的结构原则
合体字结构的形式极为丰富,但是也遵循着一定的结构原则。每个合体字都应根据其结构特点,处理好部首偏旁间的组合搭配关系,准确把握其大小、正攲、收放、向背、虚实、开合等关系,使部件紧密联系又张弛有度。这些关系,使用辅助线条能直观地体现出来。
清邓石如云:“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点画讲究疏密才有美感。六上第一课《疏密相间》的临习指导中指出“要密而不挤,疏而不散”。笔者教学时,出示例字“门”和“动”,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字的那部分笔画较多,哪部分笔画少。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及时出示用虚线和实线将虚实的部分分别圈出。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动”的左边如何安排相同笔画,发现书法家是通过横细竖粗,间距匀称来实现疏密对比的。(如图7)
四、运用辅助线条,解读临摹作品的章法
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通过临摹,才能继承古人的法度,熟悉前贤的书写技巧。在每册书法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集字临摹的教学内容。利用辅助线,引导学生对集字临摹的作品的章法布局有初步感性的认知。
集字临摹是通过将经典字样提出来,重新审视,观察,比对,也是检查临摹效果,巩固所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材中安排了“对联、斗方、条幅、扇面、横幅、团扇”等多种样式的纸张供学生练习。每一种样式的章法也不尽相同。合理使用辅助线,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下第16课面集字临摹(四)要求在扇面上书写“道法自然”四字。在 “书写要领”指出:“扇面上每个字的中心线都要指向扇面的圆心,正文字偏上,款字稍长,正文与落款一横一纵,形成对比。”那如何引導学生理解和运用呢?笔者先将教材中的范作在投影仪上放大,启发学生思考,这四个字在书写时,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很快就发现了每个字都是围绕着一条看不见的弧线来写的,并且指向某一个点。笔者用红笔将扇面的每个字的中心线向下延伸,再画出扇子的形状。学生惊喜地发现这些中心线都指向了扇轴。教学时学生自觉地书写一个字,转动一下纸张,以调整汉字方向。为了使作品的正文和落款的字区别更明显,笔者将书本中的“然”和 “集”字加四方框,通过对比,学生发现了落款的字的大小只有原字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见图8)
当然,“道法自然”四字也可以采取“条幅、斗方、横幅”等样式进行临摹创作,适时添加辅助线,也有助于加深章法的理解、掌握。
五、运用辅助线条,有效评价学生作业
评价是书法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结果导向性不能只体现在总评的“ABC、优良及”上,更应通过“圈点法、批注法、比对法”等,为学生指出不足,指明改进方向。其中,辅助线条也大有作为。教师可以采用“圆圈、五角星”等表扬学生优秀,也可用“弧线、延长线”辅助线条,指出学生在书写的汉字中笔画、部件位置、比例关系等不足之处,并辅以口头说明,让学生“知其错,更知其所以错”。实际教学中,笔者常用“弧线”纠正学生笔画向背之错误,用“三角形”表示其墨猪之状,圈画田字格中的空白处警示学生注意要书写田字格要八分满。(如图9)学生根据评价,在毛边纸上再次书写,比对,调整,直至形似。当然不同书法教师在评价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修改符号和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任何辅助线条的使用,都是教师更好地将知识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了让学生更准确把握汉字的笔画、结构、章法的内在规律,实现学书从“蹒跚学步”到“稳健行走”的蜕变,最终习得方法,形成习惯,提高书写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解读[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江吟.书法教学指导(三至五年级).西泠印社出版社,2016.
[4]吴启菊.书法课堂.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
[5]启功 秦永龙.书法常识.中华书局,2017.
(浙江省天台县福溪街道中心小学 浙江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