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增强扫描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2019-12-04王巍博
王巍博
肺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1]。中央型肺癌是肺癌常见类型,属三级支气管内肺癌,与周围型肺癌相比,症状出现时间较早,症状严重。螺旋CT是诊断肺癌的常用手段,在一次性屏气下快速完成胸部扫描,收集所需数据,以免因呼吸不均匀造成图像运动伪影及层面遗漏。本研究特对中央型肺癌患者采取CT增强扫描,对其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76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29例;年龄30~76(49.92±6.18)岁;病程0.5~8.0(4.82±1.03)年;鳞癌43例,腺癌15例,大细胞癌10例,小细胞癌8例;临床表现为咳嗽、咳血、胸闷、胸部疼痛不适等。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及CT扫描图像完整;②符合相关中央型肺癌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CT增强扫描图像不全者;②未行病理学诊断者;③伴系统性神经疾病者。
1.3诊断方法 CT增强扫描:采用49711719型64排螺旋CT机(PHILIPS),患者取平卧位,于吸气末屏气扫描。扫描参数:电压120 kV,电流160 mAs,层厚5.0 mm,层间距5 mm,视野(FOV)450 mm×450 mm,矩阵512×512。扫描范围:肺尖开始扫描至肺底,患者一次屏气,扫描时间6.5 s。部分患者于肿块中央区域行1 mm薄层扫描。平扫结束后行增强扫描,取非离子对比剂碘海醇以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注射速度3 ml/s,注射剂量80 ml。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20 s,静脉期扫描延迟时间65 s,重建层厚1.5 mm。将扫描后图像传至工作站处理,划出感兴趣区行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等,观察肿瘤部位图像特征。同时,仔细观察手术切除肿瘤位置、形态体积等特征,判断肿瘤部位与胸膜、心包等部位结构组织关系,明确肿瘤组织边界。
1.4评价标准 按肺癌国际分期法(TNM)[3]行肺癌分期,T1期:肿瘤组织最大直径≤3 cm,由肺组织或脏层胸膜组成肿块包绕物;或肿块表浅,无胸膜或叶支气管侵犯,仅局限于支气管壁内;T2期:肿瘤组织最大直径>3 cm;或肿块侵犯叶支气管或脏层胸膜,距离隆突>2 cm,具较高的手术切除机会;T3期:肿瘤直接侵犯胸壁、横膈或纵隔胸膜,或肿块居隆突2 cm主支气管,未涉及隆突;T4期:肿瘤侵犯心脏、气管等关键部位,或见胸腔积液。
2 结 果
2.1CT增强扫描对中央型肺癌分期检出结果分析 见表1。76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T1期38例,T2期24例,T3期10例,T4期4例;CT增强扫描检出符合率分别为92.11%、91.67%、90.00%、100.00%,总检出符合率为92.11%。
2.2CT增强扫描特征 76例患者经CT增强扫描,图像特征为肺门肿块或(和)侵犯肺门及纵隔血管,伴有肺不张或(和)阻塞性肺炎,支气管异常等。其中,41例管腔狭窄,部分管腔完全闭塞;15例管壁浸润,呈不规则增厚,管腔环形狭窄或管状局限性狭窄;52例肿块侵犯肺门与纵隔血管。11例肿块侵犯肿块中央,与左心房分界模糊,部分心房内见低密度充盈缺损,即为癌栓。
3 讨 论
中央型肺癌是肺癌常见类型,其临床表现常见阻塞性肺炎、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等。中央型肺癌早期外科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但因该病早期临床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病情进展至中晚期才被发现,此时手术难以彻底清除微小病灶或转移病灶,患者预后差。因此,提高中央型肺癌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参考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胸部X线检查是临床诊断中央型肺癌最基本方法,可清楚呈现胸腔结构,空间分辨率高,清楚显示异常密度阴影及肺部病变。X线检查可作为初步筛查肺癌的首选方法,但对早期中央型肺癌检出率较低,难以准确区分微小病变。CT诊断中央型肺癌时,显示支气管壁生长肿瘤的形态、大小及边界,清楚显示支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及支气管闭塞程度。与常规CT相比,螺旋CT对中央型肺癌的术前诊断价值高于常规CT,能更清晰显示肺癌所导致的肺门、大血管及纵隔等征象改变[3]。因此,中央型肺癌患者经CT增强扫描时,动态增强扫描及快速连续增强扫描,可有效鉴别肺门肿瘤与肺不张之间的关系,确定肿块的大小、形态,为外科手术及放化疗提供依据。本研究CT增强扫描检出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接近,诊断符合率为92.11%。该结果与董志坚等[4]报道相一致,其结果显示,中央型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85.5%。本次结果略高于文献,可能是患者CT扫描前训练吸气屏气,临床医师进行薄层扫描及增强扫描,具备丰富的操作经验。但CT增强扫描时,因重建层厚、间隔等参数,图像后处理多种技术要求等,均会影响多维重建图像质量,致疾病误诊、漏诊。因此,临床医师需熟悉支气管CT解剖结构,准确鉴别支气管壁增厚、狭窄及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