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线粒体脑肌病1例
2019-12-04,,,
, ,,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贵州遵义 563000)
线粒体脑肌病是一组由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肌纤维和(或)脑神经细胞合成ATP障碍,进而出现肌肉和(或)脑的病变,常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此病系母系遗传性疾病。妊娠合并该病较为少见,缺乏相关管理经验。现报告我院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线粒体脑肌病,并进行文献复习,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探讨适合的孕期管理方案,同时提供必要的产前咨询和帮助。
1 临床资料
女性患者,27岁,因停经9+月,不规律腹痛1d于2017年12月19日入院。平素月经规律,LMP:2016年3月15日。停经后于2017年6月25日行B超检查确诊为宫内妊娠(BPD2.6cm),并开始感胎动,孕期经过顺利,未定期行产前筛查及诊断。1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规律腹痛,无阴道流血及流液,就诊于我院。既往19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无力,活动无明显受限,未予以重视;1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向左侧凝视,每次发作持续10s后恢复正常,无意识障碍及肢体抽搐,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周围神经炎;6年前因病情加重,逐渐出现四肢无力,双下肢不能行走,再次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线粒体脑肌病,予以药物治疗后无明显好转。G1P0。体格检查T36.5℃,P92次/min,R20次/min,BP123/82mmHg,平卧位,心、肺无异常,全身无力,四肢肌力0级。专科情况:腹部膨隆,宫高35cm,腹围116cm,未扪及宫缩,胎位LOA,胎心130次/min。阴道检查:颈管长2cm,宫口未开,先露头,S-3,胎膜未破。辅助检查B超显示:晚期妊娠,单活胎,头位。入院诊断:1.线粒体脑;2.肌病G1P039+4周孕待产。入院后查血常规及大、小便常规无异常;凝血功能正常;乙肝、丙肝、HIV及梅毒检查结果均为阴性;血生化显示:碱性磷酸酶122U/L,余无异常;乳酸3.0mmol/L;肌酸激酶14U/L;乳酸脱氢酶109U/L;心电图正常;心脏彩色超声无异常。双下肢X线片示:右踝关节、右足骨质疏松。请相关科室会诊后于2017年12月22日在插管全麻下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顺利娩出一活女婴,手术顺利。术后因病情重转入重症医学科治疗。术后2d病情平稳后转回我科,经治疗后于2017年12月29日行腹部切口拆线后出院。
2 讨论
线粒体是人体能量代谢最重要的亚细胞结构,是线粒体DNA(mtDNA)和核DNA(nDNA)共同编码的产物,其主要功能对营养物质进行代谢合成ATP,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1]。若线粒体DNA(mtDNA)或核DNA(nDNA)缺陷,则可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从而引起线粒体疾病。线粒体肌病(mitochondriamyopathy)和线粒体脑肌病(mitochondriaencephalomyopathies)则是其中的一组。其病因主要是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肌纤维和(或)脑神经细胞合成ATP障碍,进而引起的肌肉和(或)脑的病变[2]。线粒体脑肌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男女多均可发病,慢性病程,常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以肌无力和不能耐受疲劳为特征,轻度活动后即感到极度疲劳,休息后好转,常伴有肌肉酸痛及压痛,肌萎缩少见。易误诊为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等[3-6]。有文献指出,线粒体脑肌病包括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PEO)、Kearns-Sayre综合征(KSS)、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肌阵挛性癫痫伴破碎红纤维(MERRF)、线粒体神经胃肠型脑肌病(MNGIE)及Leigh综合征、Laber综合征等[3]。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本例应为线粒体脑肌病中的CPEO。
本例患者全身无力,四肢肌力0级,且系晚期妊娠,妊娠合并线粒体脑肌病极为少见。分娩方式的选择尚无现行指南可循。线粒体脑肌病可累及多个系统(器官),子宫平滑肌细胞也可能受累,分娩过程中可因子宫平滑肌细胞供氧不足而发生子宫收缩乏力,加之腹肌收缩无力,从而导致产程异常、难产发生等,故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宜[1]。产后需预防因子宫收缩乏力而引起的产后出血。此外,产科常用酰胺类局麻药,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该类药物主要在肝中被线粒体酶水解,线粒体脑肌病患者需慎用,且线粒体脑肌病患者常并发呼吸肌、甚至心功能障碍,因此,剖宫产术中麻醉方式以插管全麻为首选,便于呼吸、循环及气道管理,以减少术中、术后因呼吸肌麻痹、心功能不全及局麻不良反应等带来的后果,提高麻醉质量及手术安全性[4]。
近年研究发现许多退行性疾病及某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与mtDNA的突变有关[5]。然而人体细胞的DNA绝大多数存在于细胞核内,仅少数DNA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内,称为mtDNA。Anderson等通过测定人类线粒体DNA(mtDNA)全长序列,并提出线粒体疾病为母系遗传[6]。目前对于线粒体疾病的治疗尚有争议,重在预防,主要预防措施为进行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7]。因此,对于线粒体病的妇女及家庭,孕前、孕期及产前开展遗传咨询、遗传性筛查和产前诊断是极为必要的,也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已知携带mtDNA突变的家庭,在孕前应明确告知携带的突变对后代的影响和发病风险,确有生育愿望者,可选择接受赠卵的体外受精或第三代试管婴儿等。新生儿出生后需行线粒体基因检测,以期早发现、早期治疗。